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度是初中物理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关于这个概念的教学早已为大家熟知,在其中的主要环节形成速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们的一般做法都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时间;三是时间、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随即引出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等.
以上速度概念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就是为什么在时间、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都没有让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速度的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上面提到的教学环节中,在最后形成概念的关键时刻就是硬生生地把概念塞给了学生.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学生都在慢慢消化这个囫囵吞下的概念.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对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直观的实例,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第三种情况也是我们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不是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既然相同时间下可以比路程,相同路程可以比时间,能不能用把第三种的情况转化一下,转化成相同时间或者相同路程的情况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难想到时间不相同路程也不相同的情况可以转化为时间相同的情况,即求出各自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顺畅了,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真正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主动建构起速度的概念.
学生甚至还可能提出能不能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展讨论,无论学生持什么观点,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总之通过这些引导、互动,使得学生真正脱离了被动地接受,消除了建构知识的障碍,发展了学生思维.
以上速度概念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就是为什么在时间、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都没有让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速度的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上面提到的教学环节中,在最后形成概念的关键时刻就是硬生生地把概念塞给了学生.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学生都在慢慢消化这个囫囵吞下的概念.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对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直观的实例,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第三种情况也是我们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不是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既然相同时间下可以比路程,相同路程可以比时间,能不能用把第三种的情况转化一下,转化成相同时间或者相同路程的情况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难想到时间不相同路程也不相同的情况可以转化为时间相同的情况,即求出各自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顺畅了,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真正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主动建构起速度的概念.
学生甚至还可能提出能不能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展讨论,无论学生持什么观点,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总之通过这些引导、互动,使得学生真正脱离了被动地接受,消除了建构知识的障碍,发展了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