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国唐代时,宫廷中就开始饲养宠物犬。此后,宠物犬饲养一直是件很时髦的事。宠物犬又称玩赏犬,它们往往体型娇小、聪慧可爱且温顺驯良,因此深受古代宫廷贵族,尤其是女性们的喜爱。在漫长的深宫岁月里,宠物犬一直是她们心灵的慰藉者,寂寞生活的陪伴者。
目前所知关于宠物犬的最早记载,见于《旧唐书·高昌传》:“文泰又献雄雌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林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这种犬体型很小,显然不能用来狩猎或守宅。但是,这种小型犬又十分聪慧、颇通人性,能牵曳马匹,会替人衔烛,很讨人喜欢,因此应属于宠物犬。
高昌王鞠文泰进贡拂菻犬这件事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距今近1400年。鞠文泰说,拂菻狗出自于拂菻国。拂菻国,古称大秦、海西国,即东罗马帝国。美国学者薛爱华对唐代“舶来品”有深入研究,她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唐王朝从西亚进口的“拂菻狗”就是“罗马犬”。这种聪明伶俐的小玩物,因为具备优雅、精致的特点和玩赏价值,在西方曾经是贵妇们珍爱的宠物。
在高昌王进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拂菻狗”似乎消失在历史记载中。直到盛唐时期,它再次出现,并与一位著名女性联系起来。
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某年夏日,唐玄宗李隆基与亲王一起下棋,“梨园”琵琶国手贺怀智在旁演奏助兴,贵妃杨玉环怀抱着心爱的宠物犬“康国猧子”,站在棋局前观战。就在棋局即将结束时,贵妃见玄宗败局已定,于是放出怀中爱犬开始搅局。“贵妃放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贵妃的这一举动令玄宗皇帝龙颜大悦。而出演这场颇有心计的闹剧的重要配角—“康国猧子”,也是拂菻狗的一种。
由此可见,最迟到盛唐玄宗时期,拂菻狗已经成为宫廷宠物,并且赢得了当时大唐王朝最尊贵的女性—杨贵妃的青睐。
对于杨贵妃来说,禁院重重、空闺寂寂该是一种生活常态,她有着其他女人无法比拟的无上尊荣,也有无数人甘心供其驱使,但一生无所出的她膝下无人承欢,这又是深深的遗憾。
在女人天性中有一种母性情怀,泛滥开来能融化世间万物,豢养一只伶俐可爱的宠犬,能让一个女人找回些许母性的温柔,陪伴她渡过一个个漫漫长夜。从这只“康国猧子”身上,我们或许可以触碰到杨玉环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一角。
那么,连贵妃都宠爱有加的拂菻狗到底生就何种模样呢?
在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有两只面部尖削、毛发茸茸、黑白相间的拂菻狗正欢快地跑在皇宫内的情景。
画中有数位衣饰艳丽华贵的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她们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展现了中唐时期宫廷贵妇们的经典形象。画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位身着赭石色罩衫的妇人,高髻簪花、晕淡眉目,丰颐厚体、风韵十足,她们回首顾盼之间,神态十分安闲,慵懒地逗弄着裙下紧随的小狗,以此消磨着韶华光阴。
《簪花仕女图》中的宠物犬毛发较长、耳朵耷拉,嘴巴和鼻子也比一般的狗扁平些,和现在的京巴狗类似。对于小狗形象的描绘,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茂密的毛发蓬松柔顺,因为奔跑而张开嘴吐出红色的小舌头,在狗脖子上还拴着红色饰带,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将小狗的活泼好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再仔细观察,两只小狗都是追逐身穿赭石色罩衫的贵妇。从颜色的角度看,墨色和赭石色都是深色调,将两者衔接在一起,颜色过渡就显得自然。从造型角度看,两只小狗在画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形成了一种对称美;小狗头部的朝向正好相反,与逗弄它们的两位仕女頭部的朝向恰好形成左右呼应的效果,使画面形成一种完整、稳定的美感。
