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先进行的步骤。但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形体变化复杂,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学习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识字负担,笔者经过实践探索,摸索出一条巧用儿歌辅助识字教学的路子。
【关键词】儿歌识字教学低段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简短诗歌。它的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轻快活泼,节奏明快易唱,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文本特点及课后生字编排情况,笔者创作了许多识字儿歌,用以辅助低段语文识字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儿歌导入,识字预热
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儿歌揭示课题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进行识字预热。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以童话的形式,向孩子介绍了下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结合文本特点,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简单交流平时观察到的雨前天气的变化,然后出示儿歌:
乌云密布天气闷①,
天空一片阴沉沉。
闪电婆婆把腰伸,
雷声响起一阵阵。
这首儿歌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旧知,且带出了"闷"、"腰"、"伸"、"阵"等4个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将这几个生字分散到课前认一认,学生兴趣浓,识记效果好,进入课文学习时识字任务也就减轻了。
二、课中儿歌,律动识字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手段。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若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则极易导致学习情绪下降,注意力分散。如果在课中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活泼有趣的儿歌,让孩子们读一读,动一动,演一演,不仅调节了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他们继续后面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效果。若能在儿歌中尽量多的将本课生字编排入内,则对学生的识字更有帮助。根据功能的不同,课中识字儿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类:
1.用于调节情绪
在一年级上册第10课《比尾巴》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认识了文中众多小动物的名称后,出示了这样的儿歌:
小松鼠,小松鼠,撑雨伞。
金猴子,金猴子,尾巴长。
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叫。
白兔子,白兔子,蹦蹦跳。
灰鸭子,灰鸭子,扁嘴巴。
花孔雀,花孔雀,最漂亮!
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完全放松的,他们一边按照"××× ××× ×× ×"这样的节奏读儿歌,一边发挥想象做出各种小动物的标志性的动作,情绪高涨,在开开心心的律动中,也把"松、鼠、伞、猴、尾、巴、鸭、扁、最"等多个生字牢牢记住了。
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优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根据这段文字,笔者编写了这样一首儿歌:
青青藤上开小花,
小花谢了结小瓜。
小瓜身上长细毛,
原来是群葫芦娃。
葫芦娃呀葫芦娃,
挂在风中笑哈哈。
儿歌中除了"藤"、"葫"、"芦"这3个字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其余都是熟字。笔者套用了学生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先是带着他们有节奏地读,读着读着,慢慢地唱起来。舒缓优美的旋律既放松了身心,也是对书中优美文字的最好诠释。学生发现这首儿歌是可以唱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随着音乐轻轻律动,语文课也充满了艺术的情调。
2.缓解阅读疲劳。
一年级下册第27课《两只小狮子》分别描写了勤狮子与懒狮子不同的表现,一般老师们的做法是先学勤狮子的表现,再学懒狮子的表现。但这样的顺学教学节奏单一,形式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如果在课中穿插一首小儿歌,也许就能避免阅读疲劳的发生。于是笔者在教完勤狮子表现后,出示了儿歌:
小狮子,练本领,
滚、扑、咬,能吃苦。
靠自己,不偷懒,
将来长大当狮王!
儿歌包含了"练、滚、扑、咬、苦、懒、将"等多个生字,对上半节课随文所学的生字做了及时的再认巩固,同时也热情赞美了勤狮子的优秀品质。由这首儿歌过渡到学习懒狮子的表现,显得十分自然妥帖,课堂节奏稍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
二年级上册第21课《从现在开始》,讲述了猫头鹰、袋鼠和小猴轮流当森林之王的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为尊重学生的阅读心里,笔者选择了顺序教学,但这种逐段教学的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疲惫感。于是,在学完"猫头鹰当森林之王"后,笔者穿插了这首儿歌:
万兽之王轮流当,
猫头鹰上任真叫惨!
一个星期都熬夜,
这样的方式不习惯,
叫苦连天怎么办?
怎——么——办!
