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全凭自己经验的进行臆测和判断,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切实把握学生的实情。事实上,因学生属于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学情就会不同。曾听过同一个执教者关于“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的两堂课,第一个班上得很成功。在第二班上时,该教师忽略了学情有了较大的变化,仍然套用了第一个班的教法,以致预设的情境问题、分组讨论等环节无法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学实效可想而知。这表明,学生现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显得很重要。本文就如何把学情分析得更透彻,谈谈笔者的一些经验。
一、用心捕捉学生热点问题
学生在为人处事的生活实践中,常常会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倾向,这种关注点和倾向性构成了学生的热点,成为把脉学情的捷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准确把握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学生的热点有时会明显地流露于学生中公开的议论中,有时则似乎热点不热,较少外显。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捕捉学生热点可通过以下的一些途径。
1. 问卷调查
围绕教学的重点编拟几个单项选择题,在课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一天完卷后交还给教师,从中可以了解与教学重点有关的思想、知识基础,捕捉到有关的热点问题。如有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理想问题上较普遍地存在着重职业轻事业的倾向,捕捉到了学生“理想是空的,有个好工作、好家庭才是实在”的热点问题,为后面的课堂教学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学生能在问卷调查中反映真思想,应采取不具名、不留笔迹的方式。事实证明,用选择题的方式是可取的。
2. 座谈了解
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或足以影响学生思想的问题时,不妨邀请5~7个不同层次代表的学生,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座谈,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能达到目的。例如,上述第二堂关于“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的观摩课,若在课前组织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就能了解到学生面对学习压力时的各种心态及他们的一些应对方法,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客观依据,观摩课的课堂实效或许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诚然,开座谈会仅仅是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要使这种手段达到预期目的,还必须使座谈会有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气氛。这样,才能使座谈会这种手段与了解学生的心态的目的实现最佳的统一。
3. 随时抓“苗头”
在课堂激疑中,在与学生日常的交谈中,在与学生一起参观、郊游等活动中,从学生的作业、周记和所写的黑板报稿件中,在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及家访中,有时也能发现某种反映学生心态的热点。例如,2007年12月,孟祥斌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了整座金华城。笔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有关“生命健康权”知识点的教学中,围绕“孟祥斌的死是否值得”的反思性话题,学生中出现了“孟祥斌是傻瓜,妻子和女儿在身边,完全可以找个理由装装样子不真的跳下去,更何况旁边有人在拉着他”及“落水女子是自杀的,为救这种人丧失自己的生命不值得”等观点。这是教学预设中未能估计到的学生实情,忽略或逃避这一学情,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全体学生达成“什么样的死值得”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方法固然重要,应该十分讲究,但要真正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他们中间的热点问题,关键还在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善于剖析学生的热点问题
我们捕捉到的来自学生中间的信息,可能非常凌乱,成因也可能会很复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联系或许未必紧密,不可能把捕捉到的所有信息简单地堆砌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耐心分析、遴选出与思想品德课堂结合最紧密、最有代表性的学生热点。
1. 分清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学生涉及的热点问题,有的出自国家、民族、社会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其中包含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有的则来自道听途说,或是社会上错误论调、错误思潮影响的反映。对前者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对后者则应正确疏导,使之“降温”、转向。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哪些是积极因素?哪些是消极因素?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
2. 弄清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所谓热点问题的来龙,就是问题的成因。“存在决定意识”,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或者是由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因。这就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以便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所谓热点问题的“去脉”,就是我们所捕捉到的热点问题在学生中间影响有多大。实际情况启示我们,由于青少年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当一个热点形成后,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但也具有明显的“散热性”,有时会很快冷却下来,并有可能转移到另一个热点上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费神分析的。
3. 注意群体与个体的差异
我们说热点是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关注点和倾向性。这是从总体上把握的,无论从理论上讲或从实际情况看,群体与个体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某个热点问题,可能在男生中间“热度”很高,而女生对之却反应冷漠;可能在这部分学生中称得上热点,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却称不上热点。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到热点,就一概而论地看作是所有学生都关注的问题,而应具体分析群体中间的个体差异性,以便我们的教育、
教学能真正有的放矢。
三、有机化解学生热点问题
学生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剖析,如孟祥斌事迹既可以从生命健康权的角度剖析,也可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剖析,还可能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剖析。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来组织的,教师对筛选出来的学生“热点”问题,须找准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结合点,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既能服务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思想性、实效性;又能服务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只有让这些遴选出来的“热点”问题设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呈现出来,才能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才能让课本知识更成功地指导学生的课后行为实践。
1. 启发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求解决热点问题的答案
思想品德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源于生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课本中的思想品德知识对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困惑、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许多学生对共产主义存在着普遍的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只要自己现在的日子过得好,管它什么“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在肯定学生的美好展望后,再告诉学生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许多同学的想法正好印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最后,引导学生到课本中找一找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统一认识
课堂教学中所筛选出来的学生热点问题,应该在该班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否则,就无法让学生与课本知识实现共鸣,达到升华思想和内化品德的目的,以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应该设法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情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围绕“孟祥斌的死是否值得”的话题,引导学生反思:作为一名青少年,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自己的生命可不可以舍弃?从而使学生对生命健康权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他们逐渐培养起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历经7年的实践,证明是一门实践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笔者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人人都有向善心理,即使是所谓的“十恶不赦”之徒,内心深处也曾有闪过“做个好人”的期盼,只不过缺少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作指引,才最终滑向了深渊。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中面对学习压力普遍无所适从的热点问题,可以设计一个“人生压力锅”的自主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以学习压力大小划分若干个小组,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怎样给自己学习生活增压和减压。可以把适当的增压方法写在火焰形状的纸上,贴到黑板上高压锅相应的位置;把减压的方法写到蒸汽形纸上,贴到减压阀周围。从而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达成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综上所述,教师犹如医生,只有把准了学生“热点”这一脉搏,才可能把学情分析得更透彻,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
