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指的是没有智力障碍,但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相对集中在低年级。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转化学困生需要耐心、细心和用心,文章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学困生的转化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措施
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相对集中在低年级。低年级恰恰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鉴于此,文章将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这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因素
1. 入学年龄小,未能适应小学生活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投入到小学生活来,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适应。因此,个体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种种困难。
2. 外界的诱惑,致使学生无心向学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衍生了不少娱乐设施,如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桌球室,大多数家庭配置了电脑。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差,很难抵挡娱乐设施诱惑。沉迷玩乐,致使学生无心向学。
3.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低年段的识字和阅读要求提高
尽管教育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方法越来越新颖,但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难度。
(二)家庭因素
1. 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监管学生学习
农村家庭里,大多数家长从早忙到晚,有的还要离开家乡务工,学生通常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学生面对语文、数学这两门科目存在许多疑问,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大多不懂得主动问,等待教师和家长发现,并予以纠正,有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直接不做。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有的则过分溺爱,对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不及时改正。
3. 农村家庭经济变好,但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
近年来,农村发展迅速,农村家庭的收入逐步提高。但是,部分村民的教育观念并未因此而提高。有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
(三)学校因素
部分小学仍然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人文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四)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欠佳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但对于要进行卷面测试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则采取应付式学习。这些课程趣味性不强,学习压力不小。小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上课容易分心,学习自觉性差,回到家也禁不住电视节目的诱惑,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2. 学习方法不当
学困生的理解能力相对偏低,学习方法呆板,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分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导致学习上遇到种种困难,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3. 缺乏上进心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肯定,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信心,愈发自卑,不敢与人交流。
二、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大力转化学困生
1. 给予爱心,消除心理障碍
低年级的学困生尤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的心理障碍。当他们的成绩欠佳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辅导;当他们学习不认真时,对他们进行纠正教育。改变他们对待学习、对待同学和各种集体活动的消极态度。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不能单凭班主任的个人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与任课教师共商对策、齐心行动;与家长密切配合,向家长传递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困生在学校里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各位同学的热情。这样做有利于他们长期保持愉快的心境,形成乐观的性格,更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感到有战胜一切的决心和信心。
2. 尊重与信任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低年级的学困生也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所以我们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心态,不偏袒任何人,并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言行。只有尊重和爱护,才能慢慢融化他们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才能慢慢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
3. 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每人总会有着某一方面的长处,学困生也不例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继而肯定学困生的长处,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令他们感受到新的曙光,从内心体验尊重和爱抚、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继续严格要求他们,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克服改正。
4. 教会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制约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正常的上课、老师的讲解都使他们感到困惑。这时候,教师要对他们加以适当辅导。课堂上,教师要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当他们表现出色时,适当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课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勤于思考,懂得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耐心地把学困生的疑难逐步分析,让他们更容易地明白,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5. 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的教育作用
品德学科旨在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自己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让他们在参与优化自己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正因为品德学科有着这样的教育优势,因此教师要加倍珍惜品德课堂这个教育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要不时地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他们,哪怕是简单的回答,也是他们的内心所想,真情的流露,也是进步的表现。
6. 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奋发前行
教师应当改变只顾传授知识的观念,多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只有从小养成勤奋好学、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将来才能承受更大的风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项比赛,来激励学生前进。比如: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为两大组,看看哪一组更自觉完成作业,更主动举手发言等等。这就让学生产生了集体意识,因为谁都不想集体因为自己而落后。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会因此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努力为集体争光。这样,他们就会在无形当中奋发前行。
7. 运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巩固学困生的识字效果
新课标的确立,教材的更新,增加了识字量,方便了阅读。但与此同时,使个别识字效果欠佳的学困生会形成阅读障碍。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特点,采取灵活有趣的识字教学方法,激发他们识字的愿望,并引导他们阅读较为显浅的课外读物,从中巩固识字效果,从而培养学困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二)家校沟通,学困生定能转化
农村的家长往往缺乏适当的教子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有所偏颇。教师若能定期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询问學生在家的情况,这样就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家长遇到棘手的教育问题时,也要主动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达到齐抓共管、获得双赢。
