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24小时》的“多画面”特色以及启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电视连续剧《反恐24小时》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除情节本身所创造的悬念以及“实时”特性外,笔者以为大量运用的“多画面”方式是其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本文以第六季的第12集为例,具体分析该剧中“多画面”方式运用的特点及其作用。
  关键词 美剧 《反恐24小时》 多画面
  
  美国电视连续剧《反恐24小时》第六季已经结束了,而关于它的讨论却并没有随着剧集的暂时告一段落而结束,在磐灵风软影视论坛的《反恐24小时》子论坛里,网友发贴、回帖依然非常积极。网站里关于“CTU(反恐机构)的历任BOSS你觉得谁更有魅力”的调查。点击率为1 2208;“谁是《反恐24小时》中最抢眼的女性角色”的调查点击率更是达到了21280。由此可见这部被称为美国“最令人兴奋和最具原创性”的电视连续剧的吸引力之强、影响力之广。该剧曾获得第58届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剧情、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难怪《纽约时报》评论《反恐24小时》是迄今为止表现反恐题材最好的电视连续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向以品位独特著称的法国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也将其列入2003年度十佳——这是这项久负盛名的排名第一次选入电视剧。
  对于一部如此广受欢迎的作品,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去探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诚然。一部电视剧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将着重分析“多画面”特色在该剧中的运用。什么是“多画面”?“多画面”是指在电视机荧屏上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打个比方,就像有些电视机具有的所谓“画中画”功能。这种方式在电视剧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可是《反恐24小时》却大量的使用了它。通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该刷每一集在“多画面”方式的运用上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这里随机抽取最新的第六季中的第12集作为案例进行解析。
  一、《反恐24小时》扣“多画面”方式的特点
  1 频繁急促的出现频率
  经过统计,在第12集里“多画面”视窗一共出现了32次,其中只有5次时间超过了10秒或者等于10秒,而在这5次中,只有2次时间超过或等于20秒,其余27次的持续时间均很短暂,在10秒以下。此外,剧中“多画面”方式反复出现,第12集的长度除去前情提要大概为40分钟,而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出现了32次“多画面”,平均每分钟有0.8次。当然,这种方式在每集里出现的次数并不相同,但总体频率出现都比较高,因此,可以用“频繁急促”四个字来形容。
  这个特点与该剧非常紧凑的结构以及快节奏的剧情发展相匹配。共同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效果。
  2 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
  《反恐24小时》中出现“多画面”时。画面的数量主要分为2个、3个和4个三种。排列方式则依据画面数量分为以下几种:
  (1)两个画面
  通常采用“左右”或者“上下”的排列方式。其中“左右”分布最为常用,在第12集里一共出现了19次,通过观察发现,它一般是在人物之间进行通话时采用。这里有一个细节:上下或者左右两个画面经常被相互对调方向,如左边的被调至右边:右边的被调至左边。这种情况在剧中较为常见。
  出现双画面时也可以不单纯采用“上下”或“左右”分布,而是将这两种方式进行组合,例如第12集中,第一次出现的“多画面”就是先采用了“上下”分布,持续了3秒钟之后变为“左右”分布。
  (2)三个画面
  出现三个画面时,通常是将屏幕上下或者左右两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再划分为左右或上下两块。在第12集中出现了两次这种排列方式。
  (3)四个画面
  出现四个画面时。它们将分别被置于电视机荧屏的四个角,一般出现在剧中插播的广告之后,持续时间均为4秒。这种方式在第12集里一共出现了4次。
  这种时刻变换的排列方式所制造的效果,就是给观众不拘一格、“动”的感觉。创作者不断地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刺激,目的是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剧中接连出现的危机所带来紧张气氛。
  3 巧妙安排的画面关系
  通过观察,当“多画面”出现的时候,各画面里表现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经过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它们又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总的来说,这些联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直接相关
  某个画面表现的情节线与其它画面有密切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两个人通话场景”的表现。即每幅画面表现一个人物,他们之间正在进行电话联系,这种情况在剧中应用的比较频繁,在第12集中,用“多画面”来表现“打电话”一共出现了19次。
  (2)间接相关
