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同时,课堂教学又必须基于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复杂多变。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顺道而行也就存在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能动的活动,它必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使课堂充盈而有效,却远远没有我们说的这么简单。特别是当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背叛”了生成,即课堂教学“出轨”了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这都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
一、创设情景,引入“正轨”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元的交互中形成的,学生之间又存在个体差异。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和教师的预设相一致,“出轨”了的时候,有的教师在生成的“分叉路口”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不会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有的老师则巧妙地创设情景,把“出轨”的学生悄无声息地拉回“正轨”。
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儿歌《数字歌》时,孩子们一边兴高采烈地诵读《数字歌》,一边绘声绘色地表演儿歌中的小动物:“一头牛,两匹马,三只小羊找妈妈;四只鸡,五只鸭,六只小鸟叫喳喳;七条鱼,八只虾,九条小虫慢慢爬……”突然,一个好动的小男孩竟然爬上了课桌,前后左右的同学对他挤眉弄眼,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捏了一把汗。此时,执教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没有批评那位“出轨”的小男生,而是摸摸他的头,笑着说:“小虫子,请慢慢儿爬下来,小心点儿,别摔着。”并扶着小男孩爬下来,还表扬了他:“你真棒!”全班同学都笑了,听课老师也松了口气。老师就这样用爱的语言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在无声中维持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及时化险为夷,让教学得以继续。
二、随机应变,改“道”而行
好多时候,教师认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囿于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回答,若未达到,就努力引导,直到达成为止。殊不知课堂是一个无法预约的动态过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化底蕴、理解范围和活动空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多元化的。因此,课堂上常会有些意外,会有不顺“道”的现象发生。
一天,我准备上《猴王出世》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西游记》的相关资料;自己也备熟了课文,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找到了突破的方法,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下载了相关的影视资料。信心十足地准备按计划在一节课之内,把这一篇略读课文讲授完。课始,我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了一股不安分的气息,学生都沉浸在要交流搜集到的《西游记》资料的兴奋中,一股浓浓的孙悟空的“臊味”,知道学生此时最想做的是什么。果然我刚开话,学生就炸开了锅。有的交流记忆中的孙悟空,有的交流搜集到的文字图像资料,有的干脆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孙悟空的经典动作来了。我也知道如果让这一环节戛然而止,那是很不人性化的,会大大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这样下去,我课前预设的教案肯定不能按计划进行。看来我得改“道”而行了,我知道本文所在这一组的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交流。我何不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演一演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没想到40分钟的课今天竟显得特别短暂!看着还不愿下课的学生,我心里暗暗高兴:今天我虽然没按教案去授课,但还是成功了。
此时不难看出,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可能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我们必须在教案和课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能够随机应变,改变原有的设计之“道”,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三、尊重个性,殊“途”同归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来参与课堂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课堂教学“出轨”了的时候。
有一次,我正在指导学生习作,习作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启示”,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哪怕是极小的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处处皆学问”嘛!就在学生沉浸在搜索以往生活中的“小事” 时,突然天色变暗,雷电交加,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我赶紧关好窗户,可谁知,偏偏在这个时候,一只幼蝶误闯进了教室,在窗玻璃上乱闯乱撞。我有意为它拉开一半窗,可这小家伙就是在关着的那一半玻璃上乱闯乱撞,而这种推拉玻璃又不能全开。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窗户上,集中在这只幼蝶上了。我也清楚地知道教学肯定不能按计划进行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那就让学生观察吧,看看结果如何。最终是这只幼蝶撞死在教室里了,这下学生有了启发。于是,我就让学生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写下来。学生的启发五花八门,竟有位学生得到的启发是“坚持到底未必胜利”,可爱吧!学生写学生的作文,我要我的作文,两不误!
正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师生共同创造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让“出轨”成为常有的事。教师只有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才能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正轨”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元的交互中形成的,学生之间又存在个体差异。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和教师的预设相一致,“出轨”了的时候,有的教师在生成的“分叉路口”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不会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有的老师则巧妙地创设情景,把“出轨”的学生悄无声息地拉回“正轨”。
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儿歌《数字歌》时,孩子们一边兴高采烈地诵读《数字歌》,一边绘声绘色地表演儿歌中的小动物:“一头牛,两匹马,三只小羊找妈妈;四只鸡,五只鸭,六只小鸟叫喳喳;七条鱼,八只虾,九条小虫慢慢爬……”突然,一个好动的小男孩竟然爬上了课桌,前后左右的同学对他挤眉弄眼,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捏了一把汗。此时,执教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没有批评那位“出轨”的小男生,而是摸摸他的头,笑着说:“小虫子,请慢慢儿爬下来,小心点儿,别摔着。”并扶着小男孩爬下来,还表扬了他:“你真棒!”全班同学都笑了,听课老师也松了口气。老师就这样用爱的语言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在无声中维持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及时化险为夷,让教学得以继续。
二、随机应变,改“道”而行
好多时候,教师认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囿于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回答,若未达到,就努力引导,直到达成为止。殊不知课堂是一个无法预约的动态过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化底蕴、理解范围和活动空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多元化的。因此,课堂上常会有些意外,会有不顺“道”的现象发生。
一天,我准备上《猴王出世》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西游记》的相关资料;自己也备熟了课文,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找到了突破的方法,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下载了相关的影视资料。信心十足地准备按计划在一节课之内,把这一篇略读课文讲授完。课始,我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了一股不安分的气息,学生都沉浸在要交流搜集到的《西游记》资料的兴奋中,一股浓浓的孙悟空的“臊味”,知道学生此时最想做的是什么。果然我刚开话,学生就炸开了锅。有的交流记忆中的孙悟空,有的交流搜集到的文字图像资料,有的干脆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孙悟空的经典动作来了。我也知道如果让这一环节戛然而止,那是很不人性化的,会大大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这样下去,我课前预设的教案肯定不能按计划进行。看来我得改“道”而行了,我知道本文所在这一组的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交流。我何不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演一演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没想到40分钟的课今天竟显得特别短暂!看着还不愿下课的学生,我心里暗暗高兴:今天我虽然没按教案去授课,但还是成功了。
此时不难看出,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可能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我们必须在教案和课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能够随机应变,改变原有的设计之“道”,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三、尊重个性,殊“途”同归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来参与课堂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课堂教学“出轨”了的时候。
有一次,我正在指导学生习作,习作的内容是“生活中的启示”,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哪怕是极小的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处处皆学问”嘛!就在学生沉浸在搜索以往生活中的“小事” 时,突然天色变暗,雷电交加,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我赶紧关好窗户,可谁知,偏偏在这个时候,一只幼蝶误闯进了教室,在窗玻璃上乱闯乱撞。我有意为它拉开一半窗,可这小家伙就是在关着的那一半玻璃上乱闯乱撞,而这种推拉玻璃又不能全开。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窗户上,集中在这只幼蝶上了。我也清楚地知道教学肯定不能按计划进行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那就让学生观察吧,看看结果如何。最终是这只幼蝶撞死在教室里了,这下学生有了启发。于是,我就让学生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写下来。学生的启发五花八门,竟有位学生得到的启发是“坚持到底未必胜利”,可爱吧!学生写学生的作文,我要我的作文,两不误!
正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在民主平等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师生共同创造着无法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让“出轨”成为常有的事。教师只有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才能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