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教学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融合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将中国特色文化翻译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英语翻译教学设计为例分析英语翻译教学如何融入中国特色文化翻译。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案例
  【作者简介】钟颖(1983-),女,广东河源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广东省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客家文化的翻译研究”(编号:2017GWQNCX030,负责人:钟颖);2017年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數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专项科研课题“基于多媒体认知理论的英语在线自主学习资源的设计和推送”(编号:GDXZZYS1706,负责人:钟颖);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自适应技术赋能下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04)、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科研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广州‘中华老字号’商标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WX02)、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广东省‘中华老字号’商标英译改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WQNCX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中国大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已得到广泛关注。“文化失语”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其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实践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实践能力,为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夯实基础。
  一、英语翻译教学中“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缺位现象
  1.课程设置忽视“中国特色文化”的融合。目前的英语翻译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途英语翻译课程,另一类则是学术英语翻译课程。这两类课程设置均忽视了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2.“中国特色文化”翻译未纳入教学目标。上述两种英语翻译课程设置均没有将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能力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专门用途英语翻译课程突出实用性,以分析行业、企业英语翻译的实践案例为主,而学术英语翻译课程则侧重翻译美学,通过分析名家名篇的翻译实例来总结翻译技巧,反思翻译理论。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包括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等从未纳入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中,相关翻译能力的培养则无从谈起。
  3.教材内容僵化,缺乏“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元素。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鲜有关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教学内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类教材依据岗位工作流程来编排教材,而学术英语翻译类教材则以翻译技巧或者翻译理论为主线分章讨论名家名篇翻译作品。由于经典案例大同小异、名家翻译作品经久不衰,所以教材编排和翻译素材少有更新,内容和形式固化。中国特色文化翻译最多作为补充材料出现在章节末尾,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英语翻译教学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1.翻译教学中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必须重视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其语言载体则是跨文化翻译教学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比较主要是通过透视语言表象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差异。首先,比较源语与目的语的叙事方式。在《翻译和冲突》中,Mona Baker认为“叙事构成了现实世界而非仅仅是反映了现实世界”(2006:5)。说话者的说话意图和文化底蕴决定了语言信息的布局和顺序。试比较:“阿哥得病妹也知,妹知不能来看你。”英译为“When you lay sick,dear lover,what could I do?I knew,but could not come to visit you”。源语将宾语前置,强调“阿哥得病”这件事,第二句则把主语放在首位,强调主语“妹”对这件事的看法。两句话的叙事顺序体现出“妹”对“阿哥得病”事件的关注和焦虑。而在译文中添加了“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一个“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通过限定时间来强调说话人在“阿哥得病”这个事件中的参与度,通过特殊疑问句来反映说话人的迷茫与无助。源语强调事件及其对人的影响,译文则强调时间和因果逻辑关系。其次,比较源语和目的语的概念隐喻。隐喻是人类借以认知世界的方式(Lakoff and Johnson,1980)。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即见树缠藤”,上下两句形成一个工整的对句,“入山”与“出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反映了道家阴阳理论。英语文化源于基督教和逻辑实证主义,上句话英译文为“Entering the hills, you see vines clinging to trees;Leaving the hills,you see trees clinging to vines”。译文中添加了主语“you”,强调说话者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使用动名词形式作状语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是由于英语文化中没有阴阳的概念,因此源语的隐喻概念被删除。
  2.翻译教学需注重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的比较。首先,引导学生融合语义、语构和语用对中英文词汇进行比较。语义的生成离不开语构和语用,在翻译时需要将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词汇的使用规律,在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分析法将中英文对应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妹”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可表示血缘关系,还可以是男性说话者对其心仪女性的称呼,或者是女性相对于心仪男性的自称,映射了两者之间的爱慕或者暧昧关系,而在英语中却极少使用“sister”一词来对应“妹”,因为“sister”在英语中仅指血缘关系,不能指代两性关系。如果是情侣之间的称呼,比较常见的用词有“my darling”“you”等,而这些词的使用也分具体情况,“my darling”比“you”更加具体、直接地表达两者之间的亲近关系,而“you”则预设对话场景,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或者预设听话人,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模糊了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因此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揣摩“you”的所指。   其次,通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英文语法差异。中英文语法差异主要体现在:1.中文动词无时态变化而英文有;2.中文注重意思表达而英文注重结构的严谨性;3.中英文词序不同,例如中文形容词常常作表语修饰主语名词,而英文形容词常常位于名词之前或者名词之后作定语,中文将重要信息置于句末,而英文将重要信息置于句首。一般而言,中文句子的结构比较松散,不似英文句子那般严谨,但这也是中文句子富有吸引力的地方。中文句子虽然结构松散却不妨碍阅读理解,因为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就不难判断出该句的意思。
  3.开展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首先,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可分为颜色、自然、生活、神话等类型。其次,对中国特色文学或者地方语言的句法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学习优秀案例总结翻译经验。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优秀翻译案例,让他们总结不同类型的词汇、句子的翻译方法。最后,对每种类型的词汇或句子开展有针对性的翻译训练,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他们的翻译技巧。
