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多教师都致力于情境创设的改革与实践。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全情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呢?在学习、实践、失败、反思中我有了以下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在质疑情境中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受指令行事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内驱力,发展其创造个性。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一副图片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举出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当学生头脑中聚积了一定量的直观形象之后,课件画外音用拟人化的口吻提出问题:“我比较大,我比较小,我又高又瘦,我又矮又胖,为什么我们都叫长方形呢?我们身上藏着哪些共同点呢?你能找出来吗?”一个质疑情境打破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的探究对象由表面形象的识别进入了内在特征的思考。他们在折、量、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去尝试、去发现。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不断探究与创造的动力源泉。
二、让学生在想像情境中多向拓展
想像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像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像力,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创设想像情境,在培养想像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教学“5以内加减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妈妈洗了5个苹果,告诉小明放学回来可以吃。你想像一下,放学回来后小明会吃掉几个,剩下几个呢?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生甲说:“小明吃掉4个,还剩下1个。”生乙反驳他说:“一次吃太多会拉肚子的。”生丙说:“他吃的太多了,也不给爸爸、妈妈留,不是个好孩子!”生甲不服气地说:“可是小明喜欢吃苹果啊,妈妈没说不可以!”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对话也正好生成了一个思想教育的好机会。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想像小明吃苹果的情况,可以是从5个里面吃掉4个剩下1个,用5—4=1表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学习小明这样,一次吃得过多,对身体不好。而且生丙说得很对,我们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尤其是自己喜欢吃的,更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没想到这番思想教育立竿见影,接下来发言的学生说得更好,“小明放学回来一个也没有吃,他要等爸爸、妈妈回来一起吃,那就还有5个苹果。列式是5-5=0”。很快关于“5减几”的算式就在一个个想像情境的引导下被列举了出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相对比较开放,利于启发学生进行从不同情况进行思考,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有序性。学生想像的情境既在情理之中,又不乏创造之意,更融入了德育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乐趣
生活,就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学与用,意在解决问题。教师要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在现实的、有意义的探索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使教学真正激发出教与学两方面的创造力。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改用本班学生男女两列纵队的照片作为主题图。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站起来找自己。我趋势抛出问题:“队伍的前面和队伍的后面有什么不同?”(生:前面两人一排,后面一人一排。)“这说明什么呢?”(生: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前面一个男生对着一个女生,后面就光有男生没有女生了,说明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教室里找两样物体数一数、比一比,看看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谁和谁同样多。有的学生比门、窗,有的学生比桌、椅,有的学生比铅笔、橡皮……从熟悉、亲切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有话可讲,真真切切地有事可做,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就提炼出数学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情境更直接、更有效。
四、让学生在交流情境中学会合作
如果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舞台,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更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提高探究的效率。
教学“8的加减法”一课时,在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之后,我出示“口+口=8”的算式,先给1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看一看哪些算式别人想到了你没想到,想一想怎样有规律地写全和是8的算式。表现欲强是孩子特有的天性。他们争先恐后地在组里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在巡视中我发现他们还想到了连我都忽略的8+0=8,0+8=8。此刻,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合作交流对于思维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性。这个交流情境“逼”着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感悟规律所在,达到整合、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质疑情境中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受指令行事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内驱力,发展其创造个性。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一副图片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举出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例子。当学生头脑中聚积了一定量的直观形象之后,课件画外音用拟人化的口吻提出问题:“我比较大,我比较小,我又高又瘦,我又矮又胖,为什么我们都叫长方形呢?我们身上藏着哪些共同点呢?你能找出来吗?”一个质疑情境打破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的探究对象由表面形象的识别进入了内在特征的思考。他们在折、量、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去尝试、去发现。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不断探究与创造的动力源泉。
二、让学生在想像情境中多向拓展
想像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像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像力,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创设想像情境,在培养想像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教学“5以内加减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妈妈洗了5个苹果,告诉小明放学回来可以吃。你想像一下,放学回来后小明会吃掉几个,剩下几个呢?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生甲说:“小明吃掉4个,还剩下1个。”生乙反驳他说:“一次吃太多会拉肚子的。”生丙说:“他吃的太多了,也不给爸爸、妈妈留,不是个好孩子!”生甲不服气地说:“可是小明喜欢吃苹果啊,妈妈没说不可以!”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对话也正好生成了一个思想教育的好机会。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想像小明吃苹果的情况,可以是从5个里面吃掉4个剩下1个,用5—4=1表示。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学习小明这样,一次吃得过多,对身体不好。而且生丙说得很对,我们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尤其是自己喜欢吃的,更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没想到这番思想教育立竿见影,接下来发言的学生说得更好,“小明放学回来一个也没有吃,他要等爸爸、妈妈回来一起吃,那就还有5个苹果。列式是5-5=0”。很快关于“5减几”的算式就在一个个想像情境的引导下被列举了出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相对比较开放,利于启发学生进行从不同情况进行思考,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有序性。学生想像的情境既在情理之中,又不乏创造之意,更融入了德育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乐趣
生活,就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学与用,意在解决问题。教师要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在现实的、有意义的探索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使教学真正激发出教与学两方面的创造力。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改用本班学生男女两列纵队的照片作为主题图。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站起来找自己。我趋势抛出问题:“队伍的前面和队伍的后面有什么不同?”(生:前面两人一排,后面一人一排。)“这说明什么呢?”(生: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前面一个男生对着一个女生,后面就光有男生没有女生了,说明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教室里找两样物体数一数、比一比,看看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谁和谁同样多。有的学生比门、窗,有的学生比桌、椅,有的学生比铅笔、橡皮……从熟悉、亲切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有话可讲,真真切切地有事可做,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就提炼出数学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情境更直接、更有效。
四、让学生在交流情境中学会合作
如果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舞台,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更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提高探究的效率。
教学“8的加减法”一课时,在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之后,我出示“口+口=8”的算式,先给1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看一看哪些算式别人想到了你没想到,想一想怎样有规律地写全和是8的算式。表现欲强是孩子特有的天性。他们争先恐后地在组里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在巡视中我发现他们还想到了连我都忽略的8+0=8,0+8=8。此刻,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合作交流对于思维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性。这个交流情境“逼”着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感悟规律所在,达到整合、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