在另一幅佚名的《唐人宫乐图》中,展现了唐代后宫嫔妃们演奏乐曲、品茗饮茶的场景。
画中后宫嫔妃10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周围,桌子上摆放着品茗饮宴所用的器皿杯盏。整个方桌置于画面中间,宫嫔围坐四周,有轻弹琵琶的、有吹奏筚篥的、有弹奏古筝的、有轻敲牙板的,还有吹奏笙歌的,其余人或垂手侍立,或分汤入盏,或手执纨扇,或轻啜茶汤,形态各异,十分传神。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时自然会想象出宫中嫔妃们小聚品茗、演奏管弦的生活情景。
与上述欢快热闹氛围不同的是,一只拂菻狗蜷卧在方桌之下。它安静地趴伏在地面,似乎在静听女主人的乐曲声和谈笑声,又好似对这种日常饮宴、自娱自乐的场面早已经习以为常。狗儿的安静显示了它的聪慧,或许还暗示了嫔妃们悠闲生活背后的无聊与空虚。
不管怎样,从《唐人宫乐图》到《簪花仕女图》都向我们表明,在唐代宫廷中女性们对宠物犬的钟爱。
不仅如此,从唐朝以来如拂菻狗这种小巧宠物犬,还是诗人们偏爱的主题。唐人王涯的《宫词》中写道:“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爱犬“白雪猧儿”有着长长的毛发,奔走时如拂地的白云。睡在红毯上的它,从不会被人惊扰。那是因为,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到来了。在这深宫漫长的夜晚里,只有冲着萤火虫吠叫的它陪伴在女主人身边。
在唐代无名氏所作《醉公子》词中,另一位女子终于等到了自己心爱的情郎。“门外猧儿叫,知是萧郎至。”从门外爱犬“猧儿”的叫声里,女主人听出是情郎来了。“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满心欢喜的她顾不上穿好罗袜光着脚就迎出去了,不承想这个冤家竟然喝得酩酊大醉,让人又是欢喜又是恼火。
《两宋明贤小集》还录有宋太祖时期进士宋白的另一首诗《宫词》:“春宵宫女著春绡,铃索无风自动摇。昼下珠帘猧子睡,红蕉窼下对芭蕉。”这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小诗,在清和宁静的春日里,宫女安静地扎着春绡,身旁的猧子因为春困打起瞌睡,安静的狗儿与宫女相映成趣,悄然弥漫着一种“也无欢喜也无愁”的闲适之情。
在宋代,豢养宠物犬似乎已经十分流行。这体现在宋代花鸟画中,就是关于宠物犬的画作多了起来。如毛益的《萱草戏狗图》与宋代佚名的《乳犬戏蝶图》《秋葵犬蝶图》《鸡冠乳犬图》《萱花乳犬图》《秋庭乳犬图》《犬戏图》,等等,画中的主题都是十分可爱的小型宠物犬。
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城中,“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可见当时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专供养犬所需的杂货铺。城市里自然以宠物犬饲养居多,而这些专供养犬所需的杂货铺,可谓是宋代原始版的“宠物商店”。
时至明代,宠物犬已经从宫廷贵族身边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在今天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件以绿色和黄色色调为主的“明代素三彩抱狗女立俑”,只见这位不知名的女性头梳高髻,眉目清晰,身着绿釉及膝长袍,下着黄色百褶长裙,足登红色尖头履,一幅民间女子的朴素装扮。她双手交叠于胸前,在靠近右胸侧贴身处抱着一只小小的黄色宠物犬。
明代沈士鲠的《采桑仕女图》,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荆钗布裙的女性在户外采桑的情形。这位年轻妇人发髻齐整、眉目如画,身穿蓝色长袍,下身着浅色罗裙,从装扮上看应是个农家妇人。只见她站在繁茂的桑树下,左手挎篮、右手摘叶,采桑之余还不忘看一眼脚边的小狗。这两只犬娇小可爱,一只白毛黑尾,一只黑毛白腹,颈上还分别系着精心编织、带有饰物的项圈,可见女主人对它们的宠爱。
从《采桑仕女图》画上题跋可知,沈士鲠为吴门(今江苏苏州)画家,借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明代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州地区,那些家境殷实的农家小户的妇女们也饲养起自己心爱的宠物犬。
