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大学以高质量的教育享誉世界,在各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榜单的前两百名中,英国大学上榜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这个面积不到2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诞生了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顶级学府,也有诸如红砖大学等一系列老牌英格兰大学闻名于世。
这些大学为何久负盛名?它们的教育到底好在哪里?金三角名校成员伦敦大学学院能提供一些答案。
教室紧挨着连锁超市
英国的大学没有围墙,甚至少有地标建筑。如果你想要站在学校大门口,与醒目的校名标志来张合影,这样的愿望大概率会落空。
在英国首都伦敦的中心,坐落着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位于泰晤士河河畔,与伦敦眼隔岸相对。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步行十分钟,便可到海德公园散步。伦敦大学学院(以下称UCL)的主图书馆与大英博物馆同样是步行十分钟的距离,往南走二十分钟,就会抵达商业气息繁荣的牛津街与摄政街。
不同于国内大学有着清晰的边界,这些学校深深镶嵌在城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举例来说,UCL药学院紧挨着一所大型连锁超市,附近居民的日常采购都依靠这里;教育学院对面是一家风格传统的三星级酒店,出入着形形色色的各国游客,边上数步之遥的,是一处内置草坪与咖啡厅的都市公园,其间常能见到玩耍的孩童与午休的上班族。
如果大学位于伦敦,这意味着校舍资源十分有限。除了本科一年级新生能住进学校提供的学生宿舍(尽管那未必意味着上课通勤时间更短),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在学校之外,生活起居问题由各自所在的公寓负责。上大学因此更像一种走读体验,校园只是纯粹的学习场所。
汪雨曾是UCL临床精神病学的硕士学生,她的上课地点包括校属医院边上的现代高楼,也有土黄砖外墙的考古院系,它们错落在不同的街道,但彼此相隔不远。
即便汪雨本科就读于杜伦大学,十分适应英国当地的教育体制,对她来说,硕士阶段的课业压力依旧繁重。
学生们被要求维持不间断的学习状态,每堂课课后,教师一般会布置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以作为下一次上课时的知识储备。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准备,就可能无法跟上老师的进程。
“老师上课时,好像默认你是一个了解相关知识的人,会直接讨论一些深入的问题。”汪雨说。就她所学的专业而言,深入问题更多是精神病典型实验中研究方法的讨论,比如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点与缺陷。
在她看来,授课也遵循着严格的学术规范,“所有授课的知识都是有依据的,比如来自某个研究,但是研究中可能有一些地方并没有设计好,导致一些漏洞,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
这需要一种批判的精神,能对那些在学界有过重大影响的权威研究提出疑问。“批判性思考”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说法,而是被明确记录在各个学院的评分标准中,与学习成绩直接挂钩。
评分标准是教师给学生作业打分时的依据,以UCL哲学系为例,学生想要获得50分以上的分数,就必须在论文中写下批判性的评价或思考。
“A等”(70分以上)会被授予那些“并非完美无缺但表现出非凡智力品质”的文章,它们的特点在于有广泛的文献阅读基础、非凡的洞察力与批判力、独创性、论证清晰且严谨,并且能用新颖的方式对问题作出反映。
好的大学总是毫不掩饰对智慧头脑的推崇。前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鼓励学生争辩,鼓励他们挑战陈规,我们不愿依靠地位的权威,而将观点强加于人。”思辨不仅为了明理,也为了进步,突破带来的创新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创造改变世界的伟大成就。
“批判性思考”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说法,而是被明确记录在各个学院的评分标准中,与学习成绩直接挂钩。
盘旋在校园上空的灵魂
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怎样才是合理的?完全掌握一门学科知识需要何种表现?这些问题能否有一套标准的答案?英国的大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就是一个专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而生的组织,它通过统一的手段定期对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估。
QAA发布的“高等学历资质框架”,指明了全英所有高等教育学位持有者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对荣誉学士学位持有者的预期包括但不仅限于“对所学领域系统性的理解、获得连贯和详细的知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局限性的理解”以及“能够批判地评估论点、假设、抽象概念与数据,作出判断,提出问题框架并寻求解决方案”。
从这些条例中,能够看到英国高等教育目标的重心所在,它大致可被概括为理解、思辨并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这些目标就像是盘旋在校园上空的灵魂,指导着大学的具体实践。
如何写好论文,这项国内大学不常被提起的技能,在英国校园里格外受到重视。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本科新生们,在最早接触论文写作时,便需处处严格遵守学术共同体的规范—从论文结构、学术写作风格、引用格式,到细致如对字体、行间距的要求。
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一些中国大学生时不时会陷入“论文越写越长”的无序竞争当中,英國大学的论文通常都有字数上限,学生被要求用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述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传统的考试、论文之外,课堂展示、学术海报制作也被频繁纳入一些课程的最终考核之中。学术海报可能会令人想起国内小学生曾经常做的手抄报,不过相比于审美,它实际考察的是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
