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怕写作,到愿意写作、爱写作、写好习作呢?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习作,就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因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让他们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
1.亲自实践,做个有心人。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记得三年级写《我学会了……》一文前,我先让学生参加洗红领巾、手帕、袜子等劳动,告诉学生要写好本次习作,不仅要亲自做、认真体会,还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记,在做时注意以下几点:(1)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2)每一步是怎样进行的,用了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在写作前,我让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用心去做、用心去记,认真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写好《我学会了……》这篇习作了。
2.用心观察,做个有心人。我告诉学生,只要仔细看,认真想,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生活小事、一丝微笑、一缕淡淡的心绪,都是习作的好题材!一个冬天的早晨,学生在上早自习,室外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还有的在小声说着。看那神情,他们是多么喜欢呀。于是我说:“美丽的雪花好像在向小朋友们招手,我们现在就出去看,但要边观察,边思考,雪花怎么飘下来的?你怎么接住的?接到雪花是什么样的心情?接不到又是什么样心情?在手中,它的样子是怎么变化的?”随后学生欢呼雀跃,跑向教室外,有的用手接,有的用伞接,有的用帽子、围巾接,有的追着抓飘舞的雪花,门前一片欢笑声。然后学生口述自己观察所得,最后写下来。这次学生习作充满童趣,写得特别成功,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雪花的感情。
二、把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学生习作言之有味
1.把游戏引入课堂。课间,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打一种“圆形纸卡”的游戏,虽然我也曾没收过,但还是屡禁不止。我想既然学生那么喜欢玩这个,我就利用这次习作课,让“纸卡”游戏走进课堂。上课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通过比赛在小组中产生一名打“纸卡”的高手,然后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抓住特点、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游戏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学生写作时,我不作任何内容上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写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东西。游戏比赛后,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从他们的笔尖不断流出……
2.把实物带入课堂。在写《我爱吃的水果》时,我让学生把水果带入课堂。通过看、摸、闻、尝的体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这里有两段对西瓜的描写:
西瓜穿着绿色带有黑色花纹的衣服,长得圆圆的,真像个花皮球,可是这个球却不能拍哟,一拍就漏甜水了。还有的西瓜长成椭圆形,很像个橄榄球,可是你千万别扔它,一扔就会成“天女散花”了。
摸摸它滑溜溜的,闻闻它没什么味道,可打开它吃上一口……啊,简直是太舒服了,甜津津的、凉丝丝的,不要太爽哦!
三、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使学生习作言之有感
1.感受考试。在一次语文测试后,学生心情复杂:高兴的、失落的、后悔的、难过的……我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考试之后》,我提醒学生要把考试后的心情和感受写出来。有的学生写道:“有好几道题我没做出来,心里很难过。……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我的心情很紧张,我不知道能考几分……我想,成绩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我感觉这张试卷不难,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满分应该没问题了,哈哈,就等分数出来,回家向妈妈要赏喽!”像这样有感而发让学生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感受景物。抓住自然景观,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界万物,学生会有感而发,会写得很生动,很有趣味。春天到了,有一次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所看到的美景吗?学生兴奋地寻找着、发现着、游览着,在随后的习作中流露着自己的各种不同感受,表达了真情实感。有的说:“粉红色的桃花开满了枝头,好像在比谁最美。”“哇,柳枝好美呀,弯弯的、柔柔的。”“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柳树也不甘示弱,开始吐出了它那嫩嫩的芽。一棵棵桃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好像在比谁最美。”
3.感受家美。我对学生们说:“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只要你带着热爱的情感去看她,你会发现你的家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乡下转来的学生杨帆写的习作《奶奶的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写的:
奶奶家在三汪村。这是三间很不起眼的平房。远看,白墙红瓦,静静地躺在绿树小河的怀抱之中,任由河水调皮地从她面前流过;近看,灰白色的墙身上斑斑点点,那是灰尘的影子,也是风雨的痕迹。有人说它很破,但我觉得它很美,那可是历史的沧桑啊!空闲时,我常坐在小板凳上,凝视着这些自然生成的山水画,会不由地浮想联翩……