明末清初之际,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重新活跃,各国商人、使节和耶稣会士不断往来,宠物犬的类型和品种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就有京师狗、哈巴狗、周周狗、小种狗、顶毛狗和小狮狗等多种宠物犬,形成了我国古代宠物犬饲养的新高峰。
《春闺倦读图》是清代著名人物仕女画家冷枚的作品之一。画中仕女半坐半跪在绣墩上,右手握书靠在桌案边,左臂穿过身前,交叠在右臂上,手托香腮。这位年轻仕女柔曲多变的身形姿态,在室内古色古香、中规中矩的陈设中,形成了某种对比或反差,使人物在慵懒中又透露出几许活泼。
在仕女腳边有一只同样半蹲半立的宠物小犬,只见它尖嘴尖耳、身形苗条,棕白两色相间的皮毛十分漂亮,转首回望时双目炯炯有神,似在警惕着什么。从脸型上看,这只犬与狐狸犬有些相似,但在外形上,似乎更接近原产美洲大陆的观赏犬—奇瓦瓦犬。与女主人安闲慵懒相比,这只警惕的宠物犬让画面有一丝紧张感,进一步衬托出画里“倦读”的意味。
《满族仕女抱狗像》是一幅清宫旧藏画像,像主可能是某位格格或宫妃。图中的年轻女子身着满族传统服饰,不知名的画师采用工整细腻、设色浓艳的画法,将年轻女子娇小可爱、略显羞涩的笑容表现得非常传神。女子怀里抱着一只黑、白、棕三色相间的宠物犬,犬颈系有串着两只金属圆铃的红色丝线,人与犬的视线交汇到画面左侧某处,给人以心意相通的感觉。从宠物犬的外形和毛色等方面看,这应是一只“京八犬”,即唐代的“拂菻犬”。这个怀抱名犬的女性画像,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清代贵族女性与爱犬之间亲密相处的历史剪影。
在清代,还有一位著名女性对犬也是喜爱甚笃,她就是慈禧太后。据说,慈禧曾在紫禁城中养了1000多只狗,并为它们一一取名,它们大都是哈巴狗,被称为“御犬”。有只名为“海龙”的哈巴狗,尤其受到慈禧的钟爱,不论慈禧到哪都要抱着它,连它的饮食都要亲自过问。无聊时,慈禧会叫来几只狗,憨态可掬、聪明伶俐的小狗们,在太监的口令下做着“打圈子”、“直立”、“作揖”等动作,为“老佛爷”带来片刻的欢乐。这样一来,慈禧与宠物狗的玩乐就成为生活消遣的重要内容。
政治上强势孤高、国家又多灾多难的大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并非事事能顺遂如意,心情的苦闷郁结也需要排解舒缓,所以慈禧经常去看她的爱狗。只要一声“太后来了”,狗儿们就会快速奔出,“汪汪”声不绝地叫着,短小的尾巴拼命地摇着,热烈地迎接太后。每当见此,慈禧都会笑逐颜开,比受了大臣们的参拜还要高兴。
慈禧不仅爱狗,而且懂得养狗之道,把狗培育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她认为狗的口、鼻要翻起来才好看,于是她让太监们在棍子上绑上一块肉,然后把棍子举高去逗狗,狗想吃肉就会去够,不停地用嘴去舔、向上顶,久而久之嘴就会变宽,鼻子也会翻起来。为了让狗的尾巴上卷,慈禧安排太监在小狗初生的时候截去尾巴的末节。为了让狗的耳朵下垂,会在小狗生下来之后,用一种粘胶将它两只耳朵的尖端粘在一块小石子或几个制钱上,吊半个月或20天才除去。
慈禧为爱犬所制犬衣,选用黄缎定制而成。慈禧曾颁布懿旨命宫中内务府造办处为她宠爱的狗制作漂亮的狗衣。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光绪时期制作的月白闪缎狗衣、红色闪缎狗衣、湖色缎洋花狗衣、雪青缎洋花狗衣、葡萄灰缎大洋花狗衣和蓝缎大洋花狗衣等十余种。在饮食上,慈禧的爱犬一日三餐主要吃牛羊鹿肉,喝的是鸡鸭鱼汤。
宠物犬不仅给慈禧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对她的政治生涯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慈禧曾巧妙地把狗作为外交工具,以加强大清王朝与东西方各国的交往。比如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在此后的外交上,她把一部分哈巴狗当作礼物赠送给西方的重要人物。她曾从她的爱犬中挑选了两只北京犬,分别赠给爱丽丝·罗斯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和银行家兼金融家J·P·摩根。这两只小狗于1906年被纳入全美饲养者协会,它们可以说是今天美国所有北京犬的祖先了。
現代心理研究表明,喜欢养宠物的女人,其实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一个人之所以饲养宠物,是由于具有使之服从自己或使之追随自己的欲望。这与慈禧对宠物犬的心理需求还是相当契合的。
即使是从一名普通女性的角度看,在疲累孤寂之时,能有一只始终会迎接自己归来的小可爱,只懂倾听不会反驳自己的“狗知音”,不也是一件美妙的事吗?
