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法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教师应制定好有关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定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尽量提出问题,互相启发,而不做任何评判;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比如:在学到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是,我自制了学生感兴趣的投影《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和《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图,自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反映出他们当时已有了一种什么朴素的观念?”(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及课本创设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前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讲座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大胆想象,敢于探究,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 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策略: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队名;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或相关,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者等;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共享资源,使每人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折一部分资源或全组只有一项共同使用的资源;建立互相制约的奖励系统等。在学到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是手工业组,第二组是农牧业组,第三组是奴隶生活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发给每一个组一张纸,将收集的信息写在纸上。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的机会,了解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帖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前面已讲了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最后根据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为小组的队员插上一面红旗。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争执不下”现象是很正常的。它说明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作判断;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观念进行讨论;进行角色转换,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合作技巧对于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非常重要。教师可按下列步骤指导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海报,布告或班级公约等形式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达等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合作技巧;安排适当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的练习机会,每次练习一两项,待熟练后,再练习新的合作技巧;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进行反省和改进。
三、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装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比如可以提供探究活动过程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说明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但不要用僵死的模式固定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我组织学生搞一个小报汇展。课前,学生已按照老师要求的内容范围查找好了做小报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备好用具(大纸,剪刀,胶水等)。教师提示学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奋争史。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两次尝试,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那些勇士们所表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我们。今天,我们利用这节课的机会,都来当一回历史小报的编辑,将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选取出自己的小主编,每组编一幅历史小报。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按确定的一个选题保重一幅内容比较翔实的历史小报。(约15-20分钟)。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做好小报后,各组同学顺次上讲台展示所做的小报。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1)教师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等;(2)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3)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住处或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把答案直接“提示”给学生。
为了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与对学科知识和理解结合起来,教师要促使学生带着“反思”的态度去进行探,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到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四、 努力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便利等。
这些资源既包括住处资源,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学生可能需要访问,调查有关的专家,社区人员,劳动场所一线人员等等,教师要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如: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生要对灌口民俗风情作调查,我就曾指导学生走访过凤山祖庙的住持及当地的老人。
总之,合作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们更加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教师应制定好有关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定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尽量提出问题,互相启发,而不做任何评判;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比如:在学到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是,我自制了学生感兴趣的投影《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和《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图,自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反映出他们当时已有了一种什么朴素的观念?”(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及课本创设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前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讲座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大胆想象,敢于探究,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 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策略: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队名;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或相关,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者等;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共享资源,使每人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折一部分资源或全组只有一项共同使用的资源;建立互相制约的奖励系统等。在学到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是手工业组,第二组是农牧业组,第三组是奴隶生活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发给每一个组一张纸,将收集的信息写在纸上。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的机会,了解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帖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前面已讲了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最后根据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为小组的队员插上一面红旗。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争执不下”现象是很正常的。它说明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作判断;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观念进行讨论;进行角色转换,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合作技巧对于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非常重要。教师可按下列步骤指导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海报,布告或班级公约等形式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达等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合作技巧;安排适当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的练习机会,每次练习一两项,待熟练后,再练习新的合作技巧;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进行反省和改进。
三、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装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比如可以提供探究活动过程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说明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但不要用僵死的模式固定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我组织学生搞一个小报汇展。课前,学生已按照老师要求的内容范围查找好了做小报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备好用具(大纸,剪刀,胶水等)。教师提示学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奋争史。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两次尝试,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那些勇士们所表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我们。今天,我们利用这节课的机会,都来当一回历史小报的编辑,将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选取出自己的小主编,每组编一幅历史小报。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按确定的一个选题保重一幅内容比较翔实的历史小报。(约15-20分钟)。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做好小报后,各组同学顺次上讲台展示所做的小报。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1)教师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等;(2)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3)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住处或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把答案直接“提示”给学生。
为了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与对学科知识和理解结合起来,教师要促使学生带着“反思”的态度去进行探,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到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四、 努力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便利等。
这些资源既包括住处资源,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学生可能需要访问,调查有关的专家,社区人员,劳动场所一线人员等等,教师要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如: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生要对灌口民俗风情作调查,我就曾指导学生走访过凤山祖庙的住持及当地的老人。
总之,合作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们更加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