其实,生活就是一部渊博的“无字教科书”,有了这本书,学生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只要贴近生活,多观察、多感受、多积累,就能写好文章。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
1.亲自实践,做个有心人。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记得三年级写《我学会了……》一文前,我先让学生参加洗红领巾、手帕、袜子等劳动,告诉学生要写好本次习作,不仅要亲自做、认真体会,还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记,在做时注意以下几点:(1)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2)每一步是怎样进行的,用了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在写作前,我让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用心去做、用心去记,认真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写好《我学会了……》这篇习作了。
2.用心观察,做个有心人。我告诉学生,只要仔细看,认真想,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生活小事、一丝微笑、一缕淡淡的心绪,都是习作的好题材!一个冬天的早晨,学生在上早自习,室外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还有的在小声说着。看那神情,他们是多么喜欢呀。于是我说:“美丽的雪花好像在向小朋友们招手,我们现在就出去看,但要边观察,边思考,雪花怎么飘下来的?你怎么接住的?接到雪花是什么样的心情?接不到又是什么样心情?在手中,它的样子是怎么变化的?”随后学生欢呼雀跃,跑向教室外,有的用手接,有的用伞接,有的用帽子、围巾接,有的追着抓飘舞的雪花,门前一片欢笑声。然后学生口述自己观察所得,最后写下来。这次学生习作充满童趣,写得特别成功,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雪花的感情。
二、把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学生习作言之有味
1.把游戏引入课堂。课间,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打一种“圆形纸卡”的游戏,虽然我也曾没收过,但还是屡禁不止。我想既然学生那么喜欢玩这个,我就利用这次习作课,让“纸卡”游戏走进课堂。上课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通过比赛在小组中产生一名打“纸卡”的高手,然后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抓住特点、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游戏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学生写作时,我不作任何内容上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写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东西。游戏比赛后,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从他们的笔尖不断流出……
2.把实物带入课堂。在写《我爱吃的水果》时,我让学生把水果带入课堂。通过看、摸、闻、尝的体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这里有两段对西瓜的描写:
西瓜穿着绿色带有黑色花纹的衣服,长得圆圆的,真像个花皮球,可是这个球却不能拍哟,一拍就漏甜水了。还有的西瓜长成椭圆形,很像个橄榄球,可是你千万别扔它,一扔就会成“天女散花”了。
摸摸它滑溜溜的,闻闻它没什么味道,可打开它吃上一口……啊,简直是太舒服了,甜津津的、凉丝丝的,不要太爽哦!
三、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使学生习作言之有感
1.感受考试。在一次语文测试后,学生心情复杂:高兴的、失落的、后悔的、难过的……我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考试之后》,我提醒学生要把考试后的心情和感受写出来。有的学生写道:“有好几道题我没做出来,心里很难过。……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我的心情很紧张,我不知道能考几分……我想,成绩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我感觉这张试卷不难,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满分应该没问题了,哈哈,就等分数出来,回家向妈妈要赏喽!”像这样有感而发让学生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感受景物。抓住自然景观,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界万物,学生会有感而发,会写得很生动,很有趣味。春天到了,有一次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所看到的美景吗?学生兴奋地寻找着、发现着、游览着,在随后的习作中流露着自己的各种不同感受,表达了真情实感。有的说:“粉红色的桃花开满了枝头,好像在比谁最美。”“哇,柳枝好美呀,弯弯的、柔柔的。”“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柳树也不甘示弱,开始吐出了它那嫩嫩的芽。一棵棵桃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好像在比谁最美。”
3.感受家美。我对学生们说:“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只要你带着热爱的情感去看她,你会发现你的家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乡下转来的学生杨帆写的习作《奶奶的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写的:
奶奶家在三汪村。这是三间很不起眼的平房。远看,白墙红瓦,静静地躺在绿树小河的怀抱之中,任由河水调皮地从她面前流过;近看,灰白色的墙身上斑斑点点,那是灰尘的影子,也是风雨的痕迹。有人说它很破,但我觉得它很美,那可是历史的沧桑啊!空闲时,我常坐在小板凳上,凝视着这些自然生成的山水画,会不由地浮想联翩……
其实,生活就是一部渊博的“无字教科书”,有了这本书,学生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只要贴近生活,多观察、多感受、多积累,就能写好文章。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