目前所知关于宠物犬的最早记载,见于《旧唐书·高昌传》:“文泰又献雄雌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林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这种犬体型很小,显然不能用来狩猎或守宅。但是,这种小型犬又十分聪慧、颇通人性,能牵曳马匹,会替人衔烛,很讨人喜欢,因此应属于宠物犬。
高昌王鞠文泰进贡拂菻犬这件事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距今近1400年。鞠文泰说,拂菻狗出自于拂菻国。拂菻国,古称大秦、海西国,即东罗马帝国。美国学者薛爱华对唐代“舶来品”有深入研究,她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唐王朝从西亚进口的“拂菻狗”就是“罗马犬”。这种聪明伶俐的小玩物,因为具备优雅、精致的特点和玩赏价值,在西方曾经是贵妇们珍爱的宠物。
在高昌王进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拂菻狗”似乎消失在历史记载中。直到盛唐时期,它再次出现,并与一位著名女性联系起来。
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某年夏日,唐玄宗李隆基与亲王一起下棋,“梨园”琵琶国手贺怀智在旁演奏助兴,贵妃杨玉环怀抱着心爱的宠物犬“康国猧子”,站在棋局前观战。就在棋局即将结束时,贵妃见玄宗败局已定,于是放出怀中爱犬开始搅局。“贵妃放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贵妃的这一举动令玄宗皇帝龙颜大悦。而出演这场颇有心计的闹剧的重要配角—“康国猧子”,也是拂菻狗的一种。
由此可见,最迟到盛唐玄宗时期,拂菻狗已经成为宫廷宠物,并且赢得了当时大唐王朝最尊贵的女性—杨贵妃的青睐。
对于杨贵妃来说,禁院重重、空闺寂寂该是一种生活常态,她有着其他女人无法比拟的无上尊荣,也有无数人甘心供其驱使,但一生无所出的她膝下无人承欢,这又是深深的遗憾。
在女人天性中有一种母性情怀,泛滥开来能融化世间万物,豢养一只伶俐可爱的宠犬,能让一个女人找回些许母性的温柔,陪伴她渡过一个个漫漫长夜。从这只“康国猧子”身上,我们或许可以触碰到杨玉环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一角。
那么,连贵妃都宠爱有加的拂菻狗到底生就何种模样呢?
在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有两只面部尖削、毛发茸茸、黑白相间的拂菻狗正欢快地跑在皇宫内的情景。
画中有数位衣饰艳丽华贵的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她们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展现了中唐时期宫廷贵妇们的经典形象。画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位身着赭石色罩衫的妇人,高髻簪花、晕淡眉目,丰颐厚体、风韵十足,她们回首顾盼之间,神态十分安闲,慵懒地逗弄着裙下紧随的小狗,以此消磨着韶华光阴。
《簪花仕女图》中的宠物犬毛发较长、耳朵耷拉,嘴巴和鼻子也比一般的狗扁平些,和现在的京巴狗类似。对于小狗形象的描绘,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茂密的毛发蓬松柔顺,因为奔跑而张开嘴吐出红色的小舌头,在狗脖子上还拴着红色饰带,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将小狗的活泼好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再仔细观察,两只小狗都是追逐身穿赭石色罩衫的贵妇。从颜色的角度看,墨色和赭石色都是深色调,将两者衔接在一起,颜色过渡就显得自然。从造型角度看,两只小狗在画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形成了一种对称美;小狗头部的朝向正好相反,与逗弄它们的两位仕女頭部的朝向恰好形成左右呼应的效果,使画面形成一种完整、稳定的美感。
在另一幅佚名的《唐人宫乐图》中,展现了唐代后宫嫔妃们演奏乐曲、品茗饮茶的场景。
