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股习作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东莞市,这是大快人心的事。让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是为了探求一个更适合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实效的习作评改方法。因此,就“如何自主改”这个问题,我们要不断反思并不断改进。
【关键词】习作;评改;自主;赏识;兴趣
当“小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一股习作教学改革的春风吹向东莞的每一个镇区,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欢呼雀跃。但是,有的老师却认为:“这下可以甩掉作文这一沉重包袱了,习作让学生互改自评就完事了,老师也不用再写什么眉批总批了。”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吗?习作教学改革伊始,各式各地的观摩研讨活动、专题报告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参与此项教改实践研究之中。通过观摩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现状有利也有弊。让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不是放任地随意改,而是为了探求一个更适合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实效的习作评改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自主评改”呢?我们应该要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之余作不断的改进,下面就这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自主评改习作的现状有喜有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中高年段自主评改习作的要求,可见,让小学生学会自改与互改是课标提倡,是势在必行的。所谓“自主评改习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对习作进行自我点评、修改、鉴赏的活动。
学生自主评改习作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喜。可是在我们沾沾自喜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学生的自主评改到位吗?有效吗?一次,学校进行学期中段作业与备课常规检查,从中高年段习作自主评改这项检查中,发现学生的评价有不少的问题,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评价不适切。如,有的学生的习作明明是选材新颖,评价却说是描写具体;有的习作是语言不通顺,评价却说是句子不生动等。
2.评价空泛笼统。比如,“写得真棒!下次继续努力!以后要尽量写得生动些。文章写得不错,只是有些地方太简了。”学生看了评价,究竟“哪里棒”“哪里简”“怎样写生动些”也许永远弄不清。
3.评价千篇一律。以四年级《我的发现》这篇习作为例,有位老师也许在课堂上讲了一些模板式评语,我数了一下,全班43位学生的评价有31篇是雷同的。无可否认,这样做法任务是完成得快,却是无效评价。
4.评价呆板生硬。比如,“文章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是“拿来主义”——都是信手拈来,不管合不合适。
5.一味否定。比如,“错别字连篇,不知写何物。离题十万八千里,有没有审题。语言太差,根本读不通,你是怎么写的!”连批带骂,才不管你自尊不自尊。
6.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能力较差,确实不知从何评起,就只好胡乱划些句子,旁批:这句子写得好……
像这样的学生评价,非但起不到导向作用,无形中还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面对这种现状,我反思同时也告慰自己,有改革就会有喜有忧,不断改进就会走出“瓶颈”。于是,我边教学边摸索尝试,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
二、自主评改要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基础
1.明确课标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自改和互改,定位明确。可是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特别是中年段的学生,开始习作的时间并不长,要自改或去帮同学评改,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要改出实效,要克服放任式、随意式,一定要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堤。
2.巧妙导引,写好眉批。为了做到这点,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基本的步骤:先熟记修改符号,对照修改符号从标点、字词句段、习作方法、开头结尾等着手;接着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再围绕习作的要求对习作中的标点、字词、句段、习作方法、训练重点、精彩片断等做出评点赏识;指出标点所用错误或佳妙之处,并说明其理由;指出习作中的错处和错因,并提出修改建议;标记用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写得优美具体的句段,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指出其运用巧妙所在,这就是眉批。
3.突破難点,学写总批。总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也最容易出现弊端。一开始我尝试了不少方法,后来,我教学生先对照该次习作的要求来写,从修改的习作有否达到习作要求的方面当作评点,这个方法效果较好。如,《我的发现》这篇习作要求“把发现的过程写具体”,我就引导学生写总评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可以把这方面作为主要评点,如,“你的习作要是能把发现的过程写具体一些就更合要求了……”或“你的习作把发现的过程写得真详细,值得大家赞赏……”开始时教师要做示范,作巡视指导。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根据单元主题有意安排了专项训练点,如,四年级习作写“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还要写出真情实感;写“真实的故事”,要求把事情经过写清楚,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我引导学生:每次习作的这些训练点就可以作为总评的主要评点。我还教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告诉学生写法即评法,不同体裁的习作,评法也要有所不同。因为有章可循,学生的总评就有针对性了。
通过这样的评改指导,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评改适切、合理多了,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科学指导。
三、对评改者采用补充修正式评价(对评改者再批改)
在新课标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小学生习作自主评改是起始阶段,他们会特别关注老师的评价,为了延续学生的评改热情,我注重对评改者进行再批。每当单元教学结束,学生把自主评改后的习作收上来,我会及时查阅,了解学生评改的情况,对评改者进行补充修正式再批。 对评改者再评价时,我通常用朋友式的语气来评价,这更能传递正能量,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再批《我的发现》这篇习作时,我发现小周对同桌的习作评改得很细致,标点、错漏字基本上都改出来了,有好词好句的赏评,总评也写得比较贴切。于是,我在后面写上了肯定式的评价语:“小老师真是个称职的小老师,让老师我都无从下手改了。”我又发现小英对同学的评改有所疏漏,好几个错别字没改出来。我便在旁边打个小箭头再写上提示性的评价:“错别字往哪藏,小老师金睛火眼再找找,肯定能找到你。”小玲的《校园一景》最大的缺点是没按一定顺序写,小老师没关注这点,我便在小老师的评价旁补充写上:“我想,如果小老师能提醒一下小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效果会更棒的!小老师同意吗?”
