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方观点
“网络”一个几乎成了我们大多数人越来越离不开的东西,现代文明的新宠儿。无数的人都说自从有了网络,我们便拥有了全世界。而且,看起来也确是如此,因为我们果真从网络中获得了许多许多。比如:
视野的豁然开阔
没人否认网络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庞杂的大百科全书。而且它的资讯源自全世界,其广博度、自由度以及即时性都是无与伦比的。打开网页,从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打开了世界之窗。最HIGH(高端的)科技动态、最FASHION(流行的)时尚风向、最IN(潮流的)生活方式都尽在手指一点一击中,这些都一览无遗的呈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中,正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相契合,所以网络一那是一个极具魔幻的世界。
交流的通达无极限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们,都有个普遍的心理特点——喜质疑、爱辩论。他们不再轻信成人(老师、家长及书本)的”权威”,喜欢独立思考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而另一方面,在进入青春期后,其闭锁性的心理特点日趋势强,本能的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心理屏障。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此点表现得更为突现。因为他们的家庭身份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缺少同伴相惜的结果便是——回到家中,即刻化做孤城一座。然而,内心中那份渴望与人交流、被人理解的心却从未停息过。
可是,他们再也无法经历父母们幼年时的那种大院孩子齐相聚的盛世。于是,网络上那些虽然看不见,但却超越时空且同样孤单的“隐形人”便成了可以倾吐心事的最佳伙伴,大家说着共同热爱的物事、人情。而最棒的一点还有,由于相互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网聊比面聊更能让人聊得无所顾及、讲得畅快淋漓。试想,这样一个宽松而平等的网络怎不令人欲罢难舍?
个性的确立与飞扬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青少年的心也同样是五彩缤纷的,网络的无所不包便恰恰成就了这颗躁动的心。他们在网络中寻找着自己的兴趣所在,搜索着可以发展这些兴趣的资源和动力。人生中的老师不再只有学校里的那几位了;想学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手中的那几本书。网络不会要求他们时时需要通过考试来确定自己学得好与不好;网络更不强求其必须学到几级、几段。一切随兴所致,随心所欲,随时所就,学习的效率也就在这份随意中直线标高。某问卷调查中就曾显示,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于是,少年人成名成家不再是新鲜事,真是应了张爱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
反方观点
网络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被人指指点点的污迹。诸如青少年正值学业紧张之时,身体成长之际,如将大把时间全悉花费在网络之上,那必然会至于这一切时时缩水。此话不假,但这还只是一些外部影响,更深远的东西还不曾被人知觉——脑功能的异化。
逐渐失效的注意力
上网久了便会降低注意力的集中度,这一点是网络最为人指责的罪状。而且,真凭实据也时有爆料。
比如美国的科学家就曾找了两组上网时间长度不同的青少年(其年龄均为19岁)做了一次脑部磁共振的比较试验。主要关注的是两者大脑褶皱层或者脑皮层上的灰质组织的差异,这些组织是用来处理记忆、情绪、演讲、视觉、听力和操作的地方。
被受者分为两组:
A组为,每天上网8到13个小时还舍不下电脑。
B组为,每天上网不到2小时。
经对比发现,过度上网的青少年的大脑在几个小区域里都有萎缩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部分额页区的脑功能出现了日益衰退的迹象。日本大学医学院的森昭雄教授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人类大脑的额叶区域本是主管着创造性、感情、意志力和思考能力的。如若此区域的功能减退,注意力、判断力随之滑坡不说,其;中动甚至暴力倾向都会高于一般人。此原因可从森教授所做的脑电图中获悉:当人沉迷于电子游戏时,脑额叶的β波活动量会突然降低(人脑中有四种电波,其中当人闭目进入安静时会出现α波,而当人进行视觉刺激、计算时,脑波就会变成β波,此脑波(BETA)可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
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开始,每天玩电子游戏1~2小时的话,当他上大学后脑中的β波将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波状态极为相似。因此,这些网游族们有个极为明显的行为特点,即是面无表情,对人对事漠不关心,还常因为自我克制能力减退而容易做出“不适宜”的行为。
伤不起的记忆力
由于网络与人太过亲密,当它们与我们“长相厮守”时,另一个被人斥责的污点也悄悄滋生——记忆力一天不如一天。
是的,记忆力的衰退在今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纷纷跻身此族群。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状态起因于大脑充斥了过多的次要信息而达到了饱和状态,而惹出此祸的一个很大原因便是——网络。要知道大脑每处理一个信息平均需要0.5秒。而人们在网上浏览时经常是多重任务同时进行的,比如:看文、查阅随时进来的邮件、聊天信息、寻找音乐……由于每一个信息转换太快,大脑用于存储的空间便逐渐趋于饱和,于是很多人便常常受到无法吸收新信息的“死机”威胁。
书写遗忘导致思维衰微
由于网络的便捷,很多学习资料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打印,再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抄写,如此看来果然是有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却不知“少了动手,懒了大脑。”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书写其实是一种非常棒的健脑运动。当字形被一笔一画地书写而出时,受益的不仅仅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此存下了特殊印记,这些均对语言表达力的提高和逻辑性的促进有着极为突出的帮助。此外,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神经系统稳定功能也都能从中获益。而今,如若大脑中缺少了这一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性和语言功能便会受阻。
