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有效课堂的误区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广大数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但不能牵强附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在每一个知识点中都创设情境,有的情景甚至是学生不熟悉的,有的情景是不符合生活情理的、对学生没有帮助的。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到困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加法估算时,为了让学生对约等于号有个感性的认识,特别利用课件做了一个湖面的情景,水面上泛起了波浪,截取一段就是约等于号。画面精美,还配上了音乐。水面与约等于毫无联系,不仅对认识约等于号没有帮助,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理解:小明和小红都去商店买东西,小明买的东西是9元9角8分,小红买的东西是10元零3分,售货员阿姨一般会收他们多少钱?据现实情况一般都会收他们10元。9元9角8分比10元少一点,10元零3分比10元多一点,都不是正好等于10元,只是大约为10元,用约等于表示,符号为“≈”,它一头低一头高,表示这个数可能少一点,也可能多一点。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二、提倡培养探究精神,但不能探究无“度”
  新课标强调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探究也应有“度”。有些教师,一节课上,教师提一两个问题,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教学成了“放羊”教学;还有的教师则是无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索,探索成了数学教学的唯一法宝。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x 5=12”过程中,连解方程的格式都要学生通过试做、讨论、对比得出,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实际上,解方程的格式仍然可以通过自学、教师讲解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探索”提出的目标是“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标准”强调的是“某些特征”而不是“全部知识”,数学中的一些规定、约定俗成等没有探究必要的就不要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潜能发展,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适时地把握好“度”,认识到关键不是要我们探索所有知识,而是要培养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精神。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不能流于形式
  新课标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说明,这样的安排只顾形式,而没有注重学习的实效。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内心羞怯、思维懒惰的同学在合作中会更加怯懦、懒惰。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其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学生学习的题目必须是具有挑战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是值得学生去探索研究的题目;其二,要避免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其三,要避免只听或只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其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使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如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会组织等)。
  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但不能忽视“主导”
  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教师十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进行教学,但由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产生了矛盾。不少教师误认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自由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造成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趋势,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而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凡是教师讲解、教师评价、教师示范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教师讲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并没有否定这一种方法,只是加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规范,讲授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遗产都由学生重新探索一遍,教师只是被动地作为旁观者,那是极其荒谬的。在这种形势下,应重新审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拔的还需点拔,当讲授的还需讲授。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引导者。
其他文献
数学是幼儿认识世界、概括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解决来自生活和游戏中问题的有用工具。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就倡导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幼儿数学活动应突出做中学、生活中学和游戏中学。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日常生活充满了数学,如身上服饰颜色、图案;周围物体的形状、
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培养,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辅导员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想,才能提出问题,已知的不都是正确的,存在的不都是合理的,现成的也不都是最好的。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绝对的,有时甚至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另辟蹊径。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与开放的思想风气和环境氛围,创造力才会象种子一
科技创意中心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获得科学经验和能力,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学习场,它将幼儿的科学探索与艺术表达有机地整合起来,是幼儿园开展科学和艺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园始终把握住诸多理念中的一句关键语——“回归教育原点”,来建构科技创意中心的课程。追寻着幼儿教育的本真,实现促进孩子发展的最大价值。  一、回归目标的原点——培育情感、提高素养  在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适当设计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使他们
小学美术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感知美、赏析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有临摹画面到创作画面的过程中着重学生观察、创新、联想等多种能力,以不断提升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强化意义,提升学生敏锐观察能力  美术创作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美,重要的是缺乏欣赏美的眼睛。只有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生才能临摹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通过《劳技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和《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
在许多课堂教学乐器中,竖笛既经济又实用,深受广大老师的青睐。但说起竖笛教学,很多老师都会皱起眉头。竖笛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训练,一旦进入学习就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脑力加体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竖笛,让竖笛真正的走进课堂,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呢?     一、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竖笛教学中,培养学
要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能落到实处,就需要运用恰当的美育策略。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四个层次来谈美育策略的实施。  一、“起”——引人入胜,感受美  对于一堂课来讲,“起”就是导语,通过导语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要完成的目标导出来,引人入胜,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之美。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委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余音未了,出现“上不完”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探究内容过多过繁、探究材料喧宾夺主、探究方法欠缺指导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围绕探究内容、探究材料、探究引领、探究延伸等4方面提出建义,让“上不完”的探究课成为不用“再探究”的探究课,从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
时间:2012年3月27日、4月10日  地点:四(4)班、四(1)班教室  一、观察缘起  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學生学得很痛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