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机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关键词: 概念 计算 解决问题 数学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对象包括数和形两个方面。“数”与“形”是两条主线,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之中,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数”与“形”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案例:24时计时法
  教师:现在是夜里12时,人们一般都在睡觉。到了中午12时,时针走了一圈,一天才过了一半。现在又到夜里12时了,时针走了两圈,这才是一日呢!通过计算机的演示,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一天有24小时。生2:一天就是一昼夜。生3:一天里时针转了2圈。生4:时针在走第二圈时,所有的刻度数都要加上12。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3时。
  教师:从0时到中午12时钟面上的12个数都用过了一遍,这刚半日。如果我们继续往下数,该是13时,13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下午l时。
  小结:像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了借助信息技术,使分针、时针的转动情况配之夜晚、白天、月亮、太阳的交替变化的画面,将时针运行两圈的情况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曲线变直,直线变曲,展示过程,形象地演示出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曲变直形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1日=24时的概念。体会1日包括白天和黑夜,知道夜里12时是上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时针走两圈才是1日,1日是24时。体会从时针走的第2圈开始钟面上的数要加12才是24时计时法。
  二、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案例: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 ■ ■ ■
  师:你会算吗?怎样算?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是数的转化。还有不同方法吗?(找规律)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邻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其实,如果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则更有趣。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正方形,如果用单位“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它的一半的面积怎样表示?这一块呢?(■、■、■、■)涂色部分的面积我们就可以什么算式表示?■ ■ ■ ■ =……你能计算出涂色部分的面积总和吗?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1-■=■用单位1直接减去空白部分的■。
  师:要求涂色部分的面积,我们可以抓住涂色部分去思考,也可以从空白部分入手。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个角度,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结: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抽象的计算转化成形象直观的图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引发了联想,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得到结论。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趣味性的解决问题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满足。
  案例:一辆汽车从甲城到乙城,因雨天路滑,速度降低20%。结果推迟1小时到达,原计划多少小时到达?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四年级学过的画图策略,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出甲、乙两地的路程,长和宽分别表示速度和时间。画出如下的图形:
  观察上面的图形,学生很快明白:图中①和③的面积相等,③图形的长是原计划的速度“1”,宽是时间“1小时”,图形③的面积是1×1,根据图形③的面积与图形①的面积相等,求出图形①的长是1-20%=80% 80%÷20%=4(小时),也就是原计划行驶的时间。
  这样将抽象的应用题放在直观图形中,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数量间的关系,根据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以及根据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基本技能。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而恰当的材料,具体化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无形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顺利而高效率地学好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汉翻译实践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海明威的《大双心河》译文为例,对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干扰及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英语翻译实践 母语负迁移 干扰 对策 《大双心河》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存在用词不当、句子支离破碎、语篇逻辑混乱等母语负迁移现象。翻译届的著名学者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只要有翻译,伟大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潜在永生’
摘 要: 虽然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校内教研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认识。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  自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甘肃省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人们期盼已久的新课程通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高中新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全新的变化,要求学校的管理、秩序和教学行为
摘 要: 灾难本属于负面消息,但中国的灾难报道常常会构建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景象。雅安地震发生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并未消失,但在灾情严重的那段特殊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好景象。这种短暂的“乌托邦现象”是媒体有意建立起来的。媒体用轰炸式的灾情报道尽力激发民众的同情心,通过传递正能量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客观存在的其他社会矛盾被暂时忽视,全民投入抗震救灾的事业中。这
摘 要: 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总体来说,着重考查了考生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分析判断、辨析取舍及逻辑推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 试题策略 解题策略  2013年福建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我”和孙女到故乡的“寻根觅源”之旅,一起回到了“我”曾经住过的家,在已破旧不堪
摘 要: 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思辨与灵性的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平均数》的课堂设计主要是从导入、举例、讲授三方面关注学生,关注细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细节 导入 实例 讲授 课堂教学有效性  细节,决定课堂教育的成败;细节,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思辨与灵性的场景
摘 要: 初中生应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及一般应用文,但是如何让学生有写作兴趣,如何让学生有写作能力,如何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我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课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导学方法 思维训练  作文教与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
摘 要: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校领导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在学生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家长眼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二家长。作者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作了探讨。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头羊效应” 团队精神    班主任是全班同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可归纳为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要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引导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发展能力为重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看卷面成绩,而忽略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由信息技术、商务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现代生产力——电子商务正蓬勃发展,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其发展引发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紧迫需求,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现实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基于中职电子商务的实训操作、网上订餐系统的开发及虚拟货币的转换,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订餐网站,功能涵盖食品的销售、虚拟货币的流通和网上交易
摘 要: 职业中专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走进社会,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搜集相关资料;要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要综合评价,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