“网络”一个几乎成了我们大多数人越来越离不开的东西,现代文明的新宠儿。无数的人都说自从有了网络,我们便拥有了全世界。而且,看起来也确是如此,因为我们果真从网络中获得了许多许多。比如:
视野的豁然开阔
没人否认网络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庞杂的大百科全书。而且它的资讯源自全世界,其广博度、自由度以及即时性都是无与伦比的。打开网页,从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打开了世界之窗。最HIGH(高端的)科技动态、最FASHION(流行的)时尚风向、最IN(潮流的)生活方式都尽在手指一点一击中,这些都一览无遗的呈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中,正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相契合,所以网络一那是一个极具魔幻的世界。
交流的通达无极限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们,都有个普遍的心理特点——喜质疑、爱辩论。他们不再轻信成人(老师、家长及书本)的”权威”,喜欢独立思考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而另一方面,在进入青春期后,其闭锁性的心理特点日趋势强,本能的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心理屏障。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此点表现得更为突现。因为他们的家庭身份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缺少同伴相惜的结果便是——回到家中,即刻化做孤城一座。然而,内心中那份渴望与人交流、被人理解的心却从未停息过。
可是,他们再也无法经历父母们幼年时的那种大院孩子齐相聚的盛世。于是,网络上那些虽然看不见,但却超越时空且同样孤单的“隐形人”便成了可以倾吐心事的最佳伙伴,大家说着共同热爱的物事、人情。而最棒的一点还有,由于相互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网聊比面聊更能让人聊得无所顾及、讲得畅快淋漓。试想,这样一个宽松而平等的网络怎不令人欲罢难舍?
个性的确立与飞扬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青少年的心也同样是五彩缤纷的,网络的无所不包便恰恰成就了这颗躁动的心。他们在网络中寻找着自己的兴趣所在,搜索着可以发展这些兴趣的资源和动力。人生中的老师不再只有学校里的那几位了;想学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手中的那几本书。网络不会要求他们时时需要通过考试来确定自己学得好与不好;网络更不强求其必须学到几级、几段。一切随兴所致,随心所欲,随时所就,学习的效率也就在这份随意中直线标高。某问卷调查中就曾显示,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于是,少年人成名成家不再是新鲜事,真是应了张爱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
反方观点
网络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被人指指点点的污迹。诸如青少年正值学业紧张之时,身体成长之际,如将大把时间全悉花费在网络之上,那必然会至于这一切时时缩水。此话不假,但这还只是一些外部影响,更深远的东西还不曾被人知觉——脑功能的异化。
逐渐失效的注意力
上网久了便会降低注意力的集中度,这一点是网络最为人指责的罪状。而且,真凭实据也时有爆料。
比如美国的科学家就曾找了两组上网时间长度不同的青少年(其年龄均为19岁)做了一次脑部磁共振的比较试验。主要关注的是两者大脑褶皱层或者脑皮层上的灰质组织的差异,这些组织是用来处理记忆、情绪、演讲、视觉、听力和操作的地方。
被受者分为两组:
A组为,每天上网8到13个小时还舍不下电脑。
B组为,每天上网不到2小时。
经对比发现,过度上网的青少年的大脑在几个小区域里都有萎缩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部分额页区的脑功能出现了日益衰退的迹象。日本大学医学院的森昭雄教授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他说,人类大脑的额叶区域本是主管着创造性、感情、意志力和思考能力的。如若此区域的功能减退,注意力、判断力随之滑坡不说,其;中动甚至暴力倾向都会高于一般人。此原因可从森教授所做的脑电图中获悉:当人沉迷于电子游戏时,脑额叶的β波活动量会突然降低(人脑中有四种电波,其中当人闭目进入安静时会出现α波,而当人进行视觉刺激、计算时,脑波就会变成β波,此脑波(BETA)可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
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开始,每天玩电子游戏1~2小时的话,当他上大学后脑中的β波将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波状态极为相似。因此,这些网游族们有个极为明显的行为特点,即是面无表情,对人对事漠不关心,还常因为自我克制能力减退而容易做出“不适宜”的行为。
伤不起的记忆力
由于网络与人太过亲密,当它们与我们“长相厮守”时,另一个被人斥责的污点也悄悄滋生——记忆力一天不如一天。
是的,记忆力的衰退在今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纷纷跻身此族群。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状态起因于大脑充斥了过多的次要信息而达到了饱和状态,而惹出此祸的一个很大原因便是——网络。要知道大脑每处理一个信息平均需要0.5秒。而人们在网上浏览时经常是多重任务同时进行的,比如:看文、查阅随时进来的邮件、聊天信息、寻找音乐……由于每一个信息转换太快,大脑用于存储的空间便逐渐趋于饱和,于是很多人便常常受到无法吸收新信息的“死机”威胁。
书写遗忘导致思维衰微
由于网络的便捷,很多学习资料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打印,再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抄写,如此看来果然是有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却不知“少了动手,懒了大脑。”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书写其实是一种非常棒的健脑运动。当字形被一笔一画地书写而出时,受益的不仅仅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此存下了特殊印记,这些均对语言表达力的提高和逻辑性的促进有着极为突出的帮助。此外,人的意志、耐力、毅力和神经系统稳定功能也都能从中获益。而今,如若大脑中缺少了这一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性和语言功能便会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