画中后宫嫔妃10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周围,桌子上摆放着品茗饮宴所用的器皿杯盏。整个方桌置于画面中间,宫嫔围坐四周,有轻弹琵琶的、有吹奏筚篥的、有弹奏古筝的、有轻敲牙板的,还有吹奏笙歌的,其余人或垂手侍立,或分汤入盏,或手执纨扇,或轻啜茶汤,形态各异,十分传神。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时自然会想象出宫中嫔妃们小聚品茗、演奏管弦的生活情景。
与上述欢快热闹氛围不同的是,一只拂菻狗蜷卧在方桌之下。它安静地趴伏在地面,似乎在静听女主人的乐曲声和谈笑声,又好似对这种日常饮宴、自娱自乐的场面早已经习以为常。狗儿的安静显示了它的聪慧,或许还暗示了嫔妃们悠闲生活背后的无聊与空虚。
不管怎样,从《唐人宫乐图》到《簪花仕女图》都向我们表明,在唐代宫廷中女性们对宠物犬的钟爱。
不仅如此,从唐朝以来如拂菻狗这种小巧宠物犬,还是诗人们偏爱的主题。唐人王涯的《宫词》中写道:“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爱犬“白雪猧儿”有着长长的毛发,奔走时如拂地的白云。睡在红毯上的它,从不会被人惊扰。那是因为,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到来了。在这深宫漫长的夜晚里,只有冲着萤火虫吠叫的它陪伴在女主人身边。
在唐代无名氏所作《醉公子》词中,另一位女子终于等到了自己心爱的情郎。“门外猧儿叫,知是萧郎至。”从门外爱犬“猧儿”的叫声里,女主人听出是情郎来了。“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满心欢喜的她顾不上穿好罗袜光着脚就迎出去了,不承想这个冤家竟然喝得酩酊大醉,让人又是欢喜又是恼火。
《两宋明贤小集》还录有宋太祖时期进士宋白的另一首诗《宫词》:“春宵宫女著春绡,铃索无风自动摇。昼下珠帘猧子睡,红蕉窼下对芭蕉。”这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小诗,在清和宁静的春日里,宫女安静地扎着春绡,身旁的猧子因为春困打起瞌睡,安静的狗儿与宫女相映成趣,悄然弥漫着一种“也无欢喜也无愁”的闲适之情。
在宋代,豢养宠物犬似乎已经十分流行。这体现在宋代花鸟画中,就是关于宠物犬的画作多了起来。如毛益的《萱草戏狗图》与宋代佚名的《乳犬戏蝶图》《秋葵犬蝶图》《鸡冠乳犬图》《萱花乳犬图》《秋庭乳犬图》《犬戏图》,等等,画中的主题都是十分可爱的小型宠物犬。
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城中,“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可见当时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专供养犬所需的杂货铺。城市里自然以宠物犬饲养居多,而这些专供养犬所需的杂货铺,可谓是宋代原始版的“宠物商店”。
时至明代,宠物犬已经从宫廷贵族身边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在今天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件以绿色和黄色色调为主的“明代素三彩抱狗女立俑”,只见这位不知名的女性头梳高髻,眉目清晰,身着绿釉及膝长袍,下着黄色百褶长裙,足登红色尖头履,一幅民间女子的朴素装扮。她双手交叠于胸前,在靠近右胸侧贴身处抱着一只小小的黄色宠物犬。
明代沈士鲠的《采桑仕女图》,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荆钗布裙的女性在户外采桑的情形。这位年轻妇人发髻齐整、眉目如画,身穿蓝色长袍,下身着浅色罗裙,从装扮上看应是个农家妇人。只见她站在繁茂的桑树下,左手挎篮、右手摘叶,采桑之余还不忘看一眼脚边的小狗。这两只犬娇小可爱,一只白毛黑尾,一只黑毛白腹,颈上还分别系着精心编织、带有饰物的项圈,可见女主人对它们的宠爱。
从《采桑仕女图》画上题跋可知,沈士鲠为吴门(今江苏苏州)画家,借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明代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州地区,那些家境殷实的农家小户的妇女们也饲养起自己心爱的宠物犬。
明末清初之际,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重新活跃,各国商人、使节和耶稣会士不断往来,宠物犬的类型和品种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就有京师狗、哈巴狗、周周狗、小种狗、顶毛狗和小狮狗等多种宠物犬,形成了我国古代宠物犬饲养的新高峰。