  画面各自表现正在同时进行的各条情节线,这些情节线之间暂时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即暂时没有发生交汇,但它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们每一个的出现都是在为下文埋下伏笔,随着剧情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将会逐渐浮出水面。如第12集中。41分17秒出现的四幅画面,表现的内容分别是:左上美国总统正在手术中:右上俄使馆中的一名特工准备帮男主人公杰克打电话至CTU:左下,CTU内,大家紧张工作中:右下美国副总统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画面,其实都是围绕着这次反恐行动在进行着,并且在后面的情节中汇聚到了一起。
  
  二、“多画砸”方式的作用与启示
  
  形成以上“多画面”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创作者结合剧情内容所选择的一种合理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才得显现其价值。归纳起来,在《反恐24小时》中,“多画面”方式的用途大致如下:
  1 呈现多种信息共存的“平台”
  出现“多画面”后,每一个画面内表现的都是一条情节线,相比传统的单画面,“多画面”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表现成倍的内容。并且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大部分“多画面”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这就使得单位时间内画面密度大幅增加,让人目不暇接。有效的渲染了这部电视剧的紧张气氛,加快了节奏,使得整部剧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结合多种画面排列方式的灵活运用,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个小细节——上下左右画面对调、上下排列变为左右排列、画面数量增加等等,可给观众的眼睛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他们情绪高度紧张。正如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曾经说过:“我们无法把眼睛从影片中不断更迭的画面上移开——不仅是因为我们否则会迷失故事的脉络,不知道下文将是什么,而且也因为这种连绵不断的画面流含着某种吸引力,某种诱素(感应)迫使我们的注意、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视线不放过画面流中的任何东西。”
  2 展示多条线索并进的“窗口”
  《反恐24小时》这部电视剧中悬念环生,为了营造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编剧设置了很多条线索,头绪非常的繁杂,而 且有些线索之间甚至看起来毫无干系,它们同步进行。每条都很紧张,也都似乎和整个事件有关,但暂时却无法找出彼此间的联系。直到情节发展到某一阶段时,观众才能发现这些线索之间的关联。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在剧情进展的过程中随时告诉观众此时还有另几条线也在同步进行着。但是,整部剧的放映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交代清楚如此复杂的多条情节线成为主创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多画面”的方式由于可以同时表现多个场景、人物及其活动等。便顺理成章的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这样不仅省去了——赘述的过程,使得剧情不拖泥带水,而且与整体风格相匹配。
  例如第12集中20分38秒出现了一次三条并进线索的“多画面”。内容分别是:左上,克罗伊正在协助杰克通过电脑网络切断俄罗斯领事馆的电源:右上俄罗斯大使忧心忡忡的坐在办公室里:下方,沙漠里,恐怖分子格列登科正在准备发动恐怖袭击的无人飞机。这三条线索暂时还没有显现出彼此的关联,但观众继续看下去,就会知道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首先,恐怖分子格列登科正在沙漠里准备发动恐怖袭击:杰克的任务是阻止恐怖袭击的发生,因此当他发现俄大使知道格列登科的位置后,需要在克罗伊的协助下进入使馆问出详情:另一方面,俄罗斯大使其实和格列登科有密切联系,但他不愿意说出真相,由于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怀疑他了,因此他非常担心。三条线索最终随着杰克进入使馆,并通过严刑逼问俄大使说出格列登科的情况而汇聚到一起。通过“多画面”的表现,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可如果依次展现这三条情节线,势必会占用大量时间,继而影响到全剧的节奏。
  3 引导观众注意转换的“链条”
  《反恐24小时》在国外电视台播放时。每集会插播四段四分半钟的广告,如前文所述,每次广告结束后紧接着的必然是3个或者4个画面的“多画面”形式,通常这一次涉及的场景、人物也较多,笔者认为这也是该剧创作人员采用“多画面”方式的原因之——试图对观众起到一个引导注意力的“链条”作用,把被广告打断的线索、情节重新接上,以便让观众更快的回到剧情中来。继续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男主角杰克的出生入死而紧张、担忧。