儿歌中复现了 "之、轮、任、期、惯、式"等6个生字,语言也比较幽默活泼,对猫头鹰进行了温和地批评,孩子朗读时做愁眉苦脸状,读完后都不由哈哈大笑,同时也激活了对袋鼠、小猴等继任表现的阅读期待。
类似课文很多,如《风娃娃》、《称赞》、《纸船和风筝》、《酸的和甜的》等,这些课文或篇幅较长,或构段重复,都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识字儿歌,用以缓解阅读疲劳。
3. 渗透识字方法
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汉字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形近字众多这一现象。而形近字混淆恰是低段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以一个独立字为母体,以加偏旁的方式派生繁衍形成字族,进行识字教学,这就是"字族识字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立足文本,编写"字族儿歌"。
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第一段中同时出现了生字"哇"和熟字"娃"。笔者先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给"哇"换偏旁还能变成哪些字,再根据学生的交流,现场编写儿歌:
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桂树开桂花, 女孩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学生打着节奏朗读儿歌,轻松地辨析出不同的偏旁表示的不同意思,了解到区分形近字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关注偏旁。
又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我将本课全部生字编入一首儿歌:
摘,摘,手来摘,
踢,踢,足来踢。
"他俩"单人左边站,
"伯伯"也是单人旁。
偏旁帮我记生字,
而且还能表意思。
这首儿歌直接告诉孩子要重视偏旁在识字中的重要地位,对识字刚入门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三、儿歌小结,生字复现
很多时候,儿歌还可以用于课文的小结。根据其作用的不同,也可将儿歌分为以下几类:
1.内容总结型。
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结课时笔者出示这首儿歌:
厚厚的岩石像册书,
文字、图画多丰富:
"画"着雨痕和波痕,
"写"着煤炭和矿物。
地质勘探好叔叔,
根据"书本"寻宝物!
儿歌以七言的方式编写,押"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包含了本课要认的"厚、岩、册、痕、质、堪、寻、宝"等8个生字。其内容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将"最大的书"——岩石的特点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呈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借助这首儿歌,笔者还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继续查找资料,看看在岩石这本"书"中,还能读懂哪些"文字"和"图画",还能找到哪些"宝物"。
2.主题升华型。
低段的教材选文以童话、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为主,此类文章往往将品德教育、情操熏陶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学这类课文时借识字儿歌来点明主题,复现生字,也可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从"团结友爱——发生争吵——重归于好"这样一个温馨故事,结课时,笔者带领学生齐读儿歌:
折只纸船往下漂,
扎个风筝往上飘,
放个松果是快乐,
挂个草莓是幸福。
快乐和幸福,
乐坏了小熊和松鼠。
好朋友,不争吵,
多友爱,齐欢笑。
儿歌包含了6个认读生字,并特意将文中出现的"漂"和"飘"这对同音字换个语境再次呈现,起到了很好的生字复习的作用。儿歌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呼应,最后一句又点明了故事主旨,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3. 启动写字型。
纵观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低段语文课中的写字指导往往和阅读教学相割裂。老师们一般的做法是先学文再写字:先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再观察讲解,教师范写,然后学生把每个字练几次。由于教学程序的雷同,久而久之,每到写字环节,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借助识字儿歌,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字指导较好地融合。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一课,笔者出示了下面这首儿歌:
乌云黑,压下来。
大风吹,枝乱摆。
小蜘蛛,
快点快点垂下来。
哗哗哗,
雷雨雷雨下起来。
好像说 ,
彩虹彩虹快出来。
儿歌以长短句的形式呈现,读起来参差错落,节奏丰富。除了包含了本课"压、乱、垂、虹"等4个要认的生字,还包含了"压、蜘、蛛、乱、垂、彩、虹"等7个要写的生字。由儿歌引出要写的生字,不至于将写字教学与前面的阅读教学相脱离,同时也令学生感觉十分新鲜。课前教师还可以将儿歌印成练习纸发给学生,其中7个要写的生字以空白田字格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练写完几个生字后,尝试在儿歌中填一填,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生字的换境复现和在语境中的运用。
下面谈谈儿歌在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事项。
1.篇幅不可太长。儿歌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辅助识字。短小活泼的儿歌更受学生喜欢,因为他们可以张口就来,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若儿歌篇幅太长,给学生增加了认读难度,只会适得其反。
2.带读字不可太多。同样的原因,如果儿歌中带读字太多,学生认读困难,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本课新学生字,反而对其造成识字干扰,降低本课识字效率。
