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背后的宋朝社会及历史变迁(下)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估


  时估,依时估价之意,是古代的一种定价机制。唐代已有时估制度,指每旬由政府任命的市令对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作出评估,根据商品质量的优劣定下上、中、下三等时价。简单来说,是政府定价机制。宋代的时估,是每旬的最后一天,各州县召集当地各行铺户,评估下一旬的商品销售价格,并登记成表格,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三司存档,是市场定价。熙宁变法时,宋政府还将每月各地的时估数据急递至各州县,公布于墙,供各州县商人往外地贩运货物时参考。
  后來的明王朝还沿用时估制度,但已流于形式,最后只是由各部大臣每年合议评估一次物价,完全脱离了市场现实。而且明政府对于发展商业全无兴趣,失去想象力,时估只是用于政府购买物资的定价而已。

检校


  检校,宋代实行的国家监护与财产信托制度。什么意思呢?假如宋朝的一名孤儿,名下拥有两百万贯的财产,而这孤儿尚未成年,明显缺乏自主处分财产的能力,那么又该怎么办?宋人的办法是,由政府设立一个信托机构,代为托管遗孤的财产,这叫做“检校”。根据宋朝的检校法,一名孤儿如果失去了全部的直系成年亲人,政府便有责任将他的财产核查清楚,登记在册,存入检校库,然后定时从代管的财产中划出若干,发给遗孤作为生活费,等遗孤长大成人,政府再将代管的财产交还给他。
  宋神宗年间,朝廷采纳了开封检校库的建议,允许设于各地的检校库将他们托管的财产作为本金,投资于抵押贷款,从而将原来沉淀在仓库里的资产盘活起来。放贷所得的利息,则用来支付遗孤的生活费。这时候的检校库,已经接近于今日的信托投资基金了。这一制度放在一千年前,无疑是非常先进的。可惜宋朝灭亡后,检校制度也随之湮没不闻。

交引


  交引是宋代榷禁制度下商人领取盐、茶、酒、矾、铁、香药的贸易凭证。商人获得交引的途径有二:一是向政府设立的榷货务入纳现钱,换取交引,然后凭交引到指定地点领取盐茶等商货;一在边郡入纳粮草等,政府估价后发给交引,商人凭交引可赴京城或产地领取钱或者盐茶货品。为吸引商人赴边纳粮,宋政府的估价远高于市场价,高出市场价的那部分,叫做“虚估”,市场实际交易价则叫做“实估”,宋代交引的面值,就由“实估”加“虚估”组成。由于“虚估”隐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交引也就从原来的提货单性质演化成一种有价证券,得到交引的商人一般都不直接提货,而是转卖出来。交易交引的场所叫做“交引铺”,类似于今天的证券交易所。
  宋代之后,明清继续保留食盐的间接专卖,民间虽有私下的盐引交易,但已属非法的黑市,如明代成化年间的一条法令要求,商人如果典当、买卖盐引,将“俱问罪,引目、盐货入官”。这也意味着宋代孕育出来的证券市场,在宋朝灭亡之后,并未能继续发育壮大。

楮币


  楮币是宋人对纸币的称呼,因为印制纸币的纸是用楮皮制造出来的。北宋发行的纸币主要是交子,南宋发行的纸币主要是会子。交子与会子的发行实践,让宋人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不是“实用价值”,如辛弃疾说:“世俗徒见铜可贵而楮可贱,不知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铜楮其实一也。今有人持见钱百千以市物货,见钱有搬载之劳,物货有低昂之弊;至会子,卷藏提携,不劳而运,百千之数亦无亏折,以是较之,岂不便于民哉?”
  数百年后的明朝,思考经济问题的学者对于“信用货币”的性质居然难以理解,如明代著名的学者丘浚认为:“所谓钞者 (纸币),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这当然不是丘浚个人学识粗陋的原因,而是因为明代信用经济极不发达,影响了当时人对纸币的认识。

买扑


  买扑,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招投标制度,又叫“扑买”。扑,有博弈、竞争之意;买,即买卖、交易。合起来,“买扑”的意思就是竞价买卖。宋朝的“买扑”制度广泛应用于特许经营权拍卖、官田出让与请佃、商税承包、政府采购等范围,并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招投标程序:包括确定标底、公告招标、实封投标、开标、公示、签订合同。设计之精妙,堪比今天的招投标制度。
  元代时还有买扑制度的残余,只用于包税,以致明代的学者以为宋代买扑制度就是包税制。而且,说起宋代的买扑制度,明人也很不以为然,如丘浚说:“墟市之聚集既买之,津渡之往来又买之,甚至神祠之祭赛亦买之,为国牟利之琐琐至于如此,虐民慢神不亦甚哉。”显然明代学者已经丧失了理解招投标制度的经济学方法论。

