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司科特.菲茨杰拉德:现实世界里的盖茨比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r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之作。本文旨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和其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相似之处,特别从美国梦的角度来阐释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文章将分析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爱情和婚姻。并着重从美国梦的角度,分析美国梦的发展和变奏,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把爱人作为自己梦想的化身,注定他们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相似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之作。作家本人和他的主人翁一样,怀揣着美丽的美国梦。他们希望成为富人,迎娶自己的美丽公主,过上名副其实的上流社会生活。菲茨杰拉德就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盖茨比。
  
  1 相似的生活经历
  
  1.1 家庭背景
  杰伊·盖茨比原名杰姆斯·盖兹,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美国,从社会底层进入上流社会是十分困难的。而盖茨比从小就梦想进入上流社会。十七岁时他改名换姓,试图摆脱自己父辈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盖茨比来自他对自己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Fitzgerald,1992:99)
  菲茨杰拉德同样出身卑微。只是菲茨杰拉德比盖茨比稍微幸运。他的父亲一方虽没有什么背景,但是他母亲一方却略带中产阶级背景。幼年的菲茨杰拉德一家住在圣·保罗市上流街区中相对较差的房子里,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富人中的局外人”,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矛盾心态是金钱造成的。对金钱充满羡慕又因它受尽了无可名状的痛苦,这对作家未来的人生和创作影响巨大。
  
  1.2 物质上的成功
  虽然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都取得了物质上的成功,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盖茨比的成功是一个谜。人们只知道他在十七岁时遇见了丹·科迪——一个从事非法买卖的生意人。不久,盖茨比便神秘地成为巨富,过上了富足奢华的生活。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尽管人们不能从他的创作动机来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菲茨杰拉德所怀的一些世俗目的。事实上他很快就成功了,1919年,《人间天堂》出版,他一夜暴富。
  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拥有了财富后,便过上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盖茨比在长岛买了别墅,每到周末,“他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他的劳斯莱斯轿车就成了公共汽车……”(Fitzgerald, 1996:5)。而菲茨杰拉德呢,因为有家庭背景,他现在只需要过着他和妻子梦想的名副其实的上流社会生活就可以了。他们到处参加聚会,购物。夫妇俩游历到欧洲,然后回到纽约,开始新一轮的狂欢(Cooperman, 1996:5)。
  
  1.3 最终结局
  尽管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都被视为当时的成功人士,但他们的结局并不美好。盖茨比最终见到了自己的初恋黛西。但当她知道他的发家秘密时,她拒绝了他,并回到了自己丈夫身边。在他们开车回纽约的路上,黛西撞死了丈夫的情人威尔逊太太。盖茨比承担了责任,被威尔逊先生打死了。最后,只有盖茨比的爸爸和以前的一个客人出席了他的葬礼。而黛西却和自己的丈夫跑到欧洲游玩。至死,盖茨比也不知道自己被黛西给欺骗了。
  无节制的生活给菲茨杰拉德和珊尔达带来了无尽的身心痛苦。《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不久,珊尔达就得了精神病。在菲茨杰拉德的最后几年里,债务缠身,健康恶化,以致精神崩溃不能自拔,曾两度企图自杀。一九四零年,死于心脏病突发(刁克利, 1994:87)。
  