3.不可脱离文本内容。有的老师为编儿歌而编儿歌,结果所编儿歌与文本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学生读起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就失去了识字儿歌的意义。识字儿歌不但要尽量将本课生字编写入内,更应注意立足文本内容,使儿歌成为学文的"点睛之笔"。
4.控制使用频率。一堂课识字儿歌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一般来说以一堂课出现一次为宜。古诗、儿童诗等文体的教学也不太适合使用识字儿歌,否则会让人觉得太过"混搭",不伦不类。
注:
① 儿歌中带点字为本课要认的生字。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江平主编《汉语言教学方法》[M]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5
【关键词】儿歌识字教学低段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简短诗歌。它的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轻快活泼,节奏明快易唱,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文本特点及课后生字编排情况,笔者创作了许多识字儿歌,用以辅助低段语文识字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儿歌导入,识字预热
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儿歌揭示课题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进行识字预热。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以童话的形式,向孩子介绍了下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结合文本特点,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简单交流平时观察到的雨前天气的变化,然后出示儿歌:
乌云密布天气闷①,
天空一片阴沉沉。
闪电婆婆把腰伸,
雷声响起一阵阵。
这首儿歌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旧知,且带出了"闷"、"腰"、"伸"、"阵"等4个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将这几个生字分散到课前认一认,学生兴趣浓,识记效果好,进入课文学习时识字任务也就减轻了。
二、课中儿歌,律动识字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手段。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若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则极易导致学习情绪下降,注意力分散。如果在课中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活泼有趣的儿歌,让孩子们读一读,动一动,演一演,不仅调节了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他们继续后面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效果。若能在儿歌中尽量多的将本课生字编排入内,则对学生的识字更有帮助。根据功能的不同,课中识字儿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类:
1.用于调节情绪
在一年级上册第10课《比尾巴》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认识了文中众多小动物的名称后,出示了这样的儿歌:
小松鼠,小松鼠,撑雨伞。
金猴子,金猴子,尾巴长。
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叫。
白兔子,白兔子,蹦蹦跳。
灰鸭子,灰鸭子,扁嘴巴。
花孔雀,花孔雀,最漂亮!
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完全放松的,他们一边按照"××× ××× ×× ×"这样的节奏读儿歌,一边发挥想象做出各种小动物的标志性的动作,情绪高涨,在开开心心的律动中,也把"松、鼠、伞、猴、尾、巴、鸭、扁、最"等多个生字牢牢记住了。
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优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根据这段文字,笔者编写了这样一首儿歌:
青青藤上开小花,
小花谢了结小瓜。
小瓜身上长细毛,
原来是群葫芦娃。
葫芦娃呀葫芦娃,
挂在风中笑哈哈。
儿歌中除了"藤"、"葫"、"芦"这3个字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其余都是熟字。笔者套用了学生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先是带着他们有节奏地读,读着读着,慢慢地唱起来。舒缓优美的旋律既放松了身心,也是对书中优美文字的最好诠释。学生发现这首儿歌是可以唱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随着音乐轻轻律动,语文课也充满了艺术的情调。
2.缓解阅读疲劳。
一年级下册第27课《两只小狮子》分别描写了勤狮子与懒狮子不同的表现,一般老师们的做法是先学勤狮子的表现,再学懒狮子的表现。但这样的顺学教学节奏单一,形式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如果在课中穿插一首小儿歌,也许就能避免阅读疲劳的发生。于是笔者在教完勤狮子表现后,出示了儿歌:
小狮子,练本领,
滚、扑、咬,能吃苦。
靠自己,不偷懒,
将来长大当狮王!
儿歌包含了"练、滚、扑、咬、苦、懒、将"等多个生字,对上半节课随文所学的生字做了及时的再认巩固,同时也热情赞美了勤狮子的优秀品质。由这首儿歌过渡到学习懒狮子的表现,显得十分自然妥帖,课堂节奏稍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
二年级上册第21课《从现在开始》,讲述了猫头鹰、袋鼠和小猴轮流当森林之王的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为尊重学生的阅读心里,笔者选择了顺序教学,但这种逐段教学的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疲惫感。于是,在学完"猫头鹰当森林之王"后,笔者穿插了这首儿歌:
万兽之王轮流当,
猫头鹰上任真叫惨!
一个星期都熬夜,
这样的方式不习惯,
叫苦连天怎么办?
怎——么——办!
