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发展"是指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主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主"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一是营造自主设计空间,唤醒学生自主信心;二是营造自主引导空间,激励学生自我完善;三是营造自主管理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是营造自主发展空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五是营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关键词】营造 成长空间 引导 自主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其中尊重、自信、价值和能力感、自我实现等需要是最重的需要。" 生理机能的成长和成熟,使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自主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作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成长的强烈需求,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作主。
"自主发展"是指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主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主"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确基础教育是"立人的基础",是使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意义不是训练、规范和塑造,而是唤醒、引导和升华。因此,学校应从人本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信任学生与促进自律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形成科学、严谨、诚实、诚信、自强、不息的个性化品质,让学生体验自律的重要,感悟自强的愉悦与成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
1. 营造自主设计空间,唤醒学生自主信心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大胆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走班学习。给学生三项自主权:一是分层选择完全自主,学校不给强制意见;二是分层后的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分层后的教学班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设计,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感受到"我的学习我作主"。
2. 营造自主引导空间,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若学校不讲策略强制学生去执行各项制度,学生会产生抵触、逆反情绪,造成"虽令不止"的后果。若学校把教育目标、管理规定摆在学生面前,进行恰当的引导,变被动约束式的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由过去的"客体"变为现在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得到加强,实现"有令可行"的效果。同时,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全面推行"学生自主创优"(评选学习标兵、优秀团员、模范学生、科技标兵、最佳班级等)的管理模式,把创优的申报权、监督权、考核权、评选权交给学生自己,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
3. 营造自主管理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诚信品质、文明习惯等等。学校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活的时空,设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举办运动会、自主举办科技艺术节、自主进行学科考试、自主举办学生违规听证会、自主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成人、成功、成才,让"争当文明学生,共建文明校园" 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共同愿望。
4. 营造自主发展空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创造各种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是学校始终坚持的育人理念。学校可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文体、娱乐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每一位学生各有专攻、各展才华。春来草自青,学生的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自主教育正是顺应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5. 营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是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核心要素。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综合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1)在培养兴趣中,让学生主动"想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充满兴趣的学习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问题解决中,让学生能够"会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揭示思维过程,达到知识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在学习上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听、学会看、学会说、学会用。学习始于质疑问难,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会学",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成功体验中,让学生享受"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指出了学习上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乐学也即意味着将乐融于教,将乐融于学。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个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展去探索新的知识。一是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走向成功。二是以疑引趣,促使学生乐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从而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营造 成长空间 引导 自主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其中尊重、自信、价值和能力感、自我实现等需要是最重的需要。" 生理机能的成长和成熟,使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自主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作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成长的强烈需求,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作主。
"自主发展"是指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主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主"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确基础教育是"立人的基础",是使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意义不是训练、规范和塑造,而是唤醒、引导和升华。因此,学校应从人本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信任学生与促进自律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形成科学、严谨、诚实、诚信、自强、不息的个性化品质,让学生体验自律的重要,感悟自强的愉悦与成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
1. 营造自主设计空间,唤醒学生自主信心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大胆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走班学习。给学生三项自主权:一是分层选择完全自主,学校不给强制意见;二是分层后的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分层后的教学班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设计,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感受到"我的学习我作主"。
2. 营造自主引导空间,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若学校不讲策略强制学生去执行各项制度,学生会产生抵触、逆反情绪,造成"虽令不止"的后果。若学校把教育目标、管理规定摆在学生面前,进行恰当的引导,变被动约束式的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由过去的"客体"变为现在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得到加强,实现"有令可行"的效果。同时,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全面推行"学生自主创优"(评选学习标兵、优秀团员、模范学生、科技标兵、最佳班级等)的管理模式,把创优的申报权、监督权、考核权、评选权交给学生自己,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
3. 营造自主管理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诚信品质、文明习惯等等。学校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活的时空,设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举办运动会、自主举办科技艺术节、自主进行学科考试、自主举办学生违规听证会、自主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成人、成功、成才,让"争当文明学生,共建文明校园" 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共同愿望。
4. 营造自主发展空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创造各种成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是学校始终坚持的育人理念。学校可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文体、娱乐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每一位学生各有专攻、各展才华。春来草自青,学生的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自主教育正是顺应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5. 营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是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核心要素。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综合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1)在培养兴趣中,让学生主动"想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充满兴趣的学习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问题解决中,让学生能够"会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揭示思维过程,达到知识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在学习上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听、学会看、学会说、学会用。学习始于质疑问难,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会学",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成功体验中,让学生享受"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指出了学习上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乐学也即意味着将乐融于教,将乐融于学。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个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展去探索新的知识。一是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走向成功。二是以疑引趣,促使学生乐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从而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