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作为山城山乡人,教师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挖掘习作资源,做好“农”字文章。
【关键词】农村习作资源;激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热爱生活是激发习作情趣的前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获得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作文的前提。山城学生贴近农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热爱周围环境
让孩子们尽情地拥抱大自然:看春天大佛寺的绿树红花,听千丈幽谷声声鸟鸣;赏沃洲湖秀美山水,品唐诗之路篇篇诗韵。新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四面环山,亦称“山城”。山城的学生毗邻乡村田野,对“农”事或多或少有些接触和了解,以此为平台,让学生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学生习作定能写出特色,表现出真情。
(二)关爱身边的人
我们山城人特别珍视邻里之亲,乡亲之亲。这种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方面的事例层出不穷。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互助互爱。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爱人仁爱及感受爱的能力,学生有感于此,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词发。
二、爱观察才能丰富习作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帮助学生捕获写作材料(写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学生也就具备了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一)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学生多半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缺乏感性认识,而这方面我们山城学生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学生们往往没有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也不能对事物有个全面本质的认识,所以一拿起笔来,发现看过的能写的全烟消云散了。我们只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作文才能有话可写,写自己的话,朴实创新。
(二)爱家乡,爱生活
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社会,使各个领域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提倡家长带领孩子数新房,看高速公路,赏家乡美景;参观高山蔬菜基地,深入个体加工厂;并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过去。在今昔对照中感受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班里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此刻,让他们习作定会个个挥笔疾书,下笔成文,毫无畏难情绪。
三、从生活中来,到作文中去
老师们可能都有共同的体会,很多学生习作内容枯燥单一,或瞎编或滥用好段,文不达意,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也不排除是我们现有教材中有些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造成的,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何来真情实感。我们山城孩子,能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也可以看到山乡村野,田耕细作,相对来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我们何不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多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让学生写呢?
(一)多写观察日记
鼓励学生熟悉农事,并能亲自实践。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动植物的变化留于笔端,把自己亲身的经历、感受写下来。
(二)播撒创新种子
从学生身边、与生活周围发现问题,找寻生活中的不方便、不顺手的地方与物品,探究各种解决方案,分析比较,找出最佳方案,自己设计动手制作,改进完善与发明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三)探究生物奥秘
我们以小学科学教材的生物知识为基础,引领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了一条“明目标、细观察、详记录、善思辨、得结论”的科学实践探索之路。《无土培植番茄娃娃试验》《无土培植草莓对比试验》《菊花与蒿苗嫁接的最佳时期试验》《古生物木化石考察》《食用咸菜腌制方法调查与研究》等等实践活动都倾注着学生的心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不断充实习作素材。
四、学习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有了作文素材,也有了自己的观察,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达了。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一)学习农谚农语
如“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这是农村雨水与农作物生长的谚语。又如:“麦里苦虫,不冻不行。冻断麦根,挑断麻绳。冷收麦,热收秋。”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二)学习农村俗语
民间的俗语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即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如“水缸出汗蛤蟆叫,工夫不大大雨到。清晨凉中午热,要想下雨得半月。”等,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总之,辽阔的山乡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天然题材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适时利用我们身边的有利环境和条件,紧扣农村这片广博的天地,积极开发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做好“农”字文章。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J].陕西教育,2001(1).
[3]语文新课程标准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农村习作资源;激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热爱生活是激发习作情趣的前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获得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作文的前提。山城学生贴近农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热爱周围环境
让孩子们尽情地拥抱大自然:看春天大佛寺的绿树红花,听千丈幽谷声声鸟鸣;赏沃洲湖秀美山水,品唐诗之路篇篇诗韵。新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四面环山,亦称“山城”。山城的学生毗邻乡村田野,对“农”事或多或少有些接触和了解,以此为平台,让学生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学生习作定能写出特色,表现出真情。
(二)关爱身边的人
我们山城人特别珍视邻里之亲,乡亲之亲。这种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方面的事例层出不穷。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互助互爱。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爱人仁爱及感受爱的能力,学生有感于此,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词发。
二、爱观察才能丰富习作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帮助学生捕获写作材料(写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学生也就具备了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一)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学生多半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缺乏感性认识,而这方面我们山城学生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学生们往往没有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也不能对事物有个全面本质的认识,所以一拿起笔来,发现看过的能写的全烟消云散了。我们只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作文才能有话可写,写自己的话,朴实创新。
(二)爱家乡,爱生活
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社会,使各个领域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提倡家长带领孩子数新房,看高速公路,赏家乡美景;参观高山蔬菜基地,深入个体加工厂;并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过去。在今昔对照中感受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班里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此刻,让他们习作定会个个挥笔疾书,下笔成文,毫无畏难情绪。
三、从生活中来,到作文中去
老师们可能都有共同的体会,很多学生习作内容枯燥单一,或瞎编或滥用好段,文不达意,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也不排除是我们现有教材中有些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造成的,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何来真情实感。我们山城孩子,能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也可以看到山乡村野,田耕细作,相对来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我们何不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多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让学生写呢?
(一)多写观察日记
鼓励学生熟悉农事,并能亲自实践。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动植物的变化留于笔端,把自己亲身的经历、感受写下来。
(二)播撒创新种子
从学生身边、与生活周围发现问题,找寻生活中的不方便、不顺手的地方与物品,探究各种解决方案,分析比较,找出最佳方案,自己设计动手制作,改进完善与发明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三)探究生物奥秘
我们以小学科学教材的生物知识为基础,引领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了一条“明目标、细观察、详记录、善思辨、得结论”的科学实践探索之路。《无土培植番茄娃娃试验》《无土培植草莓对比试验》《菊花与蒿苗嫁接的最佳时期试验》《古生物木化石考察》《食用咸菜腌制方法调查与研究》等等实践活动都倾注着学生的心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不断充实习作素材。
四、学习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有了作文素材,也有了自己的观察,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达了。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一)学习农谚农语
如“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这是农村雨水与农作物生长的谚语。又如:“麦里苦虫,不冻不行。冻断麦根,挑断麻绳。冷收麦,热收秋。”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二)学习农村俗语
民间的俗语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即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如“水缸出汗蛤蟆叫,工夫不大大雨到。清晨凉中午热,要想下雨得半月。”等,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总之,辽阔的山乡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天然题材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适时利用我们身边的有利环境和条件,紧扣农村这片广博的天地,积极开发农村作文教学资源,做好“农”字文章。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J].陕西教育,2001(1).
[3]语文新课程标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