  2 爱情和婚姻
  
  2.1 失败的初恋
  初恋是人一生的重要经历之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一生。当盖茨比最初到达纽约时,他还是一个单纯的小伙子。他和黛西一见钟情,应该说他们最初的感情是真实的。不久,盖茨比不得不出兵海外。而黛西一年后就跟别人结婚了,很快忘记了盖茨比。五年后,当盖茨比再见到黛西时,她已经有了一个女儿。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初恋,人们知道的并不多。S.库普曼在他的《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里提到了他的初恋。菲茨杰拉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不久,便遇见了吉内娃·金——一个富裕的芝加哥女孩,开始了他的初恋。但是他的热情给女孩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尴尬(Cooperman, 1996:6-7)。菲茨杰拉德最终放弃了这段感情,甚至因此不得不回到家乡圣·保罗。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作家,类似吉内娃·金这样迷人,淡漠,肤浅的女孩多次出现在其作品里。
  两者初恋的失败都是因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悬殊。黛西离开盖茨比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贫穷。吉内娃离开菲茨杰拉德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2.2 盖茨比继续盲目追求初恋情人和菲茨杰拉德的失败婚姻
  盖茨比从战场回来,发现黛西已结婚。但是他并未放弃,他觉得黛西离开他是因为他没钱。现在他有钱了,她应该回到自己身边。他每个周末举行派对,每晚都打开所有房间的灯,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盖茨比和黛西终于见面了。面对盖茨比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黛西动心了。但当她知道他成功秘密时,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自己丈夫身边。不久黛西无意撞死了丈夫的情人,盖茨比承担了责任。而黛西和她的丈夫却向威尔逊先生暗示是盖茨比撞死了其妻子。最后,威尔逊先生杀死了盖茨比。而盖茨比之前还因为担心黛西受到丈夫的责难,在她家屋旁一直呆到凌晨四点(Fitzgerald, 1992:147)。盖茨比一生都在用各种方式追求黛西,结果表明他的追求毫无意义。
  初恋的失败没有使菲茨杰拉德对那种迷人,肤浅女孩失去兴趣。不久他遇到了珊尔达,一个法官的女儿。两人订婚不久,因为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书稿被退还,她不满意他不能很快成功,与他解除了婚约(Cooperman, 1996:7)。菲茨杰拉德失望之余,潜心写作《人间天堂》。一九四零年小说出版,菲茨杰拉德迎来了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还有他的“黄金女郎”。但是作家很快就发现珊尔达不是理想的妻子(周汶, 1994:50)。珊尔达怂恿作家为一些报酬高的时尚杂志写稿。夫妇俩利用稿酬收入游历各国,出席聚会。在欧洲期间,菲茨杰拉德开始酗酒,和妻子吵架。之后珊尔达趋于精神崩溃而必须呆在医院。在那里她开始写作自传性质的小说《留住我的华尔兹》。她声称她只是希望以此作为一种自我疗法,而她的丈夫却认为,“她的动机是把丈夫打击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菲茨杰拉德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更加严重的酗酒。一九四零年,菲茨杰拉德死于心脏病发作。七年后珊尔达死于疗养院的一次火灾。
  
  3 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
  
  3.1 美国梦发展和变奏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都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他们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和庄稼与自然斗争。而白手起家的大企业家随处可见,今年的穷小子指不定明年就成了百万富翁(钱满素,1998:267)。
  从1890年到1920年,美国的边境逐渐关闭,工业快速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在那一时期形成,而阶级意识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上流社会高雅,奢侈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普通老百姓。他们辛勤劳动,通过各种方式赚取钱财,希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然而上流社会并不像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高雅,美丽,处处充满虚伪和糜烂。美国梦失去了它原来勤奋,努力的特征,慢慢发生了变质。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为了进入上流社会拼命赚钱,甚至不惜使用违法手段。另一方面,上流社会却拒绝接受这些他们眼中的暴发户。而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却还在追寻这样的美国梦。
  
  3.2 黛西和珊尔达——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美国梦的象征
  黛西是美国上流社会妇女的代表,珊尔达也如此。事实上黛西在她的话语中表示,希望她的女儿成为一个“漂亮的小傻瓜”。这跟珊尔达在她女儿出生后所说的话几乎一样。
  盖茨比在其很小的时候就深受本杰明·富兰克林成功故事的影响,发誓也要实现他的美国梦。他先是改了自己的名字,割断与父辈的关系,并标榜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他的第一步是成为富人。这个在丹·科迪的帮助下实现了。第二步是娶一个上流社会的公主。而当他遇见黛西时,他惊讶于她的美丽,生活的奢华及二者的完美结合。于是他认定黛西就是他的公主,成为他美国梦的象征。
  正如S.库伯曼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的那样,菲茨杰拉德家族的地位是十分矛盾的,既非“贵族”也非“平民”(Cooperman,1996:2)。这种状态使菲茨杰拉德没有安全感,他穷其一生都在忧虑他的地位问题。如同黛西于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也把珊尔达及她的社会地位看做一个整体,并把追求这一切作为他的一生的梦想(刁克利,1994:86-87)。
  
