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学森认为:“未来教育=人脑 + 电脑 + 网络”。信息化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工具。本文初步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有机整合:在实验教学、课堂激趣、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信息技术是帮助传授知识的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深化化学学科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化复杂为简单,可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利用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创造了新模式。
(一)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是较难的。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云教学中,用flash设计好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电子运动,对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帮助很大。
(二)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氯气的制法、浓硫酸的性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常规教学受时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运用多媒体就可突破时空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的整合
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最直接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补充,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此外,在制作化学课件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
三、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索、尝试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调用网上资源自学,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讨论。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OICQ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邮箱、班级论坛等,甚至可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心得体会,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朋友。另外,研究人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同步测试题库,有基础题和提高题,学生课后、节假日学化学时可使用该题库。
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学习而互助协作、共同探索,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工处理;还可自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多边交流和成果评价。这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为此,研究人员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硅胶吸附性》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
高一化学《硅胶吸附性》研究性学习方案
第一周 明确任务,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化学问题调查,介绍从书本中及生活中提取相关的化学兴趣知识点,让学生确立硅胶吸附性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周 分工。制定小组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教师布置本次学习计划和任务,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告诉学生。
第三、四周 搜集资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或开展小组讨论,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和图片资料,也可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目并汇总、整理,填写报告表(附后)。
第五周 组织汇报。允许学生共享其他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已进行的研究做分析,提出不足,对已有成果的小组提出更高要求。
第六、七周 制作成果。小组协作,设计实验计划,填写“实验设计方案表”,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八周 交流评价。学生做学习小结,交流体会,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内容可以有共同的地方,但是每人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機整合,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化学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化复杂为简单,可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利用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创造了新模式。
(一)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是较难的。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云教学中,用flash设计好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电子运动,对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帮助很大。
(二)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氯气的制法、浓硫酸的性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常规教学受时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运用多媒体就可突破时空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的整合
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最直接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补充,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此外,在制作化学课件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
三、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索、尝试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调用网上资源自学,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讨论。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OICQ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邮箱、班级论坛等,甚至可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心得体会,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朋友。另外,研究人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同步测试题库,有基础题和提高题,学生课后、节假日学化学时可使用该题库。
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学习而互助协作、共同探索,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工处理;还可自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多边交流和成果评价。这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为此,研究人员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硅胶吸附性》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
高一化学《硅胶吸附性》研究性学习方案
第一周 明确任务,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化学问题调查,介绍从书本中及生活中提取相关的化学兴趣知识点,让学生确立硅胶吸附性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周 分工。制定小组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教师布置本次学习计划和任务,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告诉学生。
第三、四周 搜集资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或开展小组讨论,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和图片资料,也可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目并汇总、整理,填写报告表(附后)。
第五周 组织汇报。允许学生共享其他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已进行的研究做分析,提出不足,对已有成果的小组提出更高要求。
第六、七周 制作成果。小组协作,设计实验计划,填写“实验设计方案表”,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八周 交流评价。学生做学习小结,交流体会,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内容可以有共同的地方,但是每人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機整合,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