儿歌中复现了 "之、轮、任、期、惯、式"等6个生字,语言也比较幽默活泼,对猫头鹰进行了温和地批评,孩子朗读时做愁眉苦脸状,读完后都不由哈哈大笑,同时也激活了对袋鼠、小猴等继任表现的阅读期待。
类似课文很多,如《风娃娃》、《称赞》、《纸船和风筝》、《酸的和甜的》等,这些课文或篇幅较长,或构段重复,都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识字儿歌,用以缓解阅读疲劳。
3. 渗透识字方法
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汉字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形近字众多这一现象。而形近字混淆恰是低段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以一个独立字为母体,以加偏旁的方式派生繁衍形成字族,进行识字教学,这就是"字族识字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立足文本,编写"字族儿歌"。
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第一段中同时出现了生字"哇"和熟字"娃"。笔者先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给"哇"换偏旁还能变成哪些字,再根据学生的交流,现场编写儿歌:
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桂树开桂花, 女孩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学生打着节奏朗读儿歌,轻松地辨析出不同的偏旁表示的不同意思,了解到区分形近字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关注偏旁。
又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我将本课全部生字编入一首儿歌:
摘,摘,手来摘,
踢,踢,足来踢。
"他俩"单人左边站,
"伯伯"也是单人旁。
偏旁帮我记生字,
而且还能表意思。
这首儿歌直接告诉孩子要重视偏旁在识字中的重要地位,对识字刚入门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三、儿歌小结,生字复现
很多时候,儿歌还可以用于课文的小结。根据其作用的不同,也可将儿歌分为以下几类:
1.内容总结型。
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结课时笔者出示这首儿歌:
厚厚的岩石像册书,
文字、图画多丰富:
"画"着雨痕和波痕,
"写"着煤炭和矿物。
地质勘探好叔叔,
根据"书本"寻宝物!
儿歌以七言的方式编写,押"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包含了本课要认的"厚、岩、册、痕、质、堪、寻、宝"等8个生字。其内容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将"最大的书"——岩石的特点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呈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借助这首儿歌,笔者还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继续查找资料,看看在岩石这本"书"中,还能读懂哪些"文字"和"图画",还能找到哪些"宝物"。
2.主题升华型。
低段的教材选文以童话、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为主,此类文章往往将品德教育、情操熏陶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学这类课文时借识字儿歌来点明主题,复现生字,也可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从"团结友爱——发生争吵——重归于好"这样一个温馨故事,结课时,笔者带领学生齐读儿歌:
折只纸船往下漂,
扎个风筝往上飘,
放个松果是快乐,
挂个草莓是幸福。
快乐和幸福,
乐坏了小熊和松鼠。
好朋友,不争吵,
多友爱,齐欢笑。
儿歌包含了6个认读生字,并特意将文中出现的"漂"和"飘"这对同音字换个语境再次呈现,起到了很好的生字复习的作用。儿歌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呼应,最后一句又点明了故事主旨,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3. 启动写字型。
纵观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低段语文课中的写字指导往往和阅读教学相割裂。老师们一般的做法是先学文再写字:先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再观察讲解,教师范写,然后学生把每个字练几次。由于教学程序的雷同,久而久之,每到写字环节,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借助识字儿歌,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字指导较好地融合。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一课,笔者出示了下面这首儿歌:
乌云黑,压下来。
大风吹,枝乱摆。
小蜘蛛,
快点快点垂下来。
哗哗哗,
雷雨雷雨下起来。
好像说 ,
彩虹彩虹快出来。
儿歌以长短句的形式呈现,读起来参差错落,节奏丰富。除了包含了本课"压、乱、垂、虹"等4个要认的生字,还包含了"压、蜘、蛛、乱、垂、彩、虹"等7个要写的生字。由儿歌引出要写的生字,不至于将写字教学与前面的阅读教学相脱离,同时也令学生感觉十分新鲜。课前教师还可以将儿歌印成练习纸发给学生,其中7个要写的生字以空白田字格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练写完几个生字后,尝试在儿歌中填一填,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生字的换境复现和在语境中的运用。
下面谈谈儿歌在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事项。
1.篇幅不可太长。儿歌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辅助识字。短小活泼的儿歌更受学生喜欢,因为他们可以张口就来,容易体验到成就感。若儿歌篇幅太长,给学生增加了认读难度,只会适得其反。
2.带读字不可太多。同样的原因,如果儿歌中带读字太多,学生认读困难,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本课新学生字,反而对其造成识字干扰,降低本课识字效率。
3.不可脱离文本内容。有的老师为编儿歌而编儿歌,结果所编儿歌与文本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学生读起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就失去了识字儿歌的意义。识字儿歌不但要尽量将本课生字编写入内,更应注意立足文本内容,使儿歌成为学文的"点睛之笔"。
4.控制使用频率。一堂课识字儿歌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一般来说以一堂课出现一次为宜。古诗、儿童诗等文体的教学也不太适合使用识字儿歌,否则会让人觉得太过"混搭",不伦不类。
注:
① 儿歌中带点字为本课要认的生字。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江平主编《汉语言教学方法》[M]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