市舶司


  市舶司,宋政府设于港口城市的外贸管理机构,相当于海关。这其实也是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体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立即扭转了宋元以来开放的市舶制度,严厉禁止商民出海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朝贡贸易却重获重视,市舶司彻底沦为接待朝贡使团的机构。有人说明朝沿用了宋代市舶司制度。此说并不准确,因为明代市舶司的职能跟宋代的并不一样。晚明时尽管有隆庆开关,但也只是开放一个月港,海关抽解每年不过区区二三万两银,跟宋王朝整个海岸线都对外开放、每年抽税以百万贯计的格局不可相提并论。


  古代的监,指一种政府机构,如国子监,明朝的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但宋代还有一种其他王朝所无的监,类似于经济特区,比如某地具有某类丰富的物产资源,宋政府就会将当地划分为监,相当于设立经济特区。宋朝前前后后设有六七十个监,从行政层级来看,既有州级监,也有县级监;从类型看,有盐监 (当地产盐)、钱监 (当地有铜矿)、矿冶监等。
  经济特区性质的监的设置,显示了宋王朝对于发展经济的热切。宋之后,这类监便不见踪影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的经济热情的消退。


  务是宋朝常见的一类机构,如楼店务、造船务、水磨务、酒务、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都是跟工商业有关联的经济部门,如楼店务主管公租房;水磨务主管官营水力磨坊;榷货务负责向商民发行及收兑各类有价证券,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榷货务也会通过向市场投放有价证券来回笼货币,具有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功能;便钱务是提供异地汇兑服务的机构;交子务是印制与发行信用货币的机构;市易务则类似于投资公司。
  从历史来看,宋朝设置的经济部门是最多的,除了各种务之外,还有市舶司、盐井监、钱监、青苗法、检校库、抵当所等,宋政府还配置有主管经济的官员,叫“监当官”,“掌场务、库藏、出纳之事,其征榷场务,岁有定额,以登耗为殿最赏罚”。这可以看作是宋代重商主义的一个表现。
  后来晚清在近代化转型压力下才有类似的表现:先是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军叛乱的过程中自行设立了厘金局、税局、捐输局、转运局、采运局……洋务运动期间,地方大员又建立了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江南制造总局,等等,并任命了一批候补官主管局务;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也提议成立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物局等。就经济职能而言,晚清的局跟宋朝的务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晚清是因为原有体制对近代化转型丧失了适应能力,所以只好在体制外设立局来应对近代化事务;宋朝的务则是宋朝体制的一部分。如果说,晚清是被动的近代化,那么宋朝便是主动的近代化。

断由


  断由,即法官对一件案子作出判决的理由,是基于哪些法律条文、什么法理依据而作出该判决的。宋代实行“断由”制度,所有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结案宣判之后,法院要给原告与被告两造出具结案文书,结案文书中必须包含断由。如果法院只给出一个简单的判决而拒绝出具断由,那么当事人可以越诉,到上级法司控告原审法官。这种断由制度,我尚未见其他王朝也明确实行。

封案


  封案,指宋朝法官在审理一些轻微罪 (杖以下) 的案子时,通常在对犯罪人作出刑罚判决 (比如杖八十) 之后,基于情理法的衡平考虑,先将判决书入匣,暂不执行判决的刑罚。实际上就是缓刑制度,有时也叫做“寄杖”、“勘杖”、“勘下杖”。如果犯罪人能够悔改前非,则刑罚不再执行;如果犯罪人不思悔改,则开匣取出判决书,执行刑罚,这叫做“拆断”。
  可惜“封案—拆断”制度似乎为宋朝所独立,宋朝覆灭后,这一古典的缓刑制度便湮灭了,以至今日许多专业的法律工作者都未必知道“封案—拆断”制度为何物。

鞫谳分司


  鞫,即鞫狱,审讯的意思;谳,即定谳,检法定罪的意思;鞫谳分司,就是“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其原理有点像英美普通法体制下,陪审团负责确认犯罪是否属实,法官负责法律的适用。宋朝的刑事司法普遍实行鞫谳分司之制,负责“事实审”的法官与“法律审”的法官不可为同一个人。宋人相信,“鞫谳分司”可以形成权力制衡,防范权力滥用,“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翻异别勘


