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生长点”,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物理难学,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教师们的注意和讨论,近期出现了许多探讨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的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是从高中教学的角度来讨论的,笔者认为要克服高中物理难学的问题,不仅仅是高中教师的事情,实际上初中教师也应该充分注意此问题,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尽可能地降低台阶、铺平道路,本文试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物理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拓展和加深.初中的教育者往往将中考成绩视作学生初中生涯的完美句号,而忽略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笔者认为初中教学应是高中教育的起点,因而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具备较高的物理素养,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 教师准确把握初中教学这个“生长点”,才能搭建好跨越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桥梁”.
  一、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很多高一新生,每谈“物理”便“色”变,认为“物理”是自己难以跨越的“天堑”. 这些学生曾经都是初中各校中的佼佼者,“考高分”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 一旦面对低分,所有的自信、骄傲、兴趣、斗志和动力就全都丧失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分数的急剧落差,不但不气馁,反而会激发出更强的学习斗志,挖掘出智慧的潜力. 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敢于学,“物理难学”的问题也便容易解决了. 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基础.
  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动力来源,是人类进步的潜在资源. 对于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对自然现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无人可及的. 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想象、学会探索,使其潜在的能量得以不断地释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通过能吸引学生的事例引入教学,解释现象,不要使学生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抽象、深奥难懂且脱离实际的一门学科. 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物理,才能主动地探求各种各样的课堂上和课堂下的物理现象的奥秘,“感受生活之美”;物理学所包含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实现个人理想,创造人生价值所必需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1]
  例如,笔者在讲解电路的连接方式时,利用三节干电池直接与一段细铅笔芯相连,结果学生看到铅笔芯冒烟了. 这个现象让学生哗然,其轰动效应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短路所造成的危害也显而易见了.
  2.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兴趣,优化实验素养
  物理是实验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疑问,来源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归纳.细致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测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对感性的实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去伪存真,才能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要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在初中阶段就要重视实验,打下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的演示实验是更重要的培养、提高实验素养的场合.
  为了能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精选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体现演示实验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就容易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同时,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如果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将原来的观察磁生电、观察鸡蛋的浮沉现象、小孔成像等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边做边讲实验,将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并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增加提高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2].
  二、打好基础,同化知识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要实现从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向高中的过渡,一方面高中教师应熟知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适应新的教学;另一方面初中教师要注意给初中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事物内在的真实的和谐性,为知识的生长“埋下伏笔”.因此初中教师不仅要钻研初中的教材,而且要研究高中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延伸,在把握好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的同时,重视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教书,对某些知识和方法过分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太重,以至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例如初中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相关计算时,是不考虑电源、导线及电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这部分电阻虽小,但足以影响整个电路.有了这个潜在认识,学生就可在高中学习时及时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错误和漏洞,避免因思维定势,对电源内阻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消极抵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整合和衍生出新知识,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平时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讲解“流体的压强与流体的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可在活动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提炼主要知识点,突破难点,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实例,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和辐射性.在学习一些概念和规律时,要及时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复杂而稳固的知识网,并顺利、有效地链接和更新新知识.
  三、渗透方法,缩短落差
  初中科学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大多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和直观实验的研究基础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也大多是属于生动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这个转变造成了初高中衔接问题上的巨大落差.具体表现在:(1)矢量计算的难度加大;(2)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变化的转变困难;(3)图象法、整体法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缺乏;(4)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5)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能力的差异.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科学内容少,问题简单,题型变化少.为了提高中考成绩,许多老师凭借经验,提炼典型题例,进行题海战术,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学习方法的渗透. 有一位具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进行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教学过程中,坦言自己不会画成像光路图.而她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准确默写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并记住相关应用的例题.反复的机械式的题海操练也许非常适应应试的需要,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必将造就学生凝固式的思维模式.这些学生到了高中后,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谈何应用?又如何求发展呢?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同样如此,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是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内容干瘪、面目可憎。看看学生的作文,大多或无病呻吟,或夸夸其谈,甚至假话、空话一大堆。究其原因,与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意识的导向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只注重学生习作是否亮丽、是否优美,因此偏重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忽视了“写什么”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文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是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要形成这股合力,正确的舆论、共同的目标和良好的班风,最具有决定意义。    一、抓住时机,形成正确的舆论    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健康的舆论能够为
当前,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写作状态是:不想写,没东西写;相比较而言,想写、有东西写但不会写的只占少数。具体到议论文写作,大多数学生面对热点题型“新材料作文”,往往提不起兴趣,一味满足于“解说”材料,他们一般会确立一个四平八稳的观点,然后用大同小异的多个事例来“例证”供料的某一“含意”。如此这般,其笔下作文往往呈现味同嚼蜡的可憎面目。由此看来,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在“唤醒”学生的感觉、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多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文综地理试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重化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文综地理试题在能力的考核上,十分注重考核考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高考地理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读贵刊《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王霆、王永峰的文章《教材删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于我心有戚戚焉。该文谈了如何把课文删改部分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想法。笔者不惮狗尾续貂,也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课文的删改部分,不一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不是简单到只要引入课堂那么简单。  围绕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删改的问题,近些年的议论不绝于耳,这与社会文化思想的嬗变和语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验证这句话,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们全家特地坐上了去桂林的火车,准备饱览漓江的秀美与奇特。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上了火车,我满脑子都是诗人笔下描写漓江的诗句,所以无暇观看沿途的风景,只想尽快到达梦寐以求的桂林。  时间在我的期盼中疾驰而过,转眼就到了桂林。爸爸、妈妈和我迫不及待地來到闻名遐迩的漓
“原生态”问题是指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的主动对话与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建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今天,学生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具有巨大的课程价值: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它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语文课堂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
老舍九岁时,在别人的资助下进入私塾读书。但是在私塾里,他穿的是最破的,吃的也是最差的,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整日闷闷不乐,在学习上自然也提不起劲头。  一日回到家后,母亲招呼老舍吃饭。饭桌上,依旧是一碗清粥,一个馒头和几根咸菜。老舍忍不住对母亲说:“这么苦的日子不知道有什么乐趣可言!”  母亲说:“生活过得确实苦了一点,而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子越苦,咱们越要学会自己找一点乐趣。这样才能把
一只青蛙不慎掉到一口井里,井里的鱼虾们纷纷称赞青蛙英俊、漂亮。老龟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看他现在光鲜体面,他以前可是一只黑不溜秋的蝌蚪,全身除了脑袋,就是尾巴,要说多丑就有多丑!”  后来,青蛙遇到了公主,变成了王子。鱼虾们更加艳羡,老龟又说道:“从他小时候起,我就看出他天赋异禀!他小时候要多俊就有多俊——圓圆的脑袋就像一颗小黑豆,细细的尾巴就像一支画笔,黑不溜秋的脑袋和身子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小逗
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中学悄然兴起,高中年级也不例外。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焦点所在。讲评课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治课复习常见的课型,它具有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强化技巧以及开发智力等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上好讲评课,使讲评课的效率最大化,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已然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焦点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