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及注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吾其还也”之“其”所表示的语气,历来有诸多争议。多种版本的教材注释也有很大不同。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年审定)《语文》必修一(以下简称“旧人教”):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9年修订)《语文》必修三(以下简称“苏教版”):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2]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年审定)《语文》必修下册(以下简称“统编本”):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古代汉语》”):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4]
   并将“吾其还也”译为“我还是回去吧”,且将该句归为陈述句[5],未纳入祈使句。
   唐功杰在《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旧人教版教材将“吾其还也”中的“其”解释为“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较之“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说法,统编本教材“表示祈使”看法的不妥程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应解释为“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可译为‘还是’”。[6]但笔者认为,唐功杰的观点虽有新颖之处,但仍有待商榷。从某种意义上讲,注解“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表示祈使”与“表示委婉的语气副词”(一说语气词)并不完全矛盾,因为它们三者有从属或交叉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述图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再对“其”所表示的语气分析与判定中穿插解说。下面,本文将以“祈使句”的概念与内涵出发,结合“其”的语气副词义项和文本语境,提出自己不同的注释见解: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一、语气副词“其”的义项
   一般认为,“其”主要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往往置于句尾,表示疑问,读jī)等词性。大多数工具书将用于句首或句中且表示相关语气的“其”看作是副词,也称“语气副词”,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古代汉语》将之视为语气词。这里我们不做辨析,统一将之称为语气副词。关于语气副词“其”的义项,众多工具书注解大同小异。
   张双棣、殷国光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副词。(1)表示推测。大概,或许。(2)表示祈使。可要,当。(3)表示反诘,岂,难道。[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2版):
   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诘、期望或命令。[8]
   《词源》(修订本):
   副词。(1)相当于“大概”。(2)表示祈求的意思。相当于“尚”“当”。(3)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9]
   外文出版社《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版):
  
其他文献
《乡土中国》的阅读与阐释可以有千万种方式,但归根结底都绕不开“结构”这一关键词。“结构”既是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也是《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纵观全书,费先生正是通过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他在《重刊序言》中说: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   这里所谓“一种特具的体系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训练学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字所含的情感有时不能准确用语音进行呈现,这些因学生能力、经历不能及的位置,往往就是学生语感能力需要提升的。根据洪镇涛先生“感知——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途径,教师在感知、感悟阶段,科学选择文本内容,合理设置朗读范围,把握时机范读引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一、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
期刊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1)中,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题目中的“记念”被注释为“记念,现在写作'纪念'”[1].遵循这种注释,许多高中老师在授课中,也会将“记念”等同为“
期刊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二文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两篇文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对
期刊
《雨巷》朦胧美的清晰化表达   从新诗发展初始阶段来看,甚至是从新诗百年的历史上进行观照,《雨巷》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叶圣陶先生曾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赞赏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确实,《雨巷》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韵之美,其次是意象之美,最后是由二者带来的情感之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谈及此诗的情感,几乎所有人都避不开三个字——朦胧美。课堂上,如何把诗中的这种朦胧美让学生“看得见”应该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逻辑思维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逻辑思维训练,找不到好的办法;即使偶尔训练几次,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因此作文训练比较随意,方法雷同。其根源在于教师逻辑知识的匮乏,学生更是如此。   据笔者观察,高中师生逻辑知识的欠缺,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缺乏逻辑基本知识普及内容及评价标准。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能够欣赏逻辑性强的文章,但在逻辑性训练的施教上
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以其流放地祁连为背景而创作的新诗.昌耀研究专家燎原认为,这首诗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灵状态.昌耀用他苦
期刊
我们常说论述文的三要素,即观点、论据、论证。其中,论据是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内容。一篇好的论述文,除了观点清楚外,还需要丰富的论据,使文章论证详实,内容丰富。可是,中学生在现实写作中,论据的匮乏却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脑海中没有素材的积累,所以只能靠一些口号式的空洞的话来凑字数,观点虽然清楚,但无法说服读者。即便文中有一些素材,也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用的。   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本用于网络社交的网络语言渗入日常生活,这头“闯入瓷器店的怪兽”以其新奇的内涵、鲜活的形式、个性化的语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