讀了老师这样的再评价语言,学生们会感到亲切自然,受教改进,评改的兴趣也更高了,态度也更认真,长期坚持这种修正补充式的评价,学生评改的好习惯便会形成,评改的方法也会越来越熟练。
四、对习作者采用赏识激励式评价(对习作者再批改)
“注重评语就可以让学生的习作飞起来。”对这句话,我极为赞同,并牢记心里。回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老师写在作文后面的评语,每次习作交上去后,便开始期盼,期盼老师早日改完习作发下来,每当本子发下来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老师的评语。因为老师的评语总是赞赏的多,批评的少,其实也不见得那时自己的作文写得有多么好,可就是因为想再得到老师的赞赏,我总是积极地收集作文选,积累好的开头结尾,优美的词语、句子,每次作文都颇费心机地把那些积累的用上去,到后来作文真的越写越好。现在想来,这确实与当初启蒙老师的激励赞赏分不开。因此,我对赏识性评语情有独钟,对学生的习作更是如此。
学生的习作经过自主评改后再交了上来,我除了对评改者再作评改外,对习作者也要作再次评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我尝试着采用“分层评批”的方式:
1.对优生多一点褒扬与欣赏
如《我的发现》这篇习作,班里的“小作家”写得很好,我不禁在小老师的评语后写道:“小作者真了不起,居然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可见你多么留心观察。”《我的心里话》这篇习作小婵写得最棒,我忍不住又在小老师的评语下写着:“小作者的习作写得情真意切,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去写。老师期待着你的下一篇佳作。”我想,无论哪个同学看了这样的评价语都会心花怒放,下次习作便会更用情用心。
2.对中等生多一份幽默与启发
班里的中等生习作能力一般,容易出现字词句方面的错漏。学生自主评改后,老师如再发现问题之时若能进行巧妙的批评,化否定为建议,化要求为商量,化指责为引导启发,则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使他们习作进步更大。如,小林是个“大快活”,在《说说心里话》中写道:“转眼,我已长大成才……”小老师没作评改,我便在这句话旁笑评:“你今年多大,你已经成才了?”小斌一篇习作的开头不理想,我启发他:“如果引用一首和本文有关的诗开头,是不是更有创意?你觉得呢?”看到这样的评语,孩子肯定会会心一笑,再让他修改,便是顺理成章,心服口服。
3.对后进生多一份鼓励与点拨
对班里的后进生,我适当地放宽标准,放低要求,让他们也享受到赏识的阳光雨露,获得习作的动力。如,小聪最怕习作了,每次都要费很大周折才能交上来,本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再评批时,我在评语中鼓励他:“习作有险阻,小聪莫畏难,苦战能过关。”小杰每次习作都写不长,一次写《爸爸,我想对您说》,也许是有话可说,他写得详细具体多了,我便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小杰,小老师也夸赞你呢!你的习作越写越长了,进步可喜,老师好欣慰,数数看,小老师画的好词一共有六个呢,真厉害。加油吧,明天会更棒!”看到这样的评语,哪怕是再讨厌习作的孩子也会喜欢上的。对小学生而言,我始终认为,良药“可”口更利于“病”。
在习作自主评改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是这样对习作者进行“分层次”再评批的,让赏识评语燃点起学生习作的热情,让每个层面的学生“优劣各有所得”,效果是明显的。
小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是习作教学一股和煦的春风,它能把我们带进师生双赢的美好境地。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摸索,不断反思与总结,就一定能摸出门道,我们的习作教改之路就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新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
[2]周一贯,叶松伟.学生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M].少年儿童出版社.
