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学自主权及其与教学自主意识、权威开放的关系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教学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学自主意识和权威开放作为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东、中、西部共六所城市597位幼儿园教师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总体上基本实现,但一般教学自主权缺失现象显著;幼儿园教师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教学理念与教学情感对课程自主权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一般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课程自主权与权成开放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建议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他文献
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形式之一。参加童声合唱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进行童声合唱,可采用柯达伊教学法等方法来进行。在进行童声合唱时,应根据客观因素选择合唱素材,根据作品内容诠释音乐情感,从而在指挥的引导和伴奏的烘托下,师生间可以相互配合,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展示出优秀的合唱作品。
以CNKI期刊数据库从1983年到2019年收录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状况进行研究表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为研究氛围宽松、研究领域呈不规则阶梯状分布、研究方式方法多样化和研究成果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研究文献的规范性水平和关注度都较低、研究领域分布极不平衡、教研机构之间研究领域断层严重、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职能较单一等
课堂问题是深度教学实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课堂问题从多方面对深度教学发挥着驱动与引领作用:连续问题设计形成了课堂深度教学的实践导向;课堂提出问题的有效利用促成了深度教学的契机;课堂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是深度教学的内在驱动;课堂问题的探究决定着深度教学的实践格局;课堂问题的处理情况制约着深度教学的价值实现。
学校是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国家认同知识、形成国家认同感和践行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场域。当前,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超越传统知识思维的实践窠臼,转向实践思维的“生活世界”,更加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与个体“生活世界”的互动性、情境性与体验性。国家认同教育应在受教育者“具身体验”的基础上探寻精准的实施路径:注重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互动融合,挖掘日常仪式教育与重大社会活动的教育意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多频共振的教育情境,发挥教育资源合力搭建全社会教育平台。据此,促进受教育者生成与践
努力实现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征程中的现实诉求和理想追求,而其关键在于城乡教师一体化。城乡教师一体化的核心要义是“一体化”的伦理范式及其建构,包括以制度性正义为价值标尺、以主体性交往为哲学表达、以商谈性对话为道德诉求三个维度。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遵循法治轨道。
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是转变育人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育人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要基于地方劳动资源特色,探索地方化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黑龙江省大力推行“五色”劳动教育,构建行政与业务“双轮驱动”+“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协同实施机制;健全“三支队伍”,打造“双师”互聘共享制度优势;建立百所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健全指向劳动素养的多元立体化评价标准;打通学段学科壁垒,整体设计“有效融
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知识、能力与品格的广度与深度。自2019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以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探究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高效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潜能开发建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在设计上横向结构整合共生、纵向结构层次递进;课程体系建构的实施,从保障管理平衡、建构课程群落、变革学习方式、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德育内在地蕴含着生成性,其有效性在于受教育者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下的教育研究领域,尽管研究者对“生成”这一概念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但其所具有的生成性、实践性、关系性等基本特征依然可以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德育从“知识论”转向“生成论”,必须从德育“知识教学”转向“生成教学”、从“灌输式”转向“唤醒式”、从“二元对立”转向“交往对话”、从“认知虚构”转向“真实生活”,让受教育者体验鲜活的德育,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真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对“真语言”生成标准的探究既是为了提出标准,也是为了推进教学高质量地发展。“真语言”的生成标准应基于非量化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教”是否具有知识态度与关怀责任、学生是否获得全面成长、教学交往意义是否增殖等方面。这一标准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真正意义的建构交往观和完整意义的知识观,并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不仅能实现认知的建构,而且还能促成其他积极品质的生成,最终构建有效交往的教学形式,激发有效交往的驱动力,调动有效交往的积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