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衔接生活,升华生物教学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yangji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初中生物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教学自然更需要与生活相互融合。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生物教学要联系社会,贴近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物教学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生物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
  一、生活化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课堂导入,“导”为关键,其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将注意力转向新知识的学习。因而,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对纯粹的知识的兴趣远远不及对生活现象的兴趣,生活化导课方式则能够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兴趣嫁接到对生物学习中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选段: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师:(准备道具:酸奶、酒酿、泡菜、馒头等)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这些东西你们一定都常吃,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生1:泡菜需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微生物。
  生2:广告里经常说,一杯酸奶富含多少益生菌,看来酸奶的制作也需要微生物参与(学生笑)。
  师:说得非常好,可见你们很留心生活。的确,酸奶需要多种益生菌,蒸馒头要用酵母菌,泡菜需要腌制一段时间也是为了使微生物增生,酒酿要用到酒曲。微生物究竟是怎样神奇地改变了食物本来的特性,让它变得美味无比的呢?
  (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知道,但又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开始小声讨论)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学完了这节课,你们也自己尝试制作酸奶、蒸馒头,做好了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
  生:(齐声、兴奋地答)好!(开始正式教学)
  案例分析: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俯拾即是,教师只用了几种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就将发酵技术轻松引了出来,没有刻意强调发酵的定义,只是从感性的层面上让学生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正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认识,学生的好奇心反而被激发出来,他们很想探究微生物究竟怎样让食物产生了质的变化,有效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唤醒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生活化情境诠释知识内涵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呼吁以知识传递和转移为主的教学过程要向学生自主构建、主动获取知识过度。要实现这一转变,无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诠释知识内涵。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信息、视频等资料,建立一个生活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综合应用生活素材,创设真实、形象的教学情境,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选段: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教师出示两张gif动图:左图为一只小狗爬在墙的阴影下,热得直吐舌头,右图的小狗则选择爬在大树底下,怡然自得地休息)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只小狗,哪只小狗更聪明啊?
  生:左边的小狗!
  师:对。你们看,同样是在炎炎夏日中爬在阴凉下,左边的小狗就很自在,右边的小狗却热得直吐舌头。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1: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
  生2:蒸腾作用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叶片的温度。
  生3:大树底下的温度比墙下的温度低。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蒸腾作用,植物叶片的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都相应降低了,这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那么除了这点,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和生物圈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学生认真思考,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蒸腾作用的完整意义)
  案例分析:在生活中,学生都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了直观的感受,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再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现象,创设了贴切又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能比较轻松地解释现象,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知和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
  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短暂的课堂时间并不能包罗万象,要真正教会学生活学活用生物,教学就应该突破课堂的限制,真正走进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拓展和延续。教师应根据近期教学内容,利用周围的公共设施,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选段:地面上的生物作业设计
  作业目的:了解周围的植物的分类及特征,扩充知识点,并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
  作业要求: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学校、小区、公园、植物园等),选择十种有代表性的植物,详细观察并记录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建立植物小档案。
  作业成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进行观测、记录、数据整理、查找资料等,配合默契,各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作业。在交流课上,小组间相互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融合所得知识。
  案例分析:这个调查作业全面调动了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他们身体力行,不仅在实践中检验了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还通过上网、翻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扩充了知识面,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学习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生物这一泓清泉之所以能够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正是因为有了生活这股活水的注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好生活资源,科学导课激趣,诠释知识内涵,并发展实践课堂,质效并重,全面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嫁接生活.学周刊.2012
  [2]薛志刚.浅谈新课程下的生物学习观.中学生物学.2005
  [3]王振银.新课程视野下关于教学“生活”化的反思.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对目前县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关键词】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实验也是学物理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发现新的规律,获取新知;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也就是说,要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德能、开发智能、训练技能、锻炼体能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列提纲;画网络图  在过去,人们的一生被清晰地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先是上学读书,然后工作,在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
【正】 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早在夏商时代,人们就在此定居进行稻作生产。到春秋初年杜宇王“教民务农”后,成都平原稻作经济有了更大
【正】 这些年来,非正当利益的泛滥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扰乱经济秩序,诱发刑事犯罪,恶化政治环境。坚决而有力地制止非正当利益的泛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系统采用HT1112单稳压纯正弦波逆变芯片,结合锁相环技术,选用SPCE061A凌阳单片机作为辅助控制器,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通过自制基于正弦脉宽调制技术推动的逆
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是体育新课程实施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未来体育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题以云南师范大学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
章士钊(1881—1973年),字行严,笔名有秋桐、孤桐、黄中黄等。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宣传家、社会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社会动荡,清王朝腐败的时代,加上家境贫寒
利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6种不同材料组分的一维杆状结构声子晶体振动带隙,分别讨论了晶格的尺寸大小、两种复合材料的组分比以及材料的密度等对声子晶体振动带隙频宽的影响.结
自然作为儿童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笔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的《幽灵公主》通过动画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人与自然的故事,故事中鹿神每一步迈出都有鲜花开放,会在夜晚变得通体透明、发出萤光,他能让人类开枪射击动物的时候枪的扳手和枪撞突然长出青草。这些对自然的描写无不展现了东方式的诗意。  在近当代中国也有一批钟情于对自然进行诗意描摹的作家。眼下儿童文学正经历着一个浮躁的时期,逗乐作品充斥
本文首先对劳动分工理论、管理创新理论做了简要介绍,为本文论述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基于分工优势理论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切入点,进而分别从企业内部构建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