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泓源头活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少,真实的体验少,所以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新意、作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所以每当作文时学生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无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作文为何会无物可言?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观察少,胸中便无积蓄,无积蓄,作文便无话可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
  要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笔下跳动的文字。
  1.悠久的历史根基。宜兴自秦时建县阳羡,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孙权携母遣任阳羡长,相传孙权母亲所植的柏树至今依然青葱耸立。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改名宜兴,大文豪苏东坡一度寄情宜兴山水,隐居于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兴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制作陶器。宜兴有着纵横千古的悠久历史。
  2.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在此产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有着“一门七博士”的美谈,有着“教授之乡”的美誉。范蠡与西施隐居制陶,梁山伯祝英台相约化蝶,碧鲜庵、祝陵、慕蠡洞等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兴书画诗词名家辈出,明代蒋如奇的书法,蒋捷、陈维崧的词,近现代徐悲鸿的奔马,钱松嵒的山川和吴冠中的水墨,无一不登峰造极。周王庙、徐太师家庙、卢忠肃祠等庙祠,徐悲鸿、周培源、潘汉年等名家的故居,东坡书院、岳飞遗踪等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名人与宜兴的不解之缘,这些积淀了宜兴厚重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地理环境。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南部有天目山余脉群山,东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两氿环抱,因此形成了一种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善卷洞、张公洞,竹海、龙池山风景区,茶园、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和生态景观创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大自然的宝藏。
  4.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宜兴物产丰富。濒临太湖,所以盛产银鱼、白虾等湖鲜,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扬天下的茶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壶,紫砂工艺名家云集,享誉全球。宜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
  我们的家乡,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她带给我们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资源,都为我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感性的文字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热爱之情。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参观游览、指导发掘等来发现认识这些资源。教师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时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实地考察,真实地了解这些乡土资源;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发掘,走访民间,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有了丰富的积累,充分的认识,勃发的热爱,才能为写作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激发创作之愿。可以通过品析、朗读名家的乡土文学作品,积累好词好句,熟悉写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可以通过模仿写作、片段练习等来鼓励学生创作。有目的地学习、欣赏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激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进行初级的模仿和简短的练习,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带领学生多次实践,指导创作之法。可以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二次作文、习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加强实践与方法指导。老舍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所以要带领学生不断实践,多写多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比较自己前后的两次作文,比较同学之间的作文,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总结写作的方法,并运用于修改,让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与收获成果的兴奋。
  4.引导实践反思,巩固收获之果。可以通过广泛地积累课内外作品中关于乡土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反思,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文章的内容,凸显文章的亮点,让乡土资源在更多的场合闪耀自己的光芒。
  通过先期丰富的积累与了解,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历史、文化的素材,让心灵与之结合,做到情动而辞发,以小见大,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他们去细细地感受、品味家乡的环境、物产,深入了解,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闪耀,丝毫不用吝啬自己的笔墨与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广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丰富的内涵,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动于衷,辞发于笔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兴地理.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3]宜兴历史.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4]魏晓斌.感知乡土文化 提高作文水平.文学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柳叶儿》的写作背景,课本及配套教参均未涉及。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文的写作背景介绍又显得必不可少,实际教学中于是出现了莫衷一是的写作背景介绍的乱象。本文分析乱象成因,探讨解决方案,以正本清源。  关键词: 《柳叶儿》 写作背景 乱象探讨 客观介绍    语言是讲究语言环境的。  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环境。脱离了语言环境,有些文章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会莫
摘 要: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与爱尔兰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诗歌、散文和戏剧,而他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以简洁的口语、深刻的含义、诸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他的爱情诗,以领略他那博大的胸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凄美而没有回报的爱和由此带来的复杂感受。  关键词: 叶芝 爱情诗 爱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
摘 要: 小说《金锁记》叙写了一个旧式女子——曹七巧在旧式大家庭中的悲凉一生。张爱玲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人性的人物形象。作者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技巧体现在三个方面,特作此文,一一加以分析。  关键词: 小说《金锁记》 写作技巧 艺术特色    小说《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评论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
摘 要: 川端康成的一生是时刻不停息地追求美的过程,他对死亡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最后以极端的方式——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本文以《花未眠》为例,探讨其中所蕴涵的美的三重境界:感受自然之美,创造艺术之美,促进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沟通,并尝试以此阐释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念和他奇特的一生。  关键词: 川端康成 《花未眠》 感受美 三重境界    当生命的车轮碾过了73岁的痕迹时,川端康成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结束了他的
摘 要: 明代“四大奇书”男性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观念之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被程式化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这四部小说中,形成了“男人婆”和“红颜祸水”两大形象系列。  关键词: 四大奇书 “男人婆” “红颜祸水”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它们对古代章回小说的形成和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便捷、直观、丰富、形象等优势对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甚至表现出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态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优势,彰显它在教学中的价值。本文就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教学课件能否完全取代传统板书、抄笔记与做笔记、影像介入的利与弊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多
摘 要: “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论文集共收录了高质量的论文及论文摘要24篇。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主要以大會中心发言、提交论文、论文提纲和即兴发言等形式参与到本次专题笔会的研讨中。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主要围绕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生的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对目前高等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相关院系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
摘 要: 《讲故事的人》实际上讲述的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结果是讲故事的艺术的衰落。本雅明以尼古拉·列斯科夫的创作为重要事件,论述了“讲故事艺术的终结”这样一个主旨,从而表达出对自己提出的“光韵在当代的丧失”这一命题进行必要的补充。本文通过对《讲故事的人》解析来探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讲故事的人》 美学思想    1936年,被本雅明自己称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摘 要: 作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通过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头脑风暴”式教学 作文教学案例 创作灵感    作为一种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Osborn)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我们将这种训练方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汲取“头脑风暴”的基本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式作文教学,通过营造氛围,鼓励学生
摘 要: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关键词: 孔子 天命 巫史传统 世俗化    孔子处于一个王纲解纽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解释权下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