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往往实效性较低,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了校际联动教研的实验,即将本区的一所薄弱学校(以下简称实验校)和一所教学质量相对较高、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以下简称联动校)结成联动教研共同体,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联动教研团队由遴选的6位联动教师(每个年级1人)和6位实验教师(每个年级1人)组成。其中,同年级的联动教师和实验教师结成互助组,形成互助关系,这是联动教研的最小单位。这些互助组又按年段分为低、高两个年段组。
在实验中,我们以“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目标,多层面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是将不同的研究课例按所属领域归类,在研究具体课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同一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策略、手段及易出现的问题等,从而引导实验教师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提高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确定典型课例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学习领域确定两节典型课例,由教导处按年段、领域汇总,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讨论交流时间。
2.开展多层次备课
第一层,潜心研读,自主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围绕典型课例潜心研读教材、课标和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要求写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并预设学生反馈)及作业、板书等备课工作。另外,实验教师还要梳理1~2个问题。
第二层,互助组内交流、完善。互助的两位教师就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中改进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发挥联动教师的引领作用,又能培养实验教师的思辨能力。
第三层,年段组内交流、总结。当同一领域的多个典型课例都经过上述两层的备课活动后,各年段组对这些课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从教学内容来看,以点带面,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关系;从教师的能力来看,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为了避免以往课堂研讨活动“内容空泛,一课一研,一研了之”的弊端,我们开展了“抓住突出问题,边研边改”的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跟进”是指问题发现后要有问题解决的跟进,集体研讨后要有个体教学行为改善的跟进,会诊课后要有汇报课的跟进。因此,每一轮跟进式研讨活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集体会诊—互助跟进—汇报展示。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上“会诊课”,请联动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品评会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随后,对应的联动教师要深入课堂,针对问题进行手把手的跟进式指导(至少三次),方式有:实验教师的一课多轮或实验、联动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当互助组内认为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时,由实验教师上“汇报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此时,教研团队再次针对问题进行品评分析,如果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就进入下一轮跟进式教研。如果问题仍需解决,大家将再次提出建议,联动教师要继续跟进指导,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如此往复。
三、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校本教研或培训通常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研训主体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被动接受,很少发挥主体作用。二是研训内容、形式与教学相脱节,只有“教”“研”两张皮。这些问题在薄弱学校的校本研训中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训活动,活动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发现问题,形成主题。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每周记录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以年段组为单位每三周汇总一次,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炼成下月的研训主题。
环节二,同伴互助,组内探究。在教研能力较强的联动教师的带领下,年段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活动。
环节三,专家引领,深化成果。当组内探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引发了新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就请专家进行参与式指导。
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的问题来自教学,过程基于教学,成果服务教学,使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了研训带来的成效,因此,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将教学行为与研究行为相结合,发挥了一线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一年多的实验证明,联动式教研能有效地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深入交流,更好地实现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和协调合作,有效地提升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联动教研团队由遴选的6位联动教师(每个年级1人)和6位实验教师(每个年级1人)组成。其中,同年级的联动教师和实验教师结成互助组,形成互助关系,这是联动教研的最小单位。这些互助组又按年段分为低、高两个年段组。
在实验中,我们以“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目标,多层面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是将不同的研究课例按所属领域归类,在研究具体课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同一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策略、手段及易出现的问题等,从而引导实验教师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提高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确定典型课例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学习领域确定两节典型课例,由教导处按年段、领域汇总,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讨论交流时间。
2.开展多层次备课
第一层,潜心研读,自主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围绕典型课例潜心研读教材、课标和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要求写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并预设学生反馈)及作业、板书等备课工作。另外,实验教师还要梳理1~2个问题。
第二层,互助组内交流、完善。互助的两位教师就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中改进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发挥联动教师的引领作用,又能培养实验教师的思辨能力。
第三层,年段组内交流、总结。当同一领域的多个典型课例都经过上述两层的备课活动后,各年段组对这些课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从教学内容来看,以点带面,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关系;从教师的能力来看,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为了避免以往课堂研讨活动“内容空泛,一课一研,一研了之”的弊端,我们开展了“抓住突出问题,边研边改”的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跟进”是指问题发现后要有问题解决的跟进,集体研讨后要有个体教学行为改善的跟进,会诊课后要有汇报课的跟进。因此,每一轮跟进式研讨活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集体会诊—互助跟进—汇报展示。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上“会诊课”,请联动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品评会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随后,对应的联动教师要深入课堂,针对问题进行手把手的跟进式指导(至少三次),方式有:实验教师的一课多轮或实验、联动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当互助组内认为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时,由实验教师上“汇报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此时,教研团队再次针对问题进行品评分析,如果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就进入下一轮跟进式教研。如果问题仍需解决,大家将再次提出建议,联动教师要继续跟进指导,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如此往复。
三、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校本教研或培训通常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研训主体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被动接受,很少发挥主体作用。二是研训内容、形式与教学相脱节,只有“教”“研”两张皮。这些问题在薄弱学校的校本研训中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训活动,活动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发现问题,形成主题。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每周记录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以年段组为单位每三周汇总一次,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炼成下月的研训主题。
环节二,同伴互助,组内探究。在教研能力较强的联动教师的带领下,年段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活动。
环节三,专家引领,深化成果。当组内探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引发了新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就请专家进行参与式指导。
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的问题来自教学,过程基于教学,成果服务教学,使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了研训带来的成效,因此,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将教学行为与研究行为相结合,发挥了一线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一年多的实验证明,联动式教研能有效地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深入交流,更好地实现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和协调合作,有效地提升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