【关键词】习作;评改;自主;赏识;兴趣
当“小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一股习作教学改革的春风吹向东莞的每一个镇区,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欢呼雀跃。但是,有的老师却认为:“这下可以甩掉作文这一沉重包袱了,习作让学生互改自评就完事了,老师也不用再写什么眉批总批了。”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吗?习作教学改革伊始,各式各地的观摩研讨活动、专题报告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参与此项教改实践研究之中。通过观摩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现状有利也有弊。让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不是放任地随意改,而是为了探求一个更适合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实效的习作评改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自主评改”呢?我们应该要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之余作不断的改进,下面就这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自主评改习作的现状有喜有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中高年段自主评改习作的要求,可见,让小学生学会自改与互改是课标提倡,是势在必行的。所谓“自主评改习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对习作进行自我点评、修改、鉴赏的活动。
学生自主评改习作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喜。可是在我们沾沾自喜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学生的自主评改到位吗?有效吗?一次,学校进行学期中段作业与备课常规检查,从中高年段习作自主评改这项检查中,发现学生的评价有不少的问题,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评价不适切。如,有的学生的习作明明是选材新颖,评价却说是描写具体;有的习作是语言不通顺,评价却说是句子不生动等。
2.评价空泛笼统。比如,“写得真棒!下次继续努力!以后要尽量写得生动些。文章写得不错,只是有些地方太简了。”学生看了评价,究竟“哪里棒”“哪里简”“怎样写生动些”也许永远弄不清。
3.评价千篇一律。以四年级《我的发现》这篇习作为例,有位老师也许在课堂上讲了一些模板式评语,我数了一下,全班43位学生的评价有31篇是雷同的。无可否认,这样做法任务是完成得快,却是无效评价。
4.评价呆板生硬。比如,“文章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是“拿来主义”——都是信手拈来,不管合不合适。
5.一味否定。比如,“错别字连篇,不知写何物。离题十万八千里,有没有审题。语言太差,根本读不通,你是怎么写的!”连批带骂,才不管你自尊不自尊。
6.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能力较差,确实不知从何评起,就只好胡乱划些句子,旁批:这句子写得好……
像这样的学生评价,非但起不到导向作用,无形中还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面对这种现状,我反思同时也告慰自己,有改革就会有喜有忧,不断改进就会走出“瓶颈”。于是,我边教学边摸索尝试,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
二、自主评改要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基础
1.明确课标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自改和互改,定位明确。可是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特别是中年段的学生,开始习作的时间并不长,要自改或去帮同学评改,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要改出实效,要克服放任式、随意式,一定要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堤。
2.巧妙导引,写好眉批。为了做到这点,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基本的步骤:先熟记修改符号,对照修改符号从标点、字词句段、习作方法、开头结尾等着手;接着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再围绕习作的要求对习作中的标点、字词、句段、习作方法、训练重点、精彩片断等做出评点赏识;指出标点所用错误或佳妙之处,并说明其理由;指出习作中的错处和错因,并提出修改建议;标记用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写得优美具体的句段,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指出其运用巧妙所在,这就是眉批。
3.突破難点,学写总批。总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也最容易出现弊端。一开始我尝试了不少方法,后来,我教学生先对照该次习作的要求来写,从修改的习作有否达到习作要求的方面当作评点,这个方法效果较好。如,《我的发现》这篇习作要求“把发现的过程写具体”,我就引导学生写总评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可以把这方面作为主要评点,如,“你的习作要是能把发现的过程写具体一些就更合要求了……”或“你的习作把发现的过程写得真详细,值得大家赞赏……”开始时教师要做示范,作巡视指导。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根据单元主题有意安排了专项训练点,如,四年级习作写“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还要写出真情实感;写“真实的故事”,要求把事情经过写清楚,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我引导学生:每次习作的这些训练点就可以作为总评的主要评点。我还教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告诉学生写法即评法,不同体裁的习作,评法也要有所不同。因为有章可循,学生的总评就有针对性了。
通过这样的评改指导,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评改适切、合理多了,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科学指导。
三、对评改者采用补充修正式评价(对评改者再批改)
在新课标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小学生习作自主评改是起始阶段,他们会特别关注老师的评价,为了延续学生的评改热情,我注重对评改者进行再批。每当单元教学结束,学生把自主评改后的习作收上来,我会及时查阅,了解学生评改的情况,对评改者进行补充修正式再批。 对评改者再评价时,我通常用朋友式的语气来评价,这更能传递正能量,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再批《我的发现》这篇习作时,我发现小周对同桌的习作评改得很细致,标点、错漏字基本上都改出来了,有好词好句的赏评,总评也写得比较贴切。于是,我在后面写上了肯定式的评价语:“小老师真是个称职的小老师,让老师我都无从下手改了。”我又发现小英对同学的评改有所疏漏,好几个错别字没改出来。我便在旁边打个小箭头再写上提示性的评价:“错别字往哪藏,小老师金睛火眼再找找,肯定能找到你。”小玲的《校园一景》最大的缺点是没按一定顺序写,小老师没关注这点,我便在小老师的评价旁补充写上:“我想,如果小老师能提醒一下小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效果会更棒的!小老师同意吗?”