一、用心捕捉学生热点问题
学生在为人处事的生活实践中,常常会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倾向,这种关注点和倾向性构成了学生的热点,成为把脉学情的捷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准确把握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学生的热点有时会明显地流露于学生中公开的议论中,有时则似乎热点不热,较少外显。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捕捉学生热点可通过以下的一些途径。
1. 问卷调查
围绕教学的重点编拟几个单项选择题,在课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在上课前一天完卷后交还给教师,从中可以了解与教学重点有关的思想、知识基础,捕捉到有关的热点问题。如有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理想问题上较普遍地存在着重职业轻事业的倾向,捕捉到了学生“理想是空的,有个好工作、好家庭才是实在”的热点问题,为后面的课堂教学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学生能在问卷调查中反映真思想,应采取不具名、不留笔迹的方式。事实证明,用选择题的方式是可取的。
2. 座谈了解
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或足以影响学生思想的问题时,不妨邀请5~7个不同层次代表的学生,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座谈,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能达到目的。例如,上述第二堂关于“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的观摩课,若在课前组织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就能了解到学生面对学习压力时的各种心态及他们的一些应对方法,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客观依据,观摩课的课堂实效或许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诚然,开座谈会仅仅是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要使这种手段达到预期目的,还必须使座谈会有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气氛。这样,才能使座谈会这种手段与了解学生的心态的目的实现最佳的统一。
3. 随时抓“苗头”
在课堂激疑中,在与学生日常的交谈中,在与学生一起参观、郊游等活动中,从学生的作业、周记和所写的黑板报稿件中,在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及家访中,有时也能发现某种反映学生心态的热点。例如,2007年12月,孟祥斌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了整座金华城。笔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有关“生命健康权”知识点的教学中,围绕“孟祥斌的死是否值得”的反思性话题,学生中出现了“孟祥斌是傻瓜,妻子和女儿在身边,完全可以找个理由装装样子不真的跳下去,更何况旁边有人在拉着他”及“落水女子是自杀的,为救这种人丧失自己的生命不值得”等观点。这是教学预设中未能估计到的学生实情,忽略或逃避这一学情,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全体学生达成“什么样的死值得”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方法固然重要,应该十分讲究,但要真正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他们中间的热点问题,关键还在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善于剖析学生的热点问题
我们捕捉到的来自学生中间的信息,可能非常凌乱,成因也可能会很复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联系或许未必紧密,不可能把捕捉到的所有信息简单地堆砌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耐心分析、遴选出与思想品德课堂结合最紧密、最有代表性的学生热点。
1. 分清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学生涉及的热点问题,有的出自国家、民族、社会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其中包含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有的则来自道听途说,或是社会上错误论调、错误思潮影响的反映。对前者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对后者则应正确疏导,使之“降温”、转向。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哪些是积极因素?哪些是消极因素?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
2. 弄清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所谓热点问题的来龙,就是问题的成因。“存在决定意识”,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或者是由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因。这就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以便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所谓热点问题的“去脉”,就是我们所捕捉到的热点问题在学生中间影响有多大。实际情况启示我们,由于青少年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当一个热点形成后,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但也具有明显的“散热性”,有时会很快冷却下来,并有可能转移到另一个热点上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费神分析的。
3. 注意群体与个体的差异
我们说热点是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关注点和倾向性。这是从总体上把握的,无论从理论上讲或从实际情况看,群体与个体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如某个热点问题,可能在男生中间“热度”很高,而女生对之却反应冷漠;可能在这部分学生中称得上热点,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却称不上热点。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到热点,就一概而论地看作是所有学生都关注的问题,而应具体分析群体中间的个体差异性,以便我们的教育、
教学能真正有的放矢。
三、有机化解学生热点问题
学生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剖析,如孟祥斌事迹既可以从生命健康权的角度剖析,也可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剖析,还可能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剖析。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来组织的,教师对筛选出来的学生“热点”问题,须找准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结合点,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既能服务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思想性、实效性;又能服务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只有让这些遴选出来的“热点”问题设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呈现出来,才能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才能让课本知识更成功地指导学生的课后行为实践。
1. 启发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求解决热点问题的答案
思想品德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源于生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课本中的思想品德知识对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困惑、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许多学生对共产主义存在着普遍的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只要自己现在的日子过得好,管它什么“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在肯定学生的美好展望后,再告诉学生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许多同学的想法正好印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最后,引导学生到课本中找一找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统一认识
课堂教学中所筛选出来的学生热点问题,应该在该班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否则,就无法让学生与课本知识实现共鸣,达到升华思想和内化品德的目的,以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应该设法让更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情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围绕“孟祥斌的死是否值得”的话题,引导学生反思:作为一名青少年,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自己的生命可不可以舍弃?从而使学生对生命健康权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他们逐渐培养起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历经7年的实践,证明是一门实践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笔者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人人都有向善心理,即使是所谓的“十恶不赦”之徒,内心深处也曾有闪过“做个好人”的期盼,只不过缺少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作指引,才最终滑向了深渊。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中面对学习压力普遍无所适从的热点问题,可以设计一个“人生压力锅”的自主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以学习压力大小划分若干个小组,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怎样给自己学习生活增压和减压。可以把适当的增压方法写在火焰形状的纸上,贴到黑板上高压锅相应的位置;把减压的方法写到蒸汽形纸上,贴到减压阀周围。从而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达成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综上所述,教师犹如医生,只有把准了学生“热点”这一脉搏,才可能把学情分析得更透彻,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