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一个重点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1.充分认识初中地理的重要性,注重联系高中知识。
刚开始学习高中地理的学生都觉得它的系统性、理论性强,在学习中不容易领悟主旨,主要原因是基础地理知识太薄弱。没有载体的理论性的东西是很难理解的,只有把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初中知识的复习很重要。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由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地理与高一必修内容有很大联系。可以这样说,初中区域地理侧重表面现象的说明,高考则要求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即提到理论的高度。因此,复习初中知识要与高中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将初高中地理知识隔离开来,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初中区域地理的理解及对高中地理的应用。这样的复习方法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关于气候的形成因子,高一时,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在复习了世界区域地理如拉丁美洲后,他们就能从拉丁美洲所处的纬度位置分析太阳辐射的影响,分析出它处所的大气环流形势(气压带、风带);通过拉丁美洲的下垫面状况,如地形地势(山脉)、海陆位置、大陆轮廓、洋流等自然要素分析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学生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区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将充分理解“气候的形成因子”这个重要的地理原理。
2.多运用对比分析法学习区域地理特征。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区域地理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的各大要素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各个区域大致都从这些方面表述,由此对比分析学习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具备提取区域地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3.1建立空间概念。在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之后,给每两位学生发一份唐山交通旅游图。因为熟悉图中地名,所以学生有读图的热情。几分钟后,教师开始布置任务,例如,我们学校大致在唐山市区的什么方位?唐山的迁安县、丰润区、玉田县分别在市区的什么方向?在图上找到学校到市区商业中心最短的路线,并想办法测量路程。经过练习,学生对判断方向、相对位置已非常熟悉,之后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就比较容易了(每位同学最好有一本地图册,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及一些重要的专题地图)。有些地图包含的信息过多,教师应联系课堂教学任务,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易到难,帮助学生看懂地图。日积月累,学生慢慢会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各个重要国家、山脉、河流等,逐渐养成看地图的习惯,在脑海中建立世界的空间模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利用课本上的各类地图巩固这个模型,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在课本中多次出现世界地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图等。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地图等方式,让学生先了解本节内容涉及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寻找地理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最终落实在图上。
3.2读图用图,时时渗透。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发现、获取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语言,读图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读图能力是中学地理技能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看图——获得粗略信息。看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对所反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抓住图的要点内容,使读图更有针对性,学生更易集中精力思考。例如在讲西气东输的路线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条管道不是直线”?学生会很自然地利用图中的地形、资源状况来思考。
用图——利用所得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这是我们读图的根本目标,也是学习地理的根本目标。
4.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4.1“在哪里”——区域空间定位,首先要让学生头脑中有空间概念,重点落实在图上,制作导学案,对教材中要求重点掌握的图设置填图训练,并在填图的过程中进行一两个思维训练。同时,在空间定位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多种空间定位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定位。将图落实,从读图、说图、记图、换图、填图和绘图等方面建立空间概念。
4.2“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事物的分布、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结合已学地理知识,根据地理位置分析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运用整体性思想和联系的观点,教会学生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以非洲为例,大陆部分南纬34°到北纬37°,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的控制,加上大陆东西两岸的洋流,使非洲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大陆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所以气候类型南北对称,这样的气候和对应的降水和气温,造成了一定的植被和水文及土壤。同时,气候与地形之间也存在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有很大影响。
4.3在教学中要更注重自然地理特征的教学,在明确地理位置的情况下,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在分区地理时,运用比较法学习各个区域的差异。首先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要素。其次是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1.充分认识初中地理的重要性,注重联系高中知识。
刚开始学习高中地理的学生都觉得它的系统性、理论性强,在学习中不容易领悟主旨,主要原因是基础地理知识太薄弱。没有载体的理论性的东西是很难理解的,只有把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初中知识的复习很重要。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由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地理与高一必修内容有很大联系。可以这样说,初中区域地理侧重表面现象的说明,高考则要求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即提到理论的高度。因此,复习初中知识要与高中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将初高中地理知识隔离开来,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初中区域地理的理解及对高中地理的应用。这样的复习方法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关于气候的形成因子,高一时,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在复习了世界区域地理如拉丁美洲后,他们就能从拉丁美洲所处的纬度位置分析太阳辐射的影响,分析出它处所的大气环流形势(气压带、风带);通过拉丁美洲的下垫面状况,如地形地势(山脉)、海陆位置、大陆轮廓、洋流等自然要素分析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学生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区域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将充分理解“气候的形成因子”这个重要的地理原理。
2.多运用对比分析法学习区域地理特征。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区域地理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的各大要素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各个区域大致都从这些方面表述,由此对比分析学习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具备提取区域地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3.1建立空间概念。在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之后,给每两位学生发一份唐山交通旅游图。因为熟悉图中地名,所以学生有读图的热情。几分钟后,教师开始布置任务,例如,我们学校大致在唐山市区的什么方位?唐山的迁安县、丰润区、玉田县分别在市区的什么方向?在图上找到学校到市区商业中心最短的路线,并想办法测量路程。经过练习,学生对判断方向、相对位置已非常熟悉,之后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就比较容易了(每位同学最好有一本地图册,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及一些重要的专题地图)。有些地图包含的信息过多,教师应联系课堂教学任务,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易到难,帮助学生看懂地图。日积月累,学生慢慢会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各个重要国家、山脉、河流等,逐渐养成看地图的习惯,在脑海中建立世界的空间模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利用课本上的各类地图巩固这个模型,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在课本中多次出现世界地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图等。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地图等方式,让学生先了解本节内容涉及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寻找地理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最终落实在图上。
3.2读图用图,时时渗透。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在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发现、获取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语言,读图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读图能力是中学地理技能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看图——获得粗略信息。看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对所反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抓住图的要点内容,使读图更有针对性,学生更易集中精力思考。例如在讲西气东输的路线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条管道不是直线”?学生会很自然地利用图中的地形、资源状况来思考。
用图——利用所得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这是我们读图的根本目标,也是学习地理的根本目标。
4.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4.1“在哪里”——区域空间定位,首先要让学生头脑中有空间概念,重点落实在图上,制作导学案,对教材中要求重点掌握的图设置填图训练,并在填图的过程中进行一两个思维训练。同时,在空间定位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多种空间定位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定位。将图落实,从读图、说图、记图、换图、填图和绘图等方面建立空间概念。
4.2“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事物的分布、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结合已学地理知识,根据地理位置分析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运用整体性思想和联系的观点,教会学生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以非洲为例,大陆部分南纬34°到北纬37°,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的控制,加上大陆东西两岸的洋流,使非洲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大陆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所以气候类型南北对称,这样的气候和对应的降水和气温,造成了一定的植被和水文及土壤。同时,气候与地形之间也存在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有很大影响。
4.3在教学中要更注重自然地理特征的教学,在明确地理位置的情况下,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在分区地理时,运用比较法学习各个区域的差异。首先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比较要素。其次是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