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少,真实的体验少,所以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新意、作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所以每当作文时学生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无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作文为何会无物可言?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观察少,胸中便无积蓄,无积蓄,作文便无话可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
要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笔下跳动的文字。
1.悠久的历史根基。宜兴自秦时建县阳羡,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孙权携母遣任阳羡长,相传孙权母亲所植的柏树至今依然青葱耸立。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改名宜兴,大文豪苏东坡一度寄情宜兴山水,隐居于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兴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制作陶器。宜兴有着纵横千古的悠久历史。
2.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在此产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有着“一门七博士”的美谈,有着“教授之乡”的美誉。范蠡与西施隐居制陶,梁山伯祝英台相约化蝶,碧鲜庵、祝陵、慕蠡洞等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兴书画诗词名家辈出,明代蒋如奇的书法,蒋捷、陈维崧的词,近现代徐悲鸿的奔马,钱松嵒的山川和吴冠中的水墨,无一不登峰造极。周王庙、徐太师家庙、卢忠肃祠等庙祠,徐悲鸿、周培源、潘汉年等名家的故居,东坡书院、岳飞遗踪等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名人与宜兴的不解之缘,这些积淀了宜兴厚重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地理环境。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南部有天目山余脉群山,东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两氿环抱,因此形成了一种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善卷洞、张公洞,竹海、龙池山风景区,茶园、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和生态景观创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大自然的宝藏。
4.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宜兴物产丰富。濒临太湖,所以盛产银鱼、白虾等湖鲜,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扬天下的茶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壶,紫砂工艺名家云集,享誉全球。宜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
我们的家乡,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她带给我们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资源,都为我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感性的文字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热爱之情。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参观游览、指导发掘等来发现认识这些资源。教师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时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实地考察,真实地了解这些乡土资源;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发掘,走访民间,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有了丰富的积累,充分的认识,勃发的热爱,才能为写作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激发创作之愿。可以通过品析、朗读名家的乡土文学作品,积累好词好句,熟悉写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可以通过模仿写作、片段练习等来鼓励学生创作。有目的地学习、欣赏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激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进行初级的模仿和简短的练习,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带领学生多次实践,指导创作之法。可以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二次作文、习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加强实践与方法指导。老舍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所以要带领学生不断实践,多写多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比较自己前后的两次作文,比较同学之间的作文,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总结写作的方法,并运用于修改,让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与收获成果的兴奋。
4.引导实践反思,巩固收获之果。可以通过广泛地积累课内外作品中关于乡土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反思,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文章的内容,凸显文章的亮点,让乡土资源在更多的场合闪耀自己的光芒。
通过先期丰富的积累与了解,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历史、文化的素材,让心灵与之结合,做到情动而辞发,以小见大,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他们去细细地感受、品味家乡的环境、物产,深入了解,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闪耀,丝毫不用吝啬自己的笔墨与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广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丰富的内涵,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动于衷,辞发于笔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兴地理.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3]宜兴历史.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4]魏晓斌.感知乡土文化 提高作文水平.文学教育.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新意、作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所以每当作文时学生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无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作文为何会无物可言?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观察少,胸中便无积蓄,无积蓄,作文便无话可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
要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笔下跳动的文字。
1.悠久的历史根基。宜兴自秦时建县阳羡,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孙权携母遣任阳羡长,相传孙权母亲所植的柏树至今依然青葱耸立。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改名宜兴,大文豪苏东坡一度寄情宜兴山水,隐居于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兴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制作陶器。宜兴有着纵横千古的悠久历史。
2.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在此产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有着“一门七博士”的美谈,有着“教授之乡”的美誉。范蠡与西施隐居制陶,梁山伯祝英台相约化蝶,碧鲜庵、祝陵、慕蠡洞等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兴书画诗词名家辈出,明代蒋如奇的书法,蒋捷、陈维崧的词,近现代徐悲鸿的奔马,钱松嵒的山川和吴冠中的水墨,无一不登峰造极。周王庙、徐太师家庙、卢忠肃祠等庙祠,徐悲鸿、周培源、潘汉年等名家的故居,东坡书院、岳飞遗踪等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名人与宜兴的不解之缘,这些积淀了宜兴厚重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地理环境。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南部有天目山余脉群山,东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两氿环抱,因此形成了一种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善卷洞、张公洞,竹海、龙池山风景区,茶园、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和生态景观创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大自然的宝藏。
4.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宜兴物产丰富。濒临太湖,所以盛产银鱼、白虾等湖鲜,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扬天下的茶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壶,紫砂工艺名家云集,享誉全球。宜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
我们的家乡,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她带给我们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资源,都为我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感性的文字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热爱之情。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参观游览、指导发掘等来发现认识这些资源。教师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时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实地考察,真实地了解这些乡土资源;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发掘,走访民间,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有了丰富的积累,充分的认识,勃发的热爱,才能为写作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激发创作之愿。可以通过品析、朗读名家的乡土文学作品,积累好词好句,熟悉写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可以通过模仿写作、片段练习等来鼓励学生创作。有目的地学习、欣赏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激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进行初级的模仿和简短的练习,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带领学生多次实践,指导创作之法。可以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二次作文、习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加强实践与方法指导。老舍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所以要带领学生不断实践,多写多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比较自己前后的两次作文,比较同学之间的作文,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总结写作的方法,并运用于修改,让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与收获成果的兴奋。
4.引导实践反思,巩固收获之果。可以通过广泛地积累课内外作品中关于乡土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反思,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文章的内容,凸显文章的亮点,让乡土资源在更多的场合闪耀自己的光芒。
通过先期丰富的积累与了解,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历史、文化的素材,让心灵与之结合,做到情动而辞发,以小见大,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他们去细细地感受、品味家乡的环境、物产,深入了解,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闪耀,丝毫不用吝啬自己的笔墨与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广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丰富的内涵,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动于衷,辞发于笔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兴地理.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3]宜兴历史.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4]魏晓斌.感知乡土文化 提高作文水平.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