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导游的专业基础课,为使学生适度、够用,并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授课时需要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归纳梳理教学内容,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创新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合理布置多种层次的作业,拓展延伸课堂学习,以达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
关键词:氛围 直观 主动 作业 拓展
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导游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系导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受课时所限,如何使学生适度、够用,并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授课10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目的是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及旅游业发展实际将之分门别类归纳为十六章,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一、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归纳梳理教学内容
提纲挈领,才能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我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制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表,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开设一学期,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较多的内容,重点章节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部分章节列出思路,学生课外自学,课内与课外积极联系。表格的内容在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即向学生说明,便于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规划有个全面的认识。学期最后课程结束之前安排2个课时的分享课,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表格所列的教学内容中,《中西文化概论》讲授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诸子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讲授儒、道、法、墨、杂、纵横、阴阳等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学说。《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是重点章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把这三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整体的把握。绘画、书法、茶、戏曲、音乐、建筑、饮食、陶瓷和导游的工作息息相关,这些部分作为主要内容课堂讲解。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酒、舞蹈、节日、服饰等内容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众所周知,学英语有语音室,学物理、化学有实验室,学法律有模拟法庭,同样道理,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围,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只能把普通的教室花些心思略作改动。
为营造学习气氛,我精心选择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量调控恰到好处,飘渺悠远,以不影响讲课的声音为宜。有时,点燃一支檀香,学古人焚香读书。讲茶文化时,把茶艺请到课堂,邀学院的学生社团茶艺表演队表演清妆宫廷茶舞和乌龙茶行茶法,幸运的学生喝到了冲泡得法的铁观音,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上了几节课后,学生们受到感染,自己动手装饰教室,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有的班级窗户上贴了学生们自己的剪纸,有的班级在教室里养了几盆兰草,还有的悬挂了学生们的书画作品。
笔者还尝试大胆革新,春暖花开时,曾经露天上了两节课,在桃红柳绿的草坪上大家席地而坐,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探讨传统文化,深受学生们欢迎。
三、创新直观教学手段
如何讲授才能提高效果,引人入胜?把抽象的文化用易感知的方式讲解。在讲中西文化异同时,我使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选择中国古典名乐《春江花月夜》和欧洲古典名乐《命运》作为对比让学生欣赏。听完曲目之后,让学生回答欣赏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受。《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贝多芬的《命运》则意境开阔,曲调雄浑有力,旋律优美流畅。随后介绍了中国的音乐评价标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和为贵。由音乐欣赏导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内蕴、柔婉、深沉为特色,西方文化则外张、阳刚、激越。然后从休闲方式、宠物、服饰、建筑、民间故事、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等方面详细讲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初步认识。
中国文化的千姿百态与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我所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如何才能形象地说明儒、释、道的密切关系,向学生解释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呢?我收集到一幅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的拓片,碑正面有明代朱载育绘制的线刻人头像,整幅图看上去是佛教圣人释迦牟尼的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中线一边,左面则显现出道教圣人老子的侧面像,右面则显现出儒教圣人孔子的侧面像,碑上部还有唐肃宗李亨写的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里,万法一门。”圣像一侧是根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刻出的九流的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我又请书画社的学生书写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客厅的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碑刻拓片和书画作品的课堂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互融互补的格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为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刺激认知和提高兴趣的功能。我围绕授课的主题搜集教材以外的书籍和图片资料、实物,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多种手段结合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认知,避免了空洞无物、纯理论化,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推荐学生浏览相关网站,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积极性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话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我注重课内与课外
的积极联系,为检测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着把课堂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作为传统文化论坛或文化展演台,让学生们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做传统文化才艺表演,学生们很积极,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每次下课后预约下次的课前时间。
用学生参与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己从各种书籍、报刊、网站上寻找、加工传统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讲戏曲文化的前3周我先布置“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昆曲的发展繁荣和衰落”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分组课外准备,上课时为大家讲解。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图片、音像资料辅助解说,比被动听讲感知更深刻。
五、合理布置多种层次的作业
作业类型分为思考题、课外阅读、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实地考察等项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自己能够自学,更多、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我即向学生公布传统文化阅读书目,这些书籍在学校的图书馆都可借阅。让学生突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尽多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形成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的时间表,并交两篇读书笔记。资料收集也是检验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前些年学生在期末结束的时候经常交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摘抄、剪贴的传统文化知识。近年,我逐渐要求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并分门别类建若干文件夹。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多年的实践表明,喜欢茶文化的学生占大多数,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还是有吸引力的。在书本学习之外,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读无字书,参观郑州市内的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茶叶市场等;假期回家,考察家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作SWOT分析。
六、拓展延伸课堂学习
本课程一般每周两个课时,时间有限,远远不能保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变传授灌输为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精益求精,善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尽力使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更深入一步地掌握某项传统文化的内核。学生奠定了优秀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人文基础,才能传播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满足旅游者较高层次的求知需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01年,导游专业的学生自发成立了旅游爱好者协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模拟导游,组织学生出游,现在已经有成员200余人。04年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吸收有器乐和舞蹈特长的学生,自编自排了5种表演方式,多次和专业表演团体切磋技艺。这些社团活动大大拓展延伸了课堂学习。
七、教学相长对教师业务能力的促进
作为讲授此课程的教师,必须深入掌握该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的精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针对每一章的主题阅读若干本相关的书籍,这也就意味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是对各章主题略知一二,讲授时就很难精彩深入,难以使学生信服。担任本课程的授课任务以来,我收集了大量的音乐、图片、拓片等资料,分别汇总刻录成光盘。近年来,我逐步考取了导游证、茶艺师证,《中国茶文化》的讲授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中国佛教文化》教案获学院青年教师三个一工程一等奖。