  翻异别勘,是实行于两宋时代的一项司法制度。翻异,即翻供;别勘,即另外审理。宋代的刑案被告人在录问、宣判与临刑之际,都可以喊冤翻异。一旦翻异,案子便自动进入别勘的申诉程序。从本质上来说,“翻异别勘”其实就是一种自动申诉的司法机制。刑事被告人每一次翻异,就必须安排另外的法官重审,为此支付了巨大的司法资源,并不得不忍受缓慢的司法效率。
  当然会有一些犯人利用“翻异别勘”的机制,一次次服押,又一次次翻异,于是一次次重审,没完没了。为避免出现这种浪费司法资源的状况,在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必须达成一种平衡。宋人想到的办法就是,给予“翻异别勘”作出次数限制,北宋实行的是“三推之限”,即被告人有三次“翻异别勘”的机会,别勘三次之后,犯人若再喊冤,将不再受理。南宋时又改为“五推制”,即被告人可以五次“翻异别勘”。

试法官


  试法官,宋朝的司法考试。按宋朝惯例,大理寺的高级法官、州府的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司法人员要获得任命,都需要通过“试法官”这一关。北宋时,“试法官”考试每次考六场 (一天一场),其中五场考案例判决 (每场试10 —15个案例),一场考法理。案例判决必须写明令人信服的法理依据、当援引的法律条文,如果发现案情有疑,也必须在试卷上标明。南宋时改为考五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场考案例判决,第四场试大经义一道题、小经义两道题,第五场考法理。
  前面所说的鞫谳分司、翻异别勘、试法官都是宋朝独有的司法制度,均未为之后的王朝所继承,诚如民国法学学者徐道邻先生所指出:“元人入主中原之后,宋朝优良的司法制度,大被破坏,他们取消了大理寺,取消了律学,取消了刑法考试,取消了鞠谳分司和翻异移勘的制度。”

编敕


  编敕是指宋朝的立法活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宋代的立法过程中,民众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参与的途径主要有三:1.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向州政府投状,以书面形式提出立法的建议,再由州政府将意见书“缴申中书”,上报中央。当来自各地的立法意见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交给修敕局“删定编修”。2.修敕局启动立法程序之后,朝廷会利用遍布各州县的粉壁,出榜公告天下,征集立法建议,任何民众,均可到州县衙门投书提意见,州县政府收集后再急递京师。3.法律颁布生效之后,如果民众发现其中的缺陷,还可以向朝廷奏陈立法得失,并建议修订。
  宋朝这一制度化的“立法民主”机制,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从其他王朝中找不到类似的制度。

国是


  国是,宋代特有的制度安排,指君主与士大夫集团共同商定、制订的阶段性执政纲领,南宋初的宰相李纲说:“古语有之云:‘愿与诸君共定国是’。夫国是定,然后设施注措以次推行,上有素定之谋,下无趋向之惑,天下事不难举也。”国是一旦确定下来,对皇帝、对执政者都有约束力,皇帝与宰相想单方面更改国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当国是发生改变,原来的执政集体通常也会辞职,表示与国是共进退。

共治


  宋代的政体,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最合适的当为“共治”。“共治”一词,最早见于 《尚书·皋陶謨》,是舜帝开创的国家治理典范:“通贤共治,示不独专”。它的近义词是“共和”,反义词则是“专制”。宋朝政治家追求的政体,便是舜帝开创的“共治政体”,完全不同于明清时期出现的皇权专制。宋朝的大臣敢明确要求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皇帝也从不敢否认。元明清时期的臣下就不敢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了。

封还词头


  封还词头是宋代中书舍人的一项特权。依宋制,以皇帝名字颁布的诏书,一般都由中书舍人起草。如果中书舍人觉得皇帝的旨意(词头)不合法度,他可以拒绝起草诏书,这是法律明确赋予中书舍人的权力:“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
  即便中书舍人听话草诏,诏书草案还必须经过门下省的给事中审核。给事中有封驳之权,“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即将诏书驳回去,不予通过。这里体现了宋代制度设计的一个原则:“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换成现在的说法,便是特别注意分权与制衡。

