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映红振兴路——铁岭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来源 :共产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多年来,铁岭市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紧抓历史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汇聚磅礴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铁岭市委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上率下、高位推进、深入实施。好风凭借力,妙笔绘宏图。铁岭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深度挖掘中央和省委的“政策红利”,精心绘制乡村振兴宏图。
其他文献
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是转变育人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育人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要基于地方劳动资源特色,探索地方化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黑龙江省大力推行“五色”劳动教育,构建行政与业务“双轮驱动”+“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协同实施机制;健全“三支队伍”,打造“双师”互聘共享制度优势;建立百所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健全指向劳动素养的多元立体化评价标准;打通学段学科壁垒,整体设计“有效融
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知识、能力与品格的广度与深度。自2019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以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探究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高效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潜能开发建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在设计上横向结构整合共生、纵向结构层次递进;课程体系建构的实施,从保障管理平衡、建构课程群落、变革学习方式、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其有效性在于受教育者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下的教育研究领域,尽管研究者对“生成”这一概念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但其所具有的生成性、实践性、关系性等基本特征依然可以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德育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必须从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从“灌输式”转向“唤醒式”、从“二元对立”转向“交往对话”、从“认知虚构”转向“真实生活”,让受教育者体验鲜活的德育,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真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对“真语言”生成标准的探究既是为了提出标准,也是为了推进教学高质量地发展。“真语言”的生成标准应基于非量化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教”是否具有知识态度与关怀责任、学生是否获得全面成长、教学交往意义是否增殖等方面。这一标准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真正意义的建构交往观和完整意义的知识观,并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不仅能实现认知的建构,而且还能促成其他积极品质的生成,最终构建有效交往的教学形式,激发有效交往的驱动力,调动有效交往的积极因
幼儿园教师教学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学自主意识和权威开放作为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东、中、西部共六所城市597位幼儿园教师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总体上基本实现,但一般教学自主权缺失现象显著;幼儿园教师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教学理念与教学情感对课程自主权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一般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课程自主权与权成开放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建议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已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引领法治校园文化新风尚,形塑法治教育教学秩序观,凝聚学生具身发展的法治意识是其价值逻辑。然而,当下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课程内容单一、衔接性不强以及主体参与意识淡薄等现实困境。为此,丰富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增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营造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共生文化氛围已成为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路径与方向,进而促进中小学法治思维的观念共识、法治精神的行动共识、法治契约的文化共识达成。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持久而稳定的关切和喜爱之情,表现为乐于从教的态度以及享受教育生活的独特能力。教育情怀的本质是“需要—满足”的心理结构,包含压力体验、行动倾向和享用状态,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而不断深化。教育情怀具有超越性功能、统整性功能、成全性功能。教师对教育功能的充分认知、对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的强烈责任感、对教育生活的审美建构,以及对学生和自身的深切关爱,都有助于促进教育情怀的生成。
基于学生的社会公共人身份和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公共事务中;同时,公共参与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归属感,从而促进其公共理性和德性的发展。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实践。当前,由于受个人主义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公共参与精神,或消极参与,或功利参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学校公共生活环境,促成学生公共参与启蒙;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公共责任感;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和技能,奠定其公共参与信心;深化学生公共
依法治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要依据,学校章程当前存在认识偏差、内容深度不足以及人本属性缺失等问题。基于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中对学校章程的相关内容的要求,需要做到:提认识,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章程的重要地位;多视角,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合力构架分工明确的学校章程制定和执行体系;重内涵,发挥章程依法治校职能,构架权责明晰、个性现代学校章程制定和执行体系;人为本,构建保障师生权利,具有人文精神的学校章程和执行体系。
教研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进入新时代以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区域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探索区域教研服务理念、工作内容与模式、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以“转型”为内在“驱动”,推进区域教研能力的整体提升,成为回应时代要求和挑战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