由于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体系广博,知识点多,教学中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选择多媒体等视觉手段教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要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接合点。只有教师本人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教学才能富有感染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氛围 直观 主动 作业 拓展
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导游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系导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受课时所限,如何使学生适度、够用,并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授课10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目的是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及旅游业发展实际将之分门别类归纳为十六章,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一、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归纳梳理教学内容
提纲挈领,才能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我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制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表,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开设一学期,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较多的内容,重点章节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部分章节列出思路,学生课外自学,课内与课外积极联系。表格的内容在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即向学生说明,便于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规划有个全面的认识。学期最后课程结束之前安排2个课时的分享课,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表格所列的教学内容中,《中西文化概论》讲授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诸子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讲授儒、道、法、墨、杂、纵横、阴阳等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学说。《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是重点章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把这三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整体的把握。绘画、书法、茶、戏曲、音乐、建筑、饮食、陶瓷和导游的工作息息相关,这些部分作为主要内容课堂讲解。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酒、舞蹈、节日、服饰等内容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众所周知,学英语有语音室,学物理、化学有实验室,学法律有模拟法庭,同样道理,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围,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只能把普通的教室花些心思略作改动。
为营造学习气氛,我精心选择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量调控恰到好处,飘渺悠远,以不影响讲课的声音为宜。有时,点燃一支檀香,学古人焚香读书。讲茶文化时,把茶艺请到课堂,邀学院的学生社团茶艺表演队表演清妆宫廷茶舞和乌龙茶行茶法,幸运的学生喝到了冲泡得法的铁观音,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上了几节课后,学生们受到感染,自己动手装饰教室,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有的班级窗户上贴了学生们自己的剪纸,有的班级在教室里养了几盆兰草,还有的悬挂了学生们的书画作品。
笔者还尝试大胆革新,春暖花开时,曾经露天上了两节课,在桃红柳绿的草坪上大家席地而坐,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探讨传统文化,深受学生们欢迎。
三、创新直观教学手段
如何讲授才能提高效果,引人入胜?把抽象的文化用易感知的方式讲解。在讲中西文化异同时,我使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选择中国古典名乐《春江花月夜》和欧洲古典名乐《命运》作为对比让学生欣赏。听完曲目之后,让学生回答欣赏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受。《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贝多芬的《命运》则意境开阔,曲调雄浑有力,旋律优美流畅。随后介绍了中国的音乐评价标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和为贵。由音乐欣赏导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内蕴、柔婉、深沉为特色,西方文化则外张、阳刚、激越。然后从休闲方式、宠物、服饰、建筑、民间故事、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等方面详细讲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初步认识。
中国文化的千姿百态与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我所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如何才能形象地说明儒、释、道的密切关系,向学生解释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呢?我收集到一幅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的拓片,碑正面有明代朱载育绘制的线刻人头像,整幅图看上去是佛教圣人释迦牟尼的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中线一边,左面则显现出道教圣人老子的侧面像,右面则显现出儒教圣人孔子的侧面像,碑上部还有唐肃宗李亨写的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里,万法一门。”圣像一侧是根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刻出的九流的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我又请书画社的学生书写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客厅的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碑刻拓片和书画作品的课堂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互融互补的格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为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刺激认知和提高兴趣的功能。我围绕授课的主题搜集教材以外的书籍和图片资料、实物,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多种手段结合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认知,避免了空洞无物、纯理论化,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推荐学生浏览相关网站,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积极性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话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我注重课内与课外
的积极联系,为检测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着把课堂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作为传统文化论坛或文化展演台,让学生们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做传统文化才艺表演,学生们很积极,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每次下课后预约下次的课前时间。
用学生参与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己从各种书籍、报刊、网站上寻找、加工传统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讲戏曲文化的前3周我先布置“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昆曲的发展繁荣和衰落”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分组课外准备,上课时为大家讲解。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图片、音像资料辅助解说,比被动听讲感知更深刻。
五、合理布置多种层次的作业
作业类型分为思考题、课外阅读、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实地考察等项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自己能够自学,更多、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我即向学生公布传统文化阅读书目,这些书籍在学校的图书馆都可借阅。让学生突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尽多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形成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的时间表,并交两篇读书笔记。资料收集也是检验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前些年学生在期末结束的时候经常交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摘抄、剪贴的传统文化知识。近年,我逐渐要求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并分门别类建若干文件夹。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多年的实践表明,喜欢茶文化的学生占大多数,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还是有吸引力的。在书本学习之外,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读无字书,参观郑州市内的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茶叶市场等;假期回家,考察家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作SWOT分析。
六、拓展延伸课堂学习
本课程一般每周两个课时,时间有限,远远不能保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变传授灌输为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精益求精,善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尽力使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更深入一步地掌握某项传统文化的内核。学生奠定了优秀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人文基础,才能传播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满足旅游者较高层次的求知需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01年,导游专业的学生自发成立了旅游爱好者协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模拟导游,组织学生出游,现在已经有成员200余人。04年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吸收有器乐和舞蹈特长的学生,自编自排了5种表演方式,多次和专业表演团体切磋技艺。这些社团活动大大拓展延伸了课堂学习。
七、教学相长对教师业务能力的促进
作为讲授此课程的教师,必须深入掌握该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的精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针对每一章的主题阅读若干本相关的书籍,这也就意味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是对各章主题略知一二,讲授时就很难精彩深入,难以使学生信服。担任本课程的授课任务以来,我收集了大量的音乐、图片、拓片等资料,分别汇总刻录成光盘。近年来,我逐步考取了导游证、茶艺师证,《中国茶文化》的讲授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中国佛教文化》教案获学院青年教师三个一工程一等奖。
由于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体系广博,知识点多,教学中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选择多媒体等视觉手段教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要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接合点。只有教师本人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教学才能富有感染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