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与提高作为写作基础的遣词造句能力,是作文这座大厦能否建成并牢固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并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呢?
一、注重字词形音的辨识与积累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课的后面都有“读一读 寫一写”内容,该内容实际上提示了本课字词的重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将同一声旁和不同形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字的主要构件相同,字形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形成了许多形似字;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和意义,构成了多音多义字。学习汉字,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认真区分形似字的差别,注意形声字中形旁和字义的联系,做到既不写错字,又准确理解字义。要熟悉、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根据“汉语拼音规则”给常用汉字注音或按照注音认读汉字。要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比如,常见的“对峙”“膝”,都不应该读“shì”与“qí”,而应该读“zhi”与“xi”。这样,在写作中,自然就避免了用词不当或错字连篇了。
二、注重字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读书时要注意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不仅在于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更在于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还在于激发和增添阅读的兴趣。有时看来是很普通的一个词,将之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咀嚼、理解,就会产生无穷的趣味。比如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如能结合语境分析,自然就能得出此句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实际是一语双关,表示的是:(1)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已落,(2)爸爸的生命之花已落,我应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这样,在日后的写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注重字词修饰的比对与串联
如描写“人多”的词语有: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高朋满座,人山人海,人浮于事,车水马龙,挨三顶五,人多势众,僧多粥少,众口纷纭...;描写日出的应用词语有:霞光万道 日升月恒 晨鸡报晓 旭日东升 日出东方 冉冉升起 光芒四射 霞光万道 如日方升 旭日初升 日出三竿(日上三竿)日薄西山(日落西山)残阳如血 落日熔金……对此类字词积累得越多,写作中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就越丰富。
四、注重字词在文中的实际运用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对词义和生字字义的理解放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益于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如《行道树》中在形容行道树时,用了“隋落”一词,必须明确这是贬词褒用,表示的是即使被灰尘与污浊的空气所包围,也依然坚持为净化环境作贡献的意思。掌握了字词的活学活用,写起语句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心到手到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上述四个注重,可采用下列强化方法:
1.强化情景听写:即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字词以情景片段的方式报读给学生,让学生将重点字词写出。如《最后一课》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郝叟 哽 喧闹 肃静 懊悔 磨损 祈祷 惨白”,结合课文内容,上课时可对以上字词这样进行情景听写:郝叟走进了以往一贯喧闹但今天却肃静的教室,看见韩先生哽咽着进行祈祷,懊悔将教室的黑板磨损成惨白”。这样,学生既运用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
2.强化组合描述:即要求学生将3个或以上的字词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描述,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串联,也可自行发挥,但必须自然、合理。如《社戏》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学生就可对部分字词这样描述:因行辈很高,妈妈归省鲁镇时,我被同龄人撺掇去凫水。”同样的,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
3.强化片段写作:即对同样的事件或场景,不要求写作角度,只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几组不同的字词进行描述,越多越好。比如写日出的片段:(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眨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2)放眼望去,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橙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橙黄色不断扩散,并越来越浓,水天相接处已成为紫色。呵,是太阳要出来了!渐渐地,太阳探出前额,红红的额头,只是没有光亮。它好像是很重很重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海面升起。慢慢地,一纵一纵地。太阳使劲向上升着。最后,它如释重负般地跳出海面,整个脸膛儿通红的,红得可爱。刹那间,它发出耀眼的光亮,强烈的阳光,射得人睁不开眼。在这两个片段中,相同下划线的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字词。学生如能不断强化类似训练,其字词的积累量是不可小视的。
一、注重字词形音的辨识与积累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课的后面都有“读一读 寫一写”内容,该内容实际上提示了本课字词的重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将同一声旁和不同形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字的主要构件相同,字形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形成了许多形似字;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和意义,构成了多音多义字。学习汉字,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认真区分形似字的差别,注意形声字中形旁和字义的联系,做到既不写错字,又准确理解字义。要熟悉、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根据“汉语拼音规则”给常用汉字注音或按照注音认读汉字。要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比如,常见的“对峙”“膝”,都不应该读“shì”与“qí”,而应该读“zhi”与“xi”。这样,在写作中,自然就避免了用词不当或错字连篇了。
二、注重字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读书时要注意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不仅在于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更在于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还在于激发和增添阅读的兴趣。有时看来是很普通的一个词,将之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咀嚼、理解,就会产生无穷的趣味。比如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如能结合语境分析,自然就能得出此句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实际是一语双关,表示的是:(1)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已落,(2)爸爸的生命之花已落,我应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这样,在日后的写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注重字词修饰的比对与串联
如描写“人多”的词语有: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高朋满座,人山人海,人浮于事,车水马龙,挨三顶五,人多势众,僧多粥少,众口纷纭...;描写日出的应用词语有:霞光万道 日升月恒 晨鸡报晓 旭日东升 日出东方 冉冉升起 光芒四射 霞光万道 如日方升 旭日初升 日出三竿(日上三竿)日薄西山(日落西山)残阳如血 落日熔金……对此类字词积累得越多,写作中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就越丰富。
四、注重字词在文中的实际运用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对词义和生字字义的理解放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益于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如《行道树》中在形容行道树时,用了“隋落”一词,必须明确这是贬词褒用,表示的是即使被灰尘与污浊的空气所包围,也依然坚持为净化环境作贡献的意思。掌握了字词的活学活用,写起语句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心到手到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上述四个注重,可采用下列强化方法:
1.强化情景听写:即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字词以情景片段的方式报读给学生,让学生将重点字词写出。如《最后一课》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郝叟 哽 喧闹 肃静 懊悔 磨损 祈祷 惨白”,结合课文内容,上课时可对以上字词这样进行情景听写:郝叟走进了以往一贯喧闹但今天却肃静的教室,看见韩先生哽咽着进行祈祷,懊悔将教室的黑板磨损成惨白”。这样,学生既运用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
2.强化组合描述:即要求学生将3个或以上的字词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描述,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串联,也可自行发挥,但必须自然、合理。如《社戏》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学生就可对部分字词这样描述:因行辈很高,妈妈归省鲁镇时,我被同龄人撺掇去凫水。”同样的,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
3.强化片段写作:即对同样的事件或场景,不要求写作角度,只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几组不同的字词进行描述,越多越好。比如写日出的片段:(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眨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2)放眼望去,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橙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橙黄色不断扩散,并越来越浓,水天相接处已成为紫色。呵,是太阳要出来了!渐渐地,太阳探出前额,红红的额头,只是没有光亮。它好像是很重很重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海面升起。慢慢地,一纵一纵地。太阳使劲向上升着。最后,它如释重负般地跳出海面,整个脸膛儿通红的,红得可爱。刹那间,它发出耀眼的光亮,强烈的阳光,射得人睁不开眼。在这两个片段中,相同下划线的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字词。学生如能不断强化类似训练,其字词的积累量是不可小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