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本身是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设计恰当的问题,特别是设计围绕课堂主线的问题链,就能使教学过程成为解决各个问题,循序渐进、逻辑建构的认知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围绕“问题”的一种能动性主体活动。这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词:问题组设计;思维;有效性
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中较多地编写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栏目,旨在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方式有多种,有效教学的路径也有多种,其中设计问题教学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如何能更好地设计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近年来引入我国的全新教学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靠问题激发,靠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延续、展开和深入。课堂教学本身是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设计恰当的问题,特别是设计围绕课堂主线的问题链,就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击破各个问题,循序渐进、逻辑建构的认知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围绕“问题”的一种能动性主体活动。这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问题组群”就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或是某一段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常见的课堂教学中的追问、一点多问、一题多变等。 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不断优化问题组设计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一、精心研究教学策略,根据课型及知识灵活设计
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试题也开始转向能力立意。所以,考点不是单一的,而每个知识点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学习过程中,分类整理这些类型,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因此,习题课或复习课的学案设计,应精选习题模型,以点带面,并通过变式,寻找知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电解质溶液的习题课中,选取模型如下例题。取等体积、PH相等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后,其PH的大小关系是?显然,加水稀释可促进弱电解质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结果PH(CH3COOH)〈 PH(HCl)。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成此题后,可设计如下变式。①取等体积、等浓度(0.1mol/L)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其PH大小关系是?②取等体积、等浓度(0.1mol/L)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其PH都变为5,则m、n的大小关系是?③取等体积、PH相同的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变为相同浓度的溶液,m、n的关系是?④取等体积、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其PH仍相同,则m、n的关系是?经过这样挖掘,原题目内涵得到丰富,知识覆盖面得到扩大,学生所学知识也得到深化。
二、关注问题中的知识关联度,提升问题的知识与思维容量,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应围绕知识点精心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学习电解池知识时,以电解熔融NaCl为例,设计问题组:①电解池的阴、阳极是如何规定的?②通电前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如何运动?通电后又如何运动?③对照实验画出示意图,标出电子流动方向。④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方程式。⑤若将熔融NaCl换为NaCl溶液,思考②、④两个问题。⑥根据问题⑤思考离子的放电顺序与哪些因素有关?⑦将NaCl溶液换为CuCl2溶液呢?⑧试总结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离子的放电顺序。⑨练习:判断Pt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的两极产物:a、HCl溶液,b、H2SO4溶液,c、NaOH溶液,d、Na2SO4溶液 ,e、CuSO4溶液,f、AgNO3溶液。⑩试总结电解规律。若将⑦中阳极材料换为Cu呢?上述问题,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认知冲突,驱使其有目的地探究。通过对问题的逐个讨论,学生理解了电解原理,为电解原理应用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设计连续性问题组,内容要有效
有效的问题组,可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化学思维品质。问题组中的每一个问题之间的连接应具有逻辑性,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经验,为后继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即”的状态。作为老师,要铺设一个合适的台阶,由远及近,分小步地设问,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以这样一道题为例:PH=2的HCl溶液和PH=12的K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A.PH>7,B.PH<7,C.PH=7,D.PH无法判断。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酸碱中和的问题。显然pH=2的 HCl溶液中c[H ]=10-2mol/L,pH=12的KOH溶液中c[OH-]=10-2mol/L,二者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中和,答案为C.pH=7。除了讲解这道题之外,我还要求学生思考:①若是弱酸和强碱的情况呢?②进一步发问:若是二元酸和碱呢?③再进一步问:把KOH换成二元碱Ba(OH)2或者是弱碱NH3·H2O呢?④变动再大一点:pH=2的酸溶液和pH=12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 );pH=2的HCl溶液和pH=12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 )。这时,酸/碱的情况没有指明,就要具体分析了。因此,教师在讲评的时候,要重视思维训练,要由点及面,让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题中去。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用高效的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唤起学生的思维,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焕荣.探析“优化高中化学问题组设计”的基本要素[J].化学教学,2012(3).