“研究方法、结论、讨论(discussion,研究性论文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都要展示在海报上,不需要详细,但要简单易懂,让人一看就知道。”Cici说,她是UCL心理学系的一名大一学生。 汪雨在上学时,几乎每周都要做一次课堂展示,她曾询问过学院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展示任务,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仅要让你自己吸收知识,还要培养你在大众面前说话、让别人理解的能力,无论接下来走到哪里,这种能力都会被用到。
英国课堂中的许多设计,都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输入再输出”的素养,比如同样流行于北美大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人数规模一般在十人以下,比起讲课,它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每周周一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周二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Cici参与研讨会的时间,这在她的课程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
研讨会的组织形式并不固定,有时可能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辩论,也可能请学生在阅读论文后进行现场报告。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都被要求迅速形成观点,并给出独立的思考结果。
学生中心全年无休
“课程不多,但作业真的很多。”Cici说。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紧凑,开学后不久,她便开始迎接大量的课业任务。
在UCL,教师会对学生上交的每一篇论文做出反馈,具体的评价在一个叫作“魔灯”(moodle)的网络系统上显示。在“魔灯”中,学生可以查阅课程信息、学术成绩以及上传作业。提交论文之后,系统会自动显示文章的查重率,如果查重率过高,学院将组织听证会判定论文是否构成抄袭,抄袭的学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留学生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中,面临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一次写实验报告时,Cici成绩不佳,于是她预约了“写作坊”。写作坊是学校开设的写作辅导服务,在那里,学生可以获得老师或学长学姐的一对一指导。
Cici将她的文章与老师反馈一同发给指导她的学姐,从而获得具体的建议。“她一点点给我分析问题,哪里应该怎么改,第一学期我就是这么熬过来的”,经过一年的辅导与训练,Cici认为自己在阅读、写作方面的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无从下手,到越写越溜”。
想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除了个人的刻苦练习之外,一个利于学生进步的校园环境必不可少。这也被明文纳入制度性的保障之中。高校需做到“充足且适当的设施、学习资源和学生支持服务”“公平和透明的程序处理学生投诉,并使所有学生都有渠道实现投诉”等。
在此之前,控制学术标准一直是英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不过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保障机制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术维度,变得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我们不仅要让你自己吸收知识,还要培养你在大众面前说话、让别人理解的能力,无论接下来走到哪里,这种能力都会被用到。
为了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UCL的学生中心,实施全年无休政策,每日24小时向师生开放。在考试密集的学期末,熬夜复习是学生的常态,因此学生中心的负一楼甚至还配备浴室,方便学生在校园内彻夜学习。
打开学校的官方网站,你会发现它更像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在官网下的“在籍学生”子页面中,学生关心的大多数问题诸如考试规则、移民签证、学业支持、就业咨询、心理健康,都能在上面找到具体的答案。它保障了学生在寻求服务时,不会因为信息不透明而无法取得帮助。
在硬件设备、学生服务以外,支持学生在大学里获得成功,自然还需高质量的专业课程、良好的研究环境,还有充足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员工。
每一位UCL学生入学时,都会配备一位私人导师,他们的职能类似于国内大学里的辅导员,私人导师有义务与学生在每學期进行固定会面,交流学术或者生活上的问题。
优秀的教师可谓最珍贵的资源,他们代表着大学中最聪明的大脑和最具创造性的力量。众所周知,学生一般会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与大学教师保持最密切的沟通,这也是他们成长最快速的阶段之一。
记者在国内国外都有完成毕业课题的经验。从个人经历来说,在国内可以自行寻找毕业论文选题,再由导师进行研究与写作上的指导;在国外,一般只能跟随学院里的教师,参与他们已经开展或者将要开展的学术项目。
不同的选题机制各有利弊,相对而言,前者的选择更多,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但导师与学生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其余的帮助较少。后者的选择更加有限,不过一经导师同意,学生就能够加入课题小组,成为正式研究项目中的一员,除了受到监督之外,学生与导师还维持了一种学术伙伴关系,有机会全程参与课题研究设计,在设备与资金方面的支持比较充足。
英国大学向来有高度自治的传统,如何保障教育质量,长期以来也被视作大学的内部事务。即便受到系统的监督,自治权利也没有受到太多限制。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好大学,我们相信,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之上,总存在一些共同的原则,使它们始终如一地提供优质教育,让学生受到文明的感召,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与思想。
英国的例子或许能够表明,这样的原则是存在的。
(文中汪雨、Cici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