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现代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和实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作为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现代化学正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本文就如何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做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科学教学 现代化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的大发展,人们对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大增,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学品使用中与使用后产出的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这就需要我们对绿色化学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20世纪科学理论革命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在科学知识内容上,要将基础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理论革命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些传统知识变得过时或陈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对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虽然,对初中学生的科学教育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基础性,但是注意基础科学知识与现代科学理论的衔接,让基础教育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也是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二是科学思想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革命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些传统科学观念变得过时或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思想上,要用新的科学观念来统筹和整合科学课程内容,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科学观念,并在此背景下认识自然现象。这样才能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在整个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一些当代重大课题。例如: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2.我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3.现代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5.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6.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7.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8.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八大重大课题即是当代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重大课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课题的特点。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面对科学在社会中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传播,人们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具体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例如,发达国家常常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形成几个新兴的产业,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当科学技术有新的进展时,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引发广泛的争辩,对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历史已有结论,但当今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影响程度还有待证实。”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可以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有技术都会超出设计的初衷,给人类造成大小不同的负面影响。
因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我们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观,加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观就是要将中学科学从“科学家的科学”变为“大众的科学”,即科学为大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更注重知识的方法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既将化学作为一种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工具,又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
那么如何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第一,找准结合点,突出教育性。初中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课外活动,其中有些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联系,在初中科学课外活动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这样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课外活动开展要具有两方面的教育性,即科学课教育性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性,只有结合点妥当才能够实现其教育性。如果结合点不合适,就会显得很生硬,反而影响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如七下第一章水第6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讲到水资源的污染时,可以设计我们镇的几条小河被严重污染的调查报告,调查一下镇周边有没有这类工厂是需要排污水的,当然学生调查局限于打听,结果不重要,但要让学生知道河水不可能是自己污染自己的,水体本身有自动净化能力,但如果超过了这个自净能力就会发生污染,所以一定是人的行为所致。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不合理行为会严重造成环境的破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反面性案例。
第二,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讲究教学的时机,因此找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我们要学会“借题发挥”。如七下第二章空气第5节保护大气圈中我们提到几种空气污染可以切入冶金工业、化工工业中使用的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原材料,但是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不断积累,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则是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空调和水箱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飞机技术使人们日行八万里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氟利昂及飞机排气等副作用,使平流层臭氧屏蔽遭到不断破坏,致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八上第六章植物的新陈代谢第3节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得病虫害减少和农作物产量提高,但是它又导致土壤退化、被污染,而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又危害人类的健康等。
第三,补充图片,丰富课堂。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被这些精彩的图片所吸引。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感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图片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陌生感。图片的生动形象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说。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图片本身。但教材中的图片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图片是很久以前的图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更新的图片。如:七下第一章水第6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到水体污染时我们可以把网络上的各种污染水图引入进来,什么牛奶河油画河,再引上几张自然美景中的清澈水景图,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感观上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环境。
第四,亲身体验、感触更深。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科学给了我们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如,现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使用净水装置,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观察一下滤网上的杂物。有条件的还可以设计一个水体分析实验,让学生对当地的水体进行研究。
总之,人是社会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之间出现了恶性循环,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干预力度不断增大,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大,这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问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们必须成为STSE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认为中学科学教学必须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 中学科学教学 现代化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的大发展,人们对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大增,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学品使用中与使用后产出的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这就需要我们对绿色化学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20世纪科学理论革命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在科学知识内容上,要将基础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理论革命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些传统知识变得过时或陈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对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虽然,对初中学生的科学教育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基础性,但是注意基础科学知识与现代科学理论的衔接,让基础教育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也是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二是科学思想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革命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些传统科学观念变得过时或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思想上,要用新的科学观念来统筹和整合科学课程内容,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科学观念,并在此背景下认识自然现象。这样才能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在整个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一些当代重大课题。例如: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2.我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3.现代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5.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6.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7.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8.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八大重大课题即是当代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重大课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课题的特点。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面对科学在社会中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传播,人们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具体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例如,发达国家常常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形成几个新兴的产业,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当科学技术有新的进展时,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引发广泛的争辩,对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历史已有结论,但当今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影响程度还有待证实。”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可以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有技术都会超出设计的初衷,给人类造成大小不同的负面影响。
因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我们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观,加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观就是要将中学科学从“科学家的科学”变为“大众的科学”,即科学为大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教育。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更注重知识的方法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既将化学作为一种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工具,又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
那么如何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第一,找准结合点,突出教育性。初中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课外活动,其中有些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联系,在初中科学课外活动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这样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课外活动开展要具有两方面的教育性,即科学课教育性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性,只有结合点妥当才能够实现其教育性。如果结合点不合适,就会显得很生硬,反而影响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如七下第一章水第6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讲到水资源的污染时,可以设计我们镇的几条小河被严重污染的调查报告,调查一下镇周边有没有这类工厂是需要排污水的,当然学生调查局限于打听,结果不重要,但要让学生知道河水不可能是自己污染自己的,水体本身有自动净化能力,但如果超过了这个自净能力就会发生污染,所以一定是人的行为所致。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不合理行为会严重造成环境的破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反面性案例。
第二,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讲究教学的时机,因此找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我们要学会“借题发挥”。如七下第二章空气第5节保护大气圈中我们提到几种空气污染可以切入冶金工业、化工工业中使用的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原材料,但是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不断积累,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则是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空调和水箱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飞机技术使人们日行八万里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氟利昂及飞机排气等副作用,使平流层臭氧屏蔽遭到不断破坏,致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八上第六章植物的新陈代谢第3节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得病虫害减少和农作物产量提高,但是它又导致土壤退化、被污染,而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又危害人类的健康等。
第三,补充图片,丰富课堂。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被这些精彩的图片所吸引。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感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图片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陌生感。图片的生动形象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说。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图片本身。但教材中的图片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图片是很久以前的图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更新的图片。如:七下第一章水第6节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到水体污染时我们可以把网络上的各种污染水图引入进来,什么牛奶河油画河,再引上几张自然美景中的清澈水景图,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感观上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保护环境。
第四,亲身体验、感触更深。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科学给了我们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如,现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使用净水装置,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观察一下滤网上的杂物。有条件的还可以设计一个水体分析实验,让学生对当地的水体进行研究。
总之,人是社会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之间出现了恶性循环,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干预力度不断增大,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大,这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问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性生态危机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们必须成为STSE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认为中学科学教学必须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