[2]苏香妹.有效课堂提问的编制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
(新沂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问题组设计;思维;有效性
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中较多地编写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栏目,旨在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方式有多种,有效教学的路径也有多种,其中设计问题教学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如何能更好地设计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近年来引入我国的全新教学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靠问题激发,靠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延续、展开和深入。课堂教学本身是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设计恰当的问题,特别是设计围绕课堂主线的问题链,就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击破各个问题,循序渐进、逻辑建构的认知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围绕“问题”的一种能动性主体活动。这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问题组群”就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或是某一段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常见的课堂教学中的追问、一点多问、一题多变等。 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不断优化问题组设计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一、精心研究教学策略,根据课型及知识灵活设计
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试题也开始转向能力立意。所以,考点不是单一的,而每个知识点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学习过程中,分类整理这些类型,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因此,习题课或复习课的学案设计,应精选习题模型,以点带面,并通过变式,寻找知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电解质溶液的习题课中,选取模型如下例题。取等体积、PH相等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后,其PH的大小关系是?显然,加水稀释可促进弱电解质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结果PH(CH3COOH)〈 PH(HCl)。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成此题后,可设计如下变式。①取等体积、等浓度(0.1mol/L)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其PH大小关系是?②取等体积、等浓度(0.1mol/L)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其PH都变为5,则m、n的大小关系是?③取等体积、PH相同的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变为相同浓度的溶液,m、n的关系是?④取等体积、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其PH仍相同,则m、n的关系是?经过这样挖掘,原题目内涵得到丰富,知识覆盖面得到扩大,学生所学知识也得到深化。
二、关注问题中的知识关联度,提升问题的知识与思维容量,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应围绕知识点精心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学习电解池知识时,以电解熔融NaCl为例,设计问题组:①电解池的阴、阳极是如何规定的?②通电前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如何运动?通电后又如何运动?③对照实验画出示意图,标出电子流动方向。④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方程式。⑤若将熔融NaCl换为NaCl溶液,思考②、④两个问题。⑥根据问题⑤思考离子的放电顺序与哪些因素有关?⑦将NaCl溶液换为CuCl2溶液呢?⑧试总结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离子的放电顺序。⑨练习:判断Pt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的两极产物:a、HCl溶液,b、H2SO4溶液,c、NaOH溶液,d、Na2SO4溶液 ,e、CuSO4溶液,f、AgNO3溶液。⑩试总结电解规律。若将⑦中阳极材料换为Cu呢?上述问题,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认知冲突,驱使其有目的地探究。通过对问题的逐个讨论,学生理解了电解原理,为电解原理应用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设计连续性问题组,内容要有效
有效的问题组,可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化学思维品质。问题组中的每一个问题之间的连接应具有逻辑性,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经验,为后继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即”的状态。作为老师,要铺设一个合适的台阶,由远及近,分小步地设问,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以这样一道题为例:PH=2的HCl溶液和PH=12的K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A.PH>7,B.PH<7,C.PH=7,D.PH无法判断。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酸碱中和的问题。显然pH=2的 HCl溶液中c[H ]=10-2mol/L,pH=12的KOH溶液中c[OH-]=10-2mol/L,二者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中和,答案为C.pH=7。除了讲解这道题之外,我还要求学生思考:①若是弱酸和强碱的情况呢?②进一步发问:若是二元酸和碱呢?③再进一步问:把KOH换成二元碱Ba(OH)2或者是弱碱NH3·H2O呢?④变动再大一点:pH=2的酸溶液和pH=12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 );pH=2的HCl溶液和pH=12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 )。这时,酸/碱的情况没有指明,就要具体分析了。因此,教师在讲评的时候,要重视思维训练,要由点及面,让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题中去。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用高效的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唤起学生的思维,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焕荣.探析“优化高中化学问题组设计”的基本要素[J].化学教学,2012(3).
[2]苏香妹.有效课堂提问的编制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
(新沂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