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在《教育概论》中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想而知,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低效的,它将无助于我们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平时备课时,我们常常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这样的设计学生应该掌握了,这样去分析问题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了,这样去设计实验学生应该熟知原理了,殊不知,从成年人的角度、以教师的水准去衡量一个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也是可悲的,由此导致的教学效果,责任不在别人,而恰恰是我们教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每教一节课,不管是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都要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好反思工作,反思自己的得失.反思工作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效果等进行仔细分析和审视的过程,当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新时代,作为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物理教师,应该怎样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呢?现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自我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思我们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激起了同学们的浓烈的学习兴趣,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通顺流畅,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回味,哪些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又有哪些教学环节有待于我们以后改进.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原本想通过列举“爬树”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可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回答让笔者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教师的层面来看,教者备课时没有充分地备学生,对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了解,想当然地把教者的生活经历等同于学生的经历;二是从学生层面看,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缺乏我们那个年代在农村生活状态下的生活体验,再加之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才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的现状.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学情,利用“筷子提米”这个实验既快又好地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2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自我反思
苏霍林斯基曾经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通过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消化、深刻反思并能够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平时上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提问技巧灵活多变,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但是一遇到像教学经验交流这样的活动,则表现为语无伦次,不知所措.说到底,就是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没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支持.直到这个时候,笔者才恍然大悟,没有理论支持的教学实践就像盲人摸象、瞎子过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研究,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华罗庚先生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以及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自我反思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多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以及一些赛课活动,对教师来说,一定会有所启示,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激发出一些崭新的思维火花,避免孤芳自傲而成为“井底之蛙”.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我们要多听别人的课,看看别人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经常跟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观摩他们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当地进行扬弃、集优和储存,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走向创新教学.前些日子正逢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展评课的举行,我聆听了初、高中的几节物理课,通过听课,得到了许多启示.对于一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认识更加清晰,关于怎样解读课本,怎样处理教材,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把握教情和学情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怎样才能使一堂课上出新意,笔者从参赛选手身上看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和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这堂课的定位就高,就胜人一筹.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时,他现做了一个关于鸡蛋的浮与沉的实验,然后通过设疑,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愿望,再引导同学们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探究鸡蛋的浮与沉与它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切入点就找得非常好,整节课听起来,感觉思路清晰、课堂结构紧凑,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总之,注重物理教学反思,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处于不停地发展、螺旋式的上升之中,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做好反思工作,提升我们的专业化理论水平,为做好物理教学工作尽心尽力.
1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自我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思我们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激起了同学们的浓烈的学习兴趣,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通顺流畅,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回味,哪些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又有哪些教学环节有待于我们以后改进.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原本想通过列举“爬树”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可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回答让笔者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教师的层面来看,教者备课时没有充分地备学生,对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了解,想当然地把教者的生活经历等同于学生的经历;二是从学生层面看,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缺乏我们那个年代在农村生活状态下的生活体验,再加之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才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的现状.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学情,利用“筷子提米”这个实验既快又好地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2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自我反思
苏霍林斯基曾经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通过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消化、深刻反思并能够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平时上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提问技巧灵活多变,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但是一遇到像教学经验交流这样的活动,则表现为语无伦次,不知所措.说到底,就是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没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支持.直到这个时候,笔者才恍然大悟,没有理论支持的教学实践就像盲人摸象、瞎子过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研究,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华罗庚先生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以及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自我反思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多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以及一些赛课活动,对教师来说,一定会有所启示,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激发出一些崭新的思维火花,避免孤芳自傲而成为“井底之蛙”.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我们要多听别人的课,看看别人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经常跟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观摩他们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当地进行扬弃、集优和储存,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走向创新教学.前些日子正逢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展评课的举行,我聆听了初、高中的几节物理课,通过听课,得到了许多启示.对于一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认识更加清晰,关于怎样解读课本,怎样处理教材,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把握教情和学情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怎样才能使一堂课上出新意,笔者从参赛选手身上看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和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这堂课的定位就高,就胜人一筹.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时,他现做了一个关于鸡蛋的浮与沉的实验,然后通过设疑,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愿望,再引导同学们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探究鸡蛋的浮与沉与它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切入点就找得非常好,整节课听起来,感觉思路清晰、课堂结构紧凑,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总之,注重物理教学反思,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处于不停地发展、螺旋式的上升之中,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做好反思工作,提升我们的专业化理论水平,为做好物理教学工作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