  3.3 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美国梦的破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黛西是盖茨比的美国梦的象征,但最终盖茨比却死在了黛西的手里。菲茨杰拉德和珊尔达虽然结婚了,但是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菲茨杰拉德酗酒,为偿还债务为时尚杂志写作,夫妻俩经常争吵,珊尔达甚至患上了精神病。由此可见,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对美国梦的追求最后都是失败的。
  最初的美国梦是美国精神的一种象征,充满了希望和努力。而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却把黛西和珊尔达看做是他们美国梦的化身。事实上,他们只能代表虚伪奢华的美国上流社会,与最初的美国梦相差甚远。他们的美国梦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和奢靡生活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基础不堪一击。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美国梦的破灭表明美国精神的衰落,最初的美国梦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4 结束语
  
  随着历史发展,最初的美国梦已经发生了变质,其中充满了奢华和虚伪。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主人翁盖茨比把上流社会的“黄金女郎”作为自己美国梦的化身,进行追求。那么他们美国梦注定是要失败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被+NP+VP”与“被+VP”进行了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在现当代小说中,“被+NP+VP”比“被+VP”在数量上更具优势;“被”字结构的句法功能呈现一个等级序列;“被+NP+VP”的句法功能比“被+VP”更多一些;“被+NP+VP”在格式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以及具有数量优势的各格式的特点。  关键词“被+NP+VP”“被+VP”句法功能格式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
摘要受日语语音系统较为简单的影响,在构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同音词和音近词,这也就使得日语的“谐音文化”异常发达。对日语的“谐音文化”做一定的研究和归纳,对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谐音趋吉避讳文学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1 日语谐音与谐音文化    日语的语音系统中,元音5个、辅音16个、半元音2个、促音、长音、拨音各1个,音节总数为103—120个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伴随着民族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演变。人们用委婉语来表达避忌某些不能直接表明的人和事,其采用的含蓄、隐晦方式往往能产生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的诞生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进步繁荣的标记。因此,除了语言本身以外,研究委婉语也是对该民族思想文化的一种研究。以下将探讨的正是汉语委婉语中“名讳”与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委婉语名讳封建礼教文化 
摘要英语习语具有表层的非组合特点,但其意义并不是不可分析的,概念隐喻是大多数英语习语的意义理据,这给习语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习语意义理据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任何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对习语的理解又与对一般语言的理解不同,这是因为习语是非组合的(non-compositional),即人们无法根据组成习语的各部分词语的意义相加来理解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杰出的美国当代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以及其主要作品《无尽的玩笑》,分析了《无尽的玩笑》与《哈姆雷特》的联系。并从圣经典故,行文特点,多条主线,内在含义等方面介绍并剖析了看似极其繁杂的《无尽的玩笑》。  关键词华莱士无尽的玩笑哈姆雷特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及其作品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
目的:初步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OSAHS)与非OSAHS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5例OSAHS患者及年龄、性别、无基础疾病的正常对照组分别进睡眠呼
摘要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的日本语教育中,听解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试从分析目前听解能力训练的误区入手,从增加语言输入,日语思维习惯,掌握文体差别等三方面探讨日语听解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听解能力语言输入思维习惯口语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1 听解能力训练的误区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听位于其中之首,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听力的目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皆大量存在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式。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的不同的特点以及两个  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的特点进行探讨和比较,以便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更好的处理。  关键词英、汉被动含义表现形式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