讀了老师这样的再评价语言,学生们会感到亲切自然,受教改进,评改的兴趣也更高了,态度也更认真,长期坚持这种修正补充式的评价,学生评改的好习惯便会形成,评改的方法也会越来越熟练。
四、对习作者采用赏识激励式评价(对习作者再批改)
“注重评语就可以让学生的习作飞起来。”对这句话,我极为赞同,并牢记心里。回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老师写在作文后面的评语,每次习作交上去后,便开始期盼,期盼老师早日改完习作发下来,每当本子发下来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老师的评语。因为老师的评语总是赞赏的多,批评的少,其实也不见得那时自己的作文写得有多么好,可就是因为想再得到老师的赞赏,我总是积极地收集作文选,积累好的开头结尾,优美的词语、句子,每次作文都颇费心机地把那些积累的用上去,到后来作文真的越写越好。现在想来,这确实与当初启蒙老师的激励赞赏分不开。因此,我对赏识性评语情有独钟,对学生的习作更是如此。
学生的习作经过自主评改后再交了上来,我除了对评改者再作评改外,对习作者也要作再次评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我尝试着采用“分层评批”的方式:
1.对优生多一点褒扬与欣赏
如《我的发现》这篇习作,班里的“小作家”写得很好,我不禁在小老师的评语后写道:“小作者真了不起,居然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可见你多么留心观察。”《我的心里话》这篇习作小婵写得最棒,我忍不住又在小老师的评语下写着:“小作者的习作写得情真意切,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去写。老师期待着你的下一篇佳作。”我想,无论哪个同学看了这样的评价语都会心花怒放,下次习作便会更用情用心。
2.对中等生多一份幽默与启发
班里的中等生习作能力一般,容易出现字词句方面的错漏。学生自主评改后,老师如再发现问题之时若能进行巧妙的批评,化否定为建议,化要求为商量,化指责为引导启发,则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使他们习作进步更大。如,小林是个“大快活”,在《说说心里话》中写道:“转眼,我已长大成才……”小老师没作评改,我便在这句话旁笑评:“你今年多大,你已经成才了?”小斌一篇习作的开头不理想,我启发他:“如果引用一首和本文有关的诗开头,是不是更有创意?你觉得呢?”看到这样的评语,孩子肯定会会心一笑,再让他修改,便是顺理成章,心服口服。
3.对后进生多一份鼓励与点拨
对班里的后进生,我适当地放宽标准,放低要求,让他们也享受到赏识的阳光雨露,获得习作的动力。如,小聪最怕习作了,每次都要费很大周折才能交上来,本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再评批时,我在评语中鼓励他:“习作有险阻,小聪莫畏难,苦战能过关。”小杰每次习作都写不长,一次写《爸爸,我想对您说》,也许是有话可说,他写得详细具体多了,我便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小杰,小老师也夸赞你呢!你的习作越写越长了,进步可喜,老师好欣慰,数数看,小老师画的好词一共有六个呢,真厉害。加油吧,明天会更棒!”看到这样的评语,哪怕是再讨厌习作的孩子也会喜欢上的。对小学生而言,我始终认为,良药“可”口更利于“病”。
在习作自主评改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是这样对习作者进行“分层次”再评批的,让赏识评语燃点起学生习作的热情,让每个层面的学生“优劣各有所得”,效果是明显的。
小学生自主评改习作是习作教学一股和煦的春风,它能把我们带进师生双赢的美好境地。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摸索,不断反思与总结,就一定能摸出门道,我们的习作教改之路就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新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
[2]周一贯,叶松伟.学生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M].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