天下治乱系宰相


  “天下治乱系宰相”是北宋程颐提出的一项政治主张,也是宋朝士大夫的共识,如苏辙说:“臣闻宰相之任,所以镇抚中外,安靖朝廷,使百官皆得任职,赏罚各当其实,人主垂拱无为,以享承平之福,此真宰相职也。”宋人理想中的优良政体,是君主享有尊贵的地位与权威,但不亲政务,执政的权力交给宰相领导的政府,宰相也负起“天下治乱”的责任。
  后来明代的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天下治乱系宰相”从此完全丧失了法理基础与制度支撑。清代的乾隆更是对程颐的“天下治乱系宰相”主张提出猛烈批判:“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乎?使为人君者,但深居高处,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幸而所用若韩 (韩琦)、范 (范仲淹),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设不幸而所用若王 (王安石)、吕 (吕惠卿),天下岂有不乱者?此不可也。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制已成绝响。
  (选自《随笔》2016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看名著的兴趣并不浓,也难以把整本书看完。本文针对此现状,根据自己一线的工作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途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与学生商议制定阅读计划,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三、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养成自觉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
【摘要】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针对高中地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起到些许价值。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盖叫天对于练功的另一要求,就是要持之以恒。不管风霜雨雪,寒来暑往,练功是不能间断的。有些藝人在未成名的时候倒还能守住这个原则,一成了名,便不大热心了,练也练,但不是苦练:“我小时候苦过了,现在总算功成名就,应该享享福了,好在我有了根基,不上台便罢,若上台,只要稍微练两下子,准能对付的。”盖叫天却不是这种想法。谁也不能说盖叫天不是功成名就吧,然而,他说:“功夫岂能荒得的么?就说我,一年难得唱几天戏,
江宁织造官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七月二十三日病逝,身后留下了巨额亏空,一是他负责的江宁织造衙门亏空9万余两白银,同时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任上亏空23万多两白银,合计白银32万余两。据苏州织造李煦汇报康熙皇帝,曹寅临死前跟他说:“无资可赔,无产可变,身虽死而目未瞑。”其哀痛异常,“伏枕哀鸣”。  经查史料,康熙五十一年江南地区最好的米每石只要8钱银子,当时曹寅所亏欠钱款可以购买40多万石上好
父亲邓广铭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非常特别。父亲在他的学术生涯中,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三位前辈学者: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深受三位大师的影响,父亲一直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那种学风。  傅斯年将父亲引上学术道路  父亲在其自传的第一句话就说,“我出自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家庭。”父亲中学上的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为师范不要学费,还有补贴,所以穷人家的孩子都希望能上师
【摘要】 主题教学是目前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相比任务驱动教学,英语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英语主题教学,与文化紧密相联,节日故事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我镇开展的市课题《一带一路节日文化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驱动下,展开了以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实践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主题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主题教学的
之前,被拉进过某个故乡的同学微信群,正筹备同学会。看大家聊着聊着,变成了传统相声《夸住宅》:住无锡城区的先发言,然后依序出来住无锡太湖边的、住南京的、住苏州的、住上海闸北的、住上海静安的……两个住海外的出来后,群里沉默了一会儿,《夸住宅》告一段落。之后,就变成了夸孩子。  人常说,人是缺啥吆喝啥。譬如古代扬州盐商,有钱缺文化,便格外喜欢请清流读书人来捧场。读书人也很配合,出席酒宴、帮腔作诗,帮着揄
三、“主义”的远景及其形象  在郭沫若的记述中,苏联呈现的是一个富强、平等、尊重文化、热爱艺术的形象。但这并不是俄罗斯的民族形象,而是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和主义的形象。这种新制度不仅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历史远景,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自苏联建国之后,全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便纷纷前往参观。三十年代之后尤其如此,正如蒋廷黻所说的,“现在的旅行者谁不想到苏联去看个究竟?”他在 《欧游随笔》 中还转述了
王瑶伯伯是父亲清华时代的同学和好友。两人一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友谊,彼此都有些不屑于对方,但又终生相互牵挂,以至于王瑶伯伯谢世后,父亲对他的弟子与传人予以了密切的关注。这说明透着骨子的老同学的情分依然存在。如今父亲也故去了,我回忆起和王伯伯有限的几次见面,还有父亲生前对王瑶伯伯的描述,以及社会上总是把他们拴在一起来评议,使我对这两位老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发现他们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不
【摘要】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可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自身在学习高中数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合理的运用数学错题集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研究《探究高中数学错题集的整理与使用》书籍来对实际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错题集 研究成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