  综上所述。《反恐24小时》中“多画面”方式的大量使用。无疑是经过创作者们的深思熟虑的。它在这部剧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频繁急促的出现频率、画面排列方式的灵活多变、画面关系的巧妙安排等等。这不仅在形式上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强化了剧中弥漫着的紧张氛围、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各条情节线的发展,并且不断给观众以剧情上的提示,使他们更好的“入戏”。因此,“多画面”方式的合理运用毫无疑问成为了这部电视剧取得巨大成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京剧《死水微澜》中,浸透在文本、表演、时空把握、光色运用……等方面的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前卫的戏剧观念,充分体现了制作者在尊重戏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求新、求变、求美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这种戏剧观念,对于处在急剧变化时代的京剧一戏曲艺术来说,既具有启示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京剧 《死水微澜》 戏剧观念 印象    2009年7月4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剧院,作为上海青年京
[摘要] 陈嘉上新版的《画皮》大大削弱了以前原生态的暴戾,将重点转移到人心、欲望、情爱的纠缠之上。人妖之间、人伦之间、妖魔之间情感纠葛错综复杂,一时间,情欲与道德,背叛与忠贞、诱惑与挣扎、陷害与抗争轮番上演,无所谓好坏对错,有的只是对欲望的解读以及人性的拷问。  [关键词] 《画皮》爱 割舍    陈嘉上导演的新版《画皮》,在一系列的魔幻镜头之中弥漫着爱的至情至性、爱的无奈和伤感,无论人、妖
[摘要]电影《儿子与情人》表现了葛楚德从淑女到魔鬼的转变,并借人物命运之转变,强烈批判了不幸的婚姻给夫妻双方以及孩子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天使 婚姻 魔鬼    引言    电影《儿子与情人》是根据D.H劳伦斯自传体原著小说《儿子与情人》改编的英国文艺片,由杰出摄影师出身的杰克·卡迪夫执导。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剧情描述年轻矿工保罗个性文静而敏感,其母葛楚德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竟转向儿子
摘要 电影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所形成的超乎寻常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从最早的儿童娱乐,到如今的电影节大片,电影的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随着3D技术应用于电影,现代大片中我们欣赏到那些绚丽的画面、宏大的场景,在传统电影中是无法看到的。数字技术曾经在电影中被当作特技的工具,但今天它对电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这个层次。  关键词 3D技术 电影 
摘要 项羽是影视剧中热衷演绎的悲剧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政治短视;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关键词 项羽 人格魅力 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    西楚霸王——项羽,是叱咤风云的千古英
摘要 在各类艺术嗓音运用中,都渗透着美学原则。声音之美在于和谐,和谐美在于关系,在于整体。  关键词 和谐 协调 技巧    在各类艺术嗓音的运用过程中,都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发声技巧,使嗓音在表达内容及情感时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如朗诵、播音、戏剧、歌唱等各类艺术嗓音的运用中都是如此在发声技巧娴熟的基础上,还有更高的原则指导艺术发声活动,那就是审美的眼光、美学的原则,在各类艺术嗓音运用中,都
[摘要]《闻香识女人》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影片。影片讲述了“两个男人”和“男人与女人”的故事,以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整个过程,最后,以弗兰克为查理在听证席上极力辩护将故事推向高潮。  [关键词]《闻香识女人》颠覆 救赎 教化 主题思想    影片《闻香识女人》(中)又称《女人香》(台)、《女人的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中,民俗资源极为丰富,这些民俗贵源,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灭、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中国民俗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中国民俗学在新世纪要取得更大成就,赢得新的辉煌,就必须更好地与世界民俗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 民俗学 民间文化 世界民俗 融
摘要 “白鸽”作为一个重复出现的符号,已经成为吴宇森电影作品的签名,然而这一签名在吴宇森电影系列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服务于从人性到资本再到意识形态的不同话语逻辑。  关键词 吴宇森 白鸽 暴力美学    不管是《喋血双雄》中从教堂的圣坛前飞过的白鸽,还是《终极靶标》(Hard target)里枪战厂房里的白鸽,是《碟中碟2》(the mission impossible)在火光中飞出的白鸽,还是《
[摘要]《世事如烟》是作者对孤独、焦虑、迷茫、绝望这种精神危机的演示,运用时间和视角的幻变来诠释作品的主题。故事全篇运用了时间的省略。贯穿整篇小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在叙述过程中,也不断地忽略时间的概念。企图用时间的混淆和视角的幻变的叙述技巧来达到对故事主题的形象呈现更加深刻和无暇。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述时间省略 叙述视角变幻    余华是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他以一个冷漠叙述者的身份留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