《春闺倦读图》是清代著名人物仕女画家冷枚的作品之一。画中仕女半坐半跪在绣墩上,右手握书靠在桌案边,左臂穿过身前,交叠在右臂上,手托香腮。这位年轻仕女柔曲多变的身形姿态,在室内古色古香、中规中矩的陈设中,形成了某种对比或反差,使人物在慵懒中又透露出几许活泼。
在仕女腳边有一只同样半蹲半立的宠物小犬,只见它尖嘴尖耳、身形苗条,棕白两色相间的皮毛十分漂亮,转首回望时双目炯炯有神,似在警惕着什么。从脸型上看,这只犬与狐狸犬有些相似,但在外形上,似乎更接近原产美洲大陆的观赏犬—奇瓦瓦犬。与女主人安闲慵懒相比,这只警惕的宠物犬让画面有一丝紧张感,进一步衬托出画里“倦读”的意味。
《满族仕女抱狗像》是一幅清宫旧藏画像,像主可能是某位格格或宫妃。图中的年轻女子身着满族传统服饰,不知名的画师采用工整细腻、设色浓艳的画法,将年轻女子娇小可爱、略显羞涩的笑容表现得非常传神。女子怀里抱着一只黑、白、棕三色相间的宠物犬,犬颈系有串着两只金属圆铃的红色丝线,人与犬的视线交汇到画面左侧某处,给人以心意相通的感觉。从宠物犬的外形和毛色等方面看,这应是一只“京八犬”,即唐代的“拂菻犬”。这个怀抱名犬的女性画像,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清代贵族女性与爱犬之间亲密相处的历史剪影。
在清代,还有一位著名女性对犬也是喜爱甚笃,她就是慈禧太后。据说,慈禧曾在紫禁城中养了1000多只狗,并为它们一一取名,它们大都是哈巴狗,被称为“御犬”。有只名为“海龙”的哈巴狗,尤其受到慈禧的钟爱,不论慈禧到哪都要抱着它,连它的饮食都要亲自过问。无聊时,慈禧会叫来几只狗,憨态可掬、聪明伶俐的小狗们,在太监的口令下做着“打圈子”、“直立”、“作揖”等动作,为“老佛爷”带来片刻的欢乐。这样一来,慈禧与宠物狗的玩乐就成为生活消遣的重要内容。
政治上强势孤高、国家又多灾多难的大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并非事事能顺遂如意,心情的苦闷郁结也需要排解舒缓,所以慈禧经常去看她的爱狗。只要一声“太后来了”,狗儿们就会快速奔出,“汪汪”声不绝地叫着,短小的尾巴拼命地摇着,热烈地迎接太后。每当见此,慈禧都会笑逐颜开,比受了大臣们的参拜还要高兴。
慈禧不仅爱狗,而且懂得养狗之道,把狗培育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她认为狗的口、鼻要翻起来才好看,于是她让太监们在棍子上绑上一块肉,然后把棍子举高去逗狗,狗想吃肉就会去够,不停地用嘴去舔、向上顶,久而久之嘴就会变宽,鼻子也会翻起来。为了让狗的尾巴上卷,慈禧安排太监在小狗初生的时候截去尾巴的末节。为了让狗的耳朵下垂,会在小狗生下来之后,用一种粘胶将它两只耳朵的尖端粘在一块小石子或几个制钱上,吊半个月或20天才除去。
慈禧为爱犬所制犬衣,选用黄缎定制而成。慈禧曾颁布懿旨命宫中内务府造办处为她宠爱的狗制作漂亮的狗衣。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光绪时期制作的月白闪缎狗衣、红色闪缎狗衣、湖色缎洋花狗衣、雪青缎洋花狗衣、葡萄灰缎大洋花狗衣和蓝缎大洋花狗衣等十余种。在饮食上,慈禧的爱犬一日三餐主要吃牛羊鹿肉,喝的是鸡鸭鱼汤。
宠物犬不仅给慈禧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对她的政治生涯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慈禧曾巧妙地把狗作为外交工具,以加强大清王朝与东西方各国的交往。比如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在此后的外交上,她把一部分哈巴狗当作礼物赠送给西方的重要人物。她曾从她的爱犬中挑选了两只北京犬,分别赠给爱丽丝·罗斯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和银行家兼金融家J·P·摩根。这两只小狗于1906年被纳入全美饲养者协会,它们可以说是今天美国所有北京犬的祖先了。
現代心理研究表明,喜欢养宠物的女人,其实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一个人之所以饲养宠物,是由于具有使之服从自己或使之追随自己的欲望。这与慈禧对宠物犬的心理需求还是相当契合的。
即使是从一名普通女性的角度看,在疲累孤寂之时,能有一只始终会迎接自己归来的小可爱,只懂倾听不会反驳自己的“狗知音”,不也是一件美妙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