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高中美术又不是高考科目,势必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那么教师要怎么去掌控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呢?首先要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应以人为本,注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这才是新课改的本意。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欣赏课应该是有新意、有突破、有品位的课。因而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象一:
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粉笔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回答:猫头鹰的眼睛、香烟头、小星星、沙粒、扣子、巧克力豆……五十多种不同的答案。而高中生只有唯一的答案:粉笔点。
现象二:
美术欣赏课上,课堂纪律似乎很好,教师在讲台上尽职地讲解着,从《蒙娜丽莎》到《海港日出》,从凡高到莫奈,每幅美术作品的分析都很到位,他把他所有有关这些作品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让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学生,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一个看黑板的,他们在做自己的作业。
针对上述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学生怎么就只能想到是个“点”,而想不到有趣的答案呢?为什么课堂如此死气沉沉,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到哪去了呢?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压力大、任务重的今天,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美”的知识呢?这已经是到了必须转变的关头了。我就以上的现象也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1. 教师不能把课堂作为完全是自己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互动交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美育意识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 不能把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课
在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的作品介绍以及美术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诚然,欣赏须有理论知识,但是如果上课时大量使用美术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作品的美以及内涵。
4. 从作品中去感受作者的画品和人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我们可以从“学做人”着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艺道以人品为先,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作品其人的品格。所谓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为美术欣赏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我们的学生生长在一个幸运的年代,在他们面前,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遗产;在他们脚下,有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创作空间,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的基础,能使之在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江苏省盐城中学)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欣赏课应该是有新意、有突破、有品位的课。因而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象一:
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粉笔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回答:猫头鹰的眼睛、香烟头、小星星、沙粒、扣子、巧克力豆……五十多种不同的答案。而高中生只有唯一的答案:粉笔点。
现象二:
美术欣赏课上,课堂纪律似乎很好,教师在讲台上尽职地讲解着,从《蒙娜丽莎》到《海港日出》,从凡高到莫奈,每幅美术作品的分析都很到位,他把他所有有关这些作品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让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学生,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一个看黑板的,他们在做自己的作业。
针对上述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学生怎么就只能想到是个“点”,而想不到有趣的答案呢?为什么课堂如此死气沉沉,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到哪去了呢?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压力大、任务重的今天,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美”的知识呢?这已经是到了必须转变的关头了。我就以上的现象也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1. 教师不能把课堂作为完全是自己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互动交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美育意识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 不能把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课
在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的作品介绍以及美术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诚然,欣赏须有理论知识,但是如果上课时大量使用美术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作品的美以及内涵。
4. 从作品中去感受作者的画品和人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我们可以从“学做人”着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艺道以人品为先,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作品其人的品格。所谓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为美术欣赏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我们的学生生长在一个幸运的年代,在他们面前,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遗产;在他们脚下,有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创作空间,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的基础,能使之在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江苏省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