  三、英语翻译教学融合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教改建议
  1.提高汉英翻译师资水平。翻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要深入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翻译经验。鼓励翻译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或者翻译教学研讨等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此外,还要加强翻译教师的“中国”意识,鼓励教师多关注中国元素的翻译,尤其是中国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翻译,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并向学生输送文化自信。
  2.改革英语翻译教学方式。改变“讲解—练习—讲解”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多采用案例分析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讨论,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并总结优秀案例中的翻译技巧。此外,增加翻译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实地采集和搜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语料,学生可在当地以及家乡走访名胜古迹、文化街巷等搜集语料并分类整理成册,带到课堂上开展翻译实训活动并展开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更能加深他们对翻译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
  3.改革教材。必须一改传统教材中按照学术英语翻译和专业用途英语翻译来分类的传统,将中国元素翻译纳入教材编写中。不仅需要在教材中增加有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内容,更要将中西方文化比较编入教材。翻译虽然是语言的翻译,可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特色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翻译教材不仅需要载有语言转换的技巧,更要告诉学习者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如何解读源语语言,如何在翻译中思考和选择适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来准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
  四、结语
  “中国文化失语”是大学英语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要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翻译和传播。其次,落实到英语翻译教学,不能拘泥于翻译技巧的学习,而要将语言和文化关联起来,将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列于翻译教学目标的首位。最后,激励学生收集和翻译中国特色文化,使其能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其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2]張云标.粤东之风——兴宁文史第30辑[M].兴宁:广东省兴宁市城东印刷厂,2006.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风俗文化,中间还有各种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艺术等。小学生们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之后,才能够更加透彻的去理解英语课本中的内容,从而全面掌握英语词汇、短语、句型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對合理的渗透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本再构的必要性,提出了利用绘本结合教材文本进行再构的方法探索,并整理了绘本与教材文本进行再构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英语绘本;文本再构  【作者简介】翁戎荔,杭州市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一、背景分析  上海英语教研员朱浦老师曾言:“文本再构将左右课堂教学有效性,文本再构将左右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推进,文本再构将左右学生过程的体验,文本再构将左右学生阅读习惯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本文对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行动导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樊静华(1979.11-),女,汉族,浙江人,浙江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主要办法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学生的主體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多年来英语课程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初中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而目前初中英语的阅读环节还未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拓展的现状,从培养学生独立性、拓展英语课外阅读、创设情景教学等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英语
【摘要】小学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基础课程,对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部将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课堂导入环节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始部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效率进行策略研究,以期对小学英语教育有所幫助。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作
【摘要】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具备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高中英语课堂不太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这点出发,笔者深入理解自主学习的概念,通过采访记录、跟班听课等形式,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建议,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校英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环境  【作者简介】
【摘要】多年来,语言学界对于年龄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本文主要依据“关键期”假说、“非关键期”假说、皮亚杰的儿童学习语言理论、母语的重要性及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浅谈年龄因素在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针对学外语的年龄、时间等发表一定的意见,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在外语学习中出现的低龄化趋势现象详细探讨,以保证给出合理的执行建议。  【关键词】年龄因素;外语学习;母语;二语习
【摘要】新形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出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实际的英语口语学习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和应用,本文具体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與开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法;开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石晓岩(1964-),新疆叶城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开放性大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需求,对各教材各模块教学不断探究,以优化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提高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就语篇视角下的 Let’s learn教学策略进行探
【摘要】阅读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般都是将阅读、写作分隔开来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郭丽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后西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