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19日,我们一行4人有幸参加了“现代与经典”观摩课,走近了名师课堂,与各位大师零距离接触,聆听了他们经典的语文教学,我们能从他们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朗读中感受他们的风采。
首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让我们如痴如醉。这是一则小小的童话故事,它在王老师和孩子们的口中和手中充满了灵动和智慧。这种灵动和智慧表现在师生们基于文本,超出文本的解读。课堂上,我们处处看到王老师和学生们品词析句时的大气与凝重,他们将一个不经意的词,演绎成一句话,一组排比句,或将孩子们带入诗意般的想象中。我们看到课文开头这样写道:“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唱歌。”王老师由“天天”这个词派生出这样的问题:鸟儿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教师在文本之外引出这样一段话: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冰雪融化的时候,鸟儿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秋风萧瑟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迎着风迎着雨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这组超越文本的排比句的出现,让学生和所有的老师都进入的这个秋天的童话,进入了这个鸟和树的故事。这种灵动和智慧还表现在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训练。在教学第三部分时,鸟儿回到树林,问树根,问大门,问女孩树哪儿去了,这里描写鸟儿心情的词语练习,都是以文本为载体而进行的拓展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尤其精彩的是,王老师设计的一段写话练习填空,题目是一棵树,一只鸟是还朋友,树长得怎么样,鸟长得怎么样。最后,王老师以“树啊,树…..”为开头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鸟儿和树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进而在想象中续写那个美丽的忧伤,到这里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到了实处。
其次,于永正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教学风格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以智慧碰撞智慧,以激情点燃激情。课的开始,于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在课文中看到的景物,并把它们写到黑板上,他从园子里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大家的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开心的、美丽充满童话情节的。在小练笔中于老师抓住“有趣”去指导怎样写话,从人物的对话细节中去想象。用一个小练笔指导学生写作,让表达和阅读理解融为一体。阅读课离不开表达,跟离不开用笔表达,于老师的课堂养成了学生用笔去思维的习惯。这看似不经意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爱上阅读,爱上写字,爱上写作。更为感动的是于老师俯下身子侧耳倾听孩子的小声发言,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课堂上不同层次孩子思考问题时间不同的难题。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说“用课文教语文”。他们更多的是给学生“授之以渔”。
第三,孙双金老师的《匆匆》一课,采用的方法很多:在读中释疑解惑,扫清障碍;教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教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如“头涔涔”“泪潸潸”的指导,孙老师就很注意咬文嚼字。他不是支解课文,而是把词的理解,融到课文的整体中去,因为每个词都是为文章的整体和中心服务,作者不是为用这个词而用这个词。孙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让学生体会到“日子过的太快了”的一种无法接受的、伤感的、痛苦的情绪。还有孙老师在教学中很注意读的技巧。现在的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有技巧,比如:音调的问题,速度的问题等。今天孙老师在“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反复指导并示范,直到学生读懂为止。最后,孙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去读。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时间已经从身边悄然而去。联系实际,人人入境,品词品句,人人动情,这样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确实打动了学生的心。这种打动,绝不是靠老师去说教,而完全是被文字打动。读完之后,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感而发,进行写话练习。“我看到风在飞扬……”学生写出了内心的感受。这种没有任何准备的现场之作,便是“读”产生的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的火花。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我爱读对联》,通过幽默的对话,让学生放松心情,猜谜激趣导入读对联。不同特色的对联的读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对联的兴趣,这时,赵老师将生涩难懂的对仗知识两分钟时间就教会了学生:词类对仗相同,平仄对仗相反,由“我爱读对联”过度到“我爱对对联”,再到“我爱背对联”,赵老师引领着学生畅游于学生的奇趣世界中。
近距离聆听了大师的现身说课,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让我们能更智慧的驾驭自己的语文课堂。感谢“现代与经典”,感谢大师。
作者单位:盐城市登瀛小学
首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让我们如痴如醉。这是一则小小的童话故事,它在王老师和孩子们的口中和手中充满了灵动和智慧。这种灵动和智慧表现在师生们基于文本,超出文本的解读。课堂上,我们处处看到王老师和学生们品词析句时的大气与凝重,他们将一个不经意的词,演绎成一句话,一组排比句,或将孩子们带入诗意般的想象中。我们看到课文开头这样写道:“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唱歌。”王老师由“天天”这个词派生出这样的问题:鸟儿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教师在文本之外引出这样一段话: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冰雪融化的时候,鸟儿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秋风萧瑟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当迎着风迎着雨的时候,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歌。这组超越文本的排比句的出现,让学生和所有的老师都进入的这个秋天的童话,进入了这个鸟和树的故事。这种灵动和智慧还表现在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训练。在教学第三部分时,鸟儿回到树林,问树根,问大门,问女孩树哪儿去了,这里描写鸟儿心情的词语练习,都是以文本为载体而进行的拓展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尤其精彩的是,王老师设计的一段写话练习填空,题目是一棵树,一只鸟是还朋友,树长得怎么样,鸟长得怎么样。最后,王老师以“树啊,树…..”为开头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鸟儿和树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进而在想象中续写那个美丽的忧伤,到这里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到了实处。
其次,于永正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教学风格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以智慧碰撞智慧,以激情点燃激情。课的开始,于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在课文中看到的景物,并把它们写到黑板上,他从园子里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大家的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开心的、美丽充满童话情节的。在小练笔中于老师抓住“有趣”去指导怎样写话,从人物的对话细节中去想象。用一个小练笔指导学生写作,让表达和阅读理解融为一体。阅读课离不开表达,跟离不开用笔表达,于老师的课堂养成了学生用笔去思维的习惯。这看似不经意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爱上阅读,爱上写字,爱上写作。更为感动的是于老师俯下身子侧耳倾听孩子的小声发言,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课堂上不同层次孩子思考问题时间不同的难题。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说“用课文教语文”。他们更多的是给学生“授之以渔”。
第三,孙双金老师的《匆匆》一课,采用的方法很多:在读中释疑解惑,扫清障碍;教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教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如“头涔涔”“泪潸潸”的指导,孙老师就很注意咬文嚼字。他不是支解课文,而是把词的理解,融到课文的整体中去,因为每个词都是为文章的整体和中心服务,作者不是为用这个词而用这个词。孙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让学生体会到“日子过的太快了”的一种无法接受的、伤感的、痛苦的情绪。还有孙老师在教学中很注意读的技巧。现在的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有技巧,比如:音调的问题,速度的问题等。今天孙老师在“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反复指导并示范,直到学生读懂为止。最后,孙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去读。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时间已经从身边悄然而去。联系实际,人人入境,品词品句,人人动情,这样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确实打动了学生的心。这种打动,绝不是靠老师去说教,而完全是被文字打动。读完之后,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感而发,进行写话练习。“我看到风在飞扬……”学生写出了内心的感受。这种没有任何准备的现场之作,便是“读”产生的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的火花。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我爱读对联》,通过幽默的对话,让学生放松心情,猜谜激趣导入读对联。不同特色的对联的读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对联的兴趣,这时,赵老师将生涩难懂的对仗知识两分钟时间就教会了学生:词类对仗相同,平仄对仗相反,由“我爱读对联”过度到“我爱对对联”,再到“我爱背对联”,赵老师引领着学生畅游于学生的奇趣世界中。
近距离聆听了大师的现身说课,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让我们能更智慧的驾驭自己的语文课堂。感谢“现代与经典”,感谢大师。
作者单位:盐城市登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