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世纪20年代末,语文教科书开始出现“单元”,意在通过单元教学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至今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语文教学都是建立在单元的基础上的。本文拟对三个典型性较强的“唐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希冀从中窥探出近些年教学设计的嬗变轨迹、发展趋势。这三个案例是笔者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和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设计的,具有以小见大、推微知著的研究价值。
案例一:单篇教学
环节1:鉴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课时)
(1)引导学生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深沉感慨。
(2)对诗中游历山景和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3)对诗中清幽、壮丽、惊怖、神奇的景色特点进行概括,对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进行梳理。
(4)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如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环节2:鉴赏杜甫《旅夜书怀》。(2课时)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请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歌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
(3)诵读诗歌尾联,想一想“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4)复背相关的杜甫诗歌,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环节3:鉴赏王维《山中》。(1课时)
赏析《山中》诗画合一的特点和萧散冲淡的风貌。
环节4:整合、总结“唐朝的诗”和“诗的唐朝”。(1课时)
案例一是最为常见的古典诗歌单元教学设计,至今在许多课堂上仍能见到其“影子”。设计者注意遵循文学史的基本观点,依托近体诗歌的体类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特征进行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把模糊体验、涵泳讽诵、知人论世、扣题赏诗、还原想象、推敲词句、多元解读等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有机渗透在单元教学的诸多环节之中。整个单元的设计和每个文本的设计大多既有分也有合,如环节1是整体到局部,环节2是局部到整体,环节1、2、3与环节4又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总体上是试图将点(作家作品)与面(时代风貌)有机地统整起来。
这种设计有单元设计的外壳,实质上却是单篇设计的叠加。其间的单篇设计,是将文学史知识、近体诗歌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整合,然后进行分合有致、点面结合的“基于教师教的视角”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尽量充分考虑层次性、互文性和趣味性,使得教学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盛唐诗歌的成就和三位作家诗歌体类的角度来看,选择李白、杜甫、王维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这三位作家作品的渐次教学只有量的叠加,并没有生发出1 1 1
20世纪20年代末,语文教科书开始出现“单元”,意在通过单元教学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至今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语文教学都是建立在单元的基础上的。本文拟对三个典型性较强的“唐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希冀从中窥探出近些年教学设计的嬗变轨迹、发展趋势。这三个案例是笔者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和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设计的,具有以小见大、推微知著的研究价值。
案例一:单篇教学
环节1:鉴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课时)
(1)引导学生体会此诗“豪放飘逸”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深沉感慨。
(2)对诗中游历山景和幻入仙境的部分展开想象,进行还原式鉴赏。
(3)对诗中清幽、壮丽、惊怖、神奇的景色特点进行概括,对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进行梳理。
(4)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如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环节2:鉴赏杜甫《旅夜书怀》。(2课时)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请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歌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
(3)诵读诗歌尾联,想一想“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4)复背相关的杜甫诗歌,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环节3:鉴赏王维《山中》。(1课时)
赏析《山中》诗画合一的特点和萧散冲淡的风貌。
环节4:整合、总结“唐朝的诗”和“诗的唐朝”。(1课时)
案例一是最为常见的古典诗歌单元教学设计,至今在许多课堂上仍能见到其“影子”。设计者注意遵循文学史的基本观点,依托近体诗歌的体类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特征进行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把模糊体验、涵泳讽诵、知人论世、扣题赏诗、还原想象、推敲词句、多元解读等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有机渗透在单元教学的诸多环节之中。整个单元的设计和每个文本的设计大多既有分也有合,如环节1是整体到局部,环节2是局部到整体,环节1、2、3与环节4又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总体上是试图将点(作家作品)与面(时代风貌)有机地统整起来。
这种设计有单元设计的外壳,实质上却是单篇设计的叠加。其间的单篇设计,是将文学史知识、近体诗歌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整合,然后进行分合有致、点面结合的“基于教师教的视角”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尽量充分考虑层次性、互文性和趣味性,使得教学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盛唐诗歌的成就和三位作家诗歌体类的角度来看,选择李白、杜甫、王维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这三位作家作品的渐次教学只有量的叠加,并没有生发出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