转化学困生需要耐心、细心和用心,只要教师和家长全心付出,充分了解学生的存在问题,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方晓波,陈光全,杨小龙.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卢勤.长大不容易[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措施
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相对集中在低年级。低年级恰恰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鉴于此,文章将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这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因素
1. 入学年龄小,未能适应小学生活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投入到小学生活来,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适应。因此,个体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种种困难。
2. 外界的诱惑,致使学生无心向学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衍生了不少娱乐设施,如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桌球室,大多数家庭配置了电脑。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差,很难抵挡娱乐设施诱惑。沉迷玩乐,致使学生无心向学。
3.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低年段的识字和阅读要求提高
尽管教育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方法越来越新颖,但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难度。
(二)家庭因素
1. 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监管学生学习
农村家庭里,大多数家长从早忙到晚,有的还要离开家乡务工,学生通常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学生面对语文、数学这两门科目存在许多疑问,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大多不懂得主动问,等待教师和家长发现,并予以纠正,有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直接不做。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有的则过分溺爱,对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不及时改正。
3. 农村家庭经济变好,但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
近年来,农村发展迅速,农村家庭的收入逐步提高。但是,部分村民的教育观念并未因此而提高。有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与己无关。
(三)学校因素
部分小学仍然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人文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四)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欠佳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但对于要进行卷面测试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则采取应付式学习。这些课程趣味性不强,学习压力不小。小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上课容易分心,学习自觉性差,回到家也禁不住电视节目的诱惑,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2. 学习方法不当
学困生的理解能力相对偏低,学习方法呆板,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分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导致学习上遇到种种困难,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3. 缺乏上进心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肯定,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信心,愈发自卑,不敢与人交流。
二、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大力转化学困生
1. 给予爱心,消除心理障碍
低年级的学困生尤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的心理障碍。当他们的成绩欠佳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辅导;当他们学习不认真时,对他们进行纠正教育。改变他们对待学习、对待同学和各种集体活动的消极态度。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不能单凭班主任的个人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与任课教师共商对策、齐心行动;与家长密切配合,向家长传递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困生在学校里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各位同学的热情。这样做有利于他们长期保持愉快的心境,形成乐观的性格,更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感到有战胜一切的决心和信心。
2. 尊重与信任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低年级的学困生也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所以我们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心态,不偏袒任何人,并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言行。只有尊重和爱护,才能慢慢融化他们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才能慢慢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
3. 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每人总会有着某一方面的长处,学困生也不例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继而肯定学困生的长处,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令他们感受到新的曙光,从内心体验尊重和爱抚、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继续严格要求他们,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克服改正。
4. 教会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制约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正常的上课、老师的讲解都使他们感到困惑。这时候,教师要对他们加以适当辅导。课堂上,教师要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当他们表现出色时,适当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课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勤于思考,懂得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耐心地把学困生的疑难逐步分析,让他们更容易地明白,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5. 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的教育作用
品德学科旨在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自己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让他们在参与优化自己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正因为品德学科有着这样的教育优势,因此教师要加倍珍惜品德课堂这个教育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要不时地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他们,哪怕是简单的回答,也是他们的内心所想,真情的流露,也是进步的表现。
6. 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奋发前行
教师应当改变只顾传授知识的观念,多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只有从小养成勤奋好学、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将来才能承受更大的风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项比赛,来激励学生前进。比如: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为两大组,看看哪一组更自觉完成作业,更主动举手发言等等。这就让学生产生了集体意识,因为谁都不想集体因为自己而落后。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会因此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努力为集体争光。这样,他们就会在无形当中奋发前行。
7. 运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巩固学困生的识字效果
新课标的确立,教材的更新,增加了识字量,方便了阅读。但与此同时,使个别识字效果欠佳的学困生会形成阅读障碍。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特点,采取灵活有趣的识字教学方法,激发他们识字的愿望,并引导他们阅读较为显浅的课外读物,从中巩固识字效果,从而培养学困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二)家校沟通,学困生定能转化
农村的家长往往缺乏适当的教子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有所偏颇。教师若能定期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询问學生在家的情况,这样就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家长遇到棘手的教育问题时,也要主动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达到齐抓共管、获得双赢。
转化学困生需要耐心、细心和用心,只要教师和家长全心付出,充分了解学生的存在问题,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方晓波,陈光全,杨小龙.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卢勤.长大不容易[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