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诗文学习的本真状态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u0709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古文今译,实词虚词用法即时整理,文言词法、句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主旨把握……我所经历过的古诗文课堂大概是这个样子。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古诗文教学应该怎么进行?上述方法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这是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北京八中高中语文组的老师们不仅从古诗文课堂教学这一实践角度思考这些问题,还从语文课程建设的角度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八中高中古诗文校本教材》这本书不仅呈现了八中教师们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也呈现了八中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学习成果。可以说,这本书是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结晶。
  这本教材分为“习文格物”和“品诗养心”两个模块。读者不难发现,八中的老师们教学生学习古代诗文,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典范作品,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获得精神的成长。“不学诗,无以言”,八中老师自觉将来源雅正的古诗文推荐给学生,并进行独到的学习指导。他们期待,古诗文的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更是学生与历代先贤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听读、诵读、理解、品味、鉴赏、表达的过程中,关注的不再是词法、句法的概念,而是内容、主旨、思想和意蕴。于是,文言不再是要死记硬背的、外在于学生思想和经验的“知识”,而是一种与学生语言和思想相通的,更凝练、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和精神存在。
  教材主编葛小峰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标理解正确到位,并从我国母语教育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可能从发,从分析理解学生学习文言的现状和问题人手,“力图在现有的条件下,还原语言学习的本来面貌,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出“从听说读写入手学古诗文”的课程建设思路。这个思路从语言实践出发,很好地还原了语文课程的语言实践本质。
  古诗文难学,首先是因为古诗文和现代汉语有差别,很多时候,古诗文是一种“目治”的语言,和我们的现代生活经验距离较远,“言文分离”。文言文教学很多时候成了翻译课,学生们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勉强读懂,只有在老师的要求(考试的规定)之下才勉力朗读,力争背诵。本来朗朗上口的作品,成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化的东西。
  八中老师们依据人首先在口语实践中学习语言这个事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耳治”入手,让学生从听读学过的、熟悉的小故事和小寓言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体会、感受文言的语言形式。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在对语言的整体感受和把握中,逐渐学会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学生听读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的是内容和情节,关注的是文脉、主旨;淡化了所谓“语言点”,突出了语感培养。在初步体会、感受文言的表达方式,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通过“文言句读”的练习,进一步强化语感。把“耳治”“目治”有机结合,从感受体验到理解品味,从课内必读篇目到课外自选篇目,逐渐扩展,反复诵读;进而进入第三、第四部分,阅读理解、表达运用。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古诗文学习过程简化了,难点被分解,被自然突破了。
  古诗文写作训练,乍一听,觉得这种做法远远超过了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说学生,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也觉得很困难。但是,这里的古诗文写作训练既不是要求学生会写严苛的八股文,也不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加上“之乎者也”就是文言文。是从对对子开始,激发学生写整句的兴趣和能力,磨炼语言功底;接下来是按要求学会写一些整散结合的语段;最后是教给兴趣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写一篇有认识、有感悟、有情趣的文言文,其他学生学会欣赏骈散结合的古文。一步步学下来,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在白话文写作时,也不是很费劲了。
  选择“做对子”作为学习语言运用的起点,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合理的继承。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曾经说过:“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很值得做进一步研究的。”八中的语文老师们把这种有价值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实践。教材中呈现大量的学生作品,如“坐沙发求孵蛋岂非梦呓?不发奋望成功亦是空谈”“孵蛋,鸡之使命也,今鸡坐于凳椅,怕劳累,怎么孵小鸡?养老,人之责任也,现人忘其父母,享清福,如何尽孝心?”等,不考虑平仄的因素,但就表情达意来讲,均有可喜之处。本书在“品诗养心”中,重点就古代诗词鉴赏的问题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不仅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还介绍了名家名作;不仅介绍了古诗的类别,总结了古诗常用的意象、典故及其含义,还梳理了考试中古诗词阅读的命题路向。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以学生的答题为例,具体而详细地分析了学生的各种答案,对学生答题进行细致的指导。
  《北京八中高中古诗文校本教材》继承我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回到古诗文学习的本真状态。立足于现代汉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经验,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与表情达意方式的融通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消化古代诗文的经传文字,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古诗文语感,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初识张玉新老师,是在中语会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的讨论会上,为他率真、直爽、豁达、幽默风趣的性格所打动。再识张玉新老师,是拜读了他的著作《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后,为他的深厚学养,善思重辨所深深地吸引;为他继武师道,提携后辈,敬业乐业,重情重义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他出世、入世的洒脱、自在和惬意而心生羡慕。  《在形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是张玉新老师继《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张玉新讲语文》之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所理解的真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日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
一  一般解读此类文章往往限于内容,忽略了形式。大而化之地把文章当作古典散文,泛泛论其抒情叙事议论。其实,忽略古典散文亚形式的间不容发的不同规范,很难洞悉文章的深邃内涵和微妙意味。海内大家周振甫先生论《与陈伯之书》,难得地注意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类别,将之归结为“檄文”,认为:  具有军队里发的檄文性质。檄文是讨伐敌人的,措辞要刚健。这封信除了讲明形势劝陈伯之回来,还要用江南的美好春景来打动他。所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高效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主学习意识,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一、课堂提问可深浅互转,正误相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可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境界。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开发创课。那么,什么是创课?开发创课又需要教师有怎样的素养呢?下面就以《孙权劝学》为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是一本全新的教材,新课文居多,特别是第二单元,几乎全是新内容,涉及儒家孔孟、道家老庄和墨家墨子,以及《大学》部分内容,内容丰富厚重,思想深邃多义,对一线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因此,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思考和梳理教学思路,确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就教方家。  一、教材编写意图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认识清楚,都必
初识“李海林”,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在扬州大学上研究生课程班,班上配发了一套自学用书,其中一本即为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封底内衬印着“知识青年”李海林的黑白相片,他站在书籍林立的书橱前,眼镜片后的目光专注,一副沉思状。等拿到手头上的这本《李海林讲语文》,打开封面内页,作者简介告诉我,李海林已是知名学者,只是目光依旧那么专注。  从一所农村中学的普通语文教师到任教高校,又回到中学任校长,从湖南岳阳到
“遵路识斯真”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对于阅读理解的“韵式”表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有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胸中的意境,才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本文把“遵路识斯真”与“读题如读文”联结成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作文题目的材料、情境、任务等的理解,也是一种阅读理解。  文本的阅读理解以获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世人都非常熟悉,文章以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出荒唐的社会丑剧,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一个并不高明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引出一场荒唐的闹剧,很值得读者深思。  教学这篇童话,很多老师喜欢用“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一展新装”这样的情节梳理法依次讲解。其实,安徒生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第十八条记载了南阳宋定伯卖鬼的故事,这则故事后来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题为“宋定伯捉鬼”,题目实际上是沿袭自上世纪60年代初何其芳等人所编的《不怕鬼的故事》一书。何其芳1959年受托编写此书,书成后于序中曾说:“如果觉悟提高,迷信破除,思想解放,那么不但鬼神不可怕……一切实际存在的天灾人祸,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来说,都是不可怕的,都是可以战胜的。”不料想,这一编写思路决定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