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教育价值追求,即学会学习是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换言之,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认同学习是一种享受,并内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了这一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对策
   对于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三框题“享受学习”,2011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的“认识自我”部分提出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主动锻炼个性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一、教育价值能实现吗?带着疑问前行
   教材中本框的编写内容呈现的是两个部分:体味学习、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自己对学习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能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然而有多少学生能认同学习是一种享受呢?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从以下学生的作文片段中来看一看:学生甲:“我的成绩总是不好,我想把成绩提高,希望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我再也没有烦恼了。”学生乙:“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是习题,是课文,是阅读,如果你也在为习题而烦恼,多读些有趣的、优秀的书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偶有快感,更多的时候学习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没有让他们体验到享受。他们对“享受学习”能认同和内化吗?教育价值能实现吗?我带着疑问继续前行。
   二、教育价值能实现,带着信心前行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应该是学生的生活世界。
   本课是谈“享受学习”,那么我在课堂上就让大家先谈一谈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是享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放假休息是享受,有的说在家看电视是享受,有的说玩游戏是享受等。很少有人认为学习是种享受,即使有,其他人也会投去异样的目光。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算一笔账,现在每天扣除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你花在什么方面的时间最多?很明显,大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最多的。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你花很长时间看电视或玩游戏是享受,那我们现在每天都要花这么长时间来学习,难道你愿意一直生活在学习的痛苦之中吗?大家都一致表示更愿意沉浸在享受学习之中。
   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实现课堂翻转,为引导学生认同和内化“享受学习”作铺垫。此刻,我也收获了信心,相信教育价值定能实现。
   三、教育价值有效实现,带着喜悦前行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认同是指在认知、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内化是在认同的基础上,用意志克服了自己内心的不协调,将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榜样,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享受学习”。呈现故事《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位老人每天边带着小孙子,边读着《诗经》等古籍。一天,小孙子问爷爷,我也读《道德经》,但是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老人让孙子用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可是一连试了几次都不行。他对爷爷说: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爷爷说,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你看这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的气氛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身与书籍为伴,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他就是我国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2]用榜样学习的事例,引领学生认识到学习能帮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收获学习的成果时,将享受学习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享受学习”。我挑选班级中学習习惯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以及各科目学习突出和善于思考的学生,请他们介绍在学习中体验到的美好和快乐,以及享受学习的好方法。如有位学生提到了,家里面有辆自行车是双腿支撑的,我要骑的话停车时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上学骑的自行车是单腿支撑的,停车时很方便,一开始我很好奇,一直有个疑问:“这两种自行车支撑脚不一样,但效果怎么会一样的?”后来在数学课上,我学到了一个知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才解开我的疑惑,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觉得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和思考,能体验到学习之乐,能够享受学习。很多学生听到这个介绍,第一反应是我也学过,但没这么思考过。用身边同学来现身说法,触摸学生的心灵,能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引领他们认同和内化教材中“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会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将享受学习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本课的设计让学生认同和内化“学习也可以是一种享受,我们要享受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认知内化为信念,并最终外化为行为,促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同时也沿着勤于反思、乐学善学之路培养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学会自主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伟群.教育心理学·中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鼎宏.师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编辑 李琴芳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应当从学生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立足学生个性特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学会写作,使文章更加优美,从而让写作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技能   写作是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自己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学
摘 要:面对部编教材的综合性、时代化,以及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体验、实践来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   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始使用部编教材,这一教材的使用使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都面临着挑战。怎样使学生适应新的教材?教师怎样将部编教材的
摘 要: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知识有机融合。常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地理学科的写照。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知识面日益广阔多样,教师不能在考试模式下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有“大教育观”,要有包容意识,涉及其他学科的养分为己所用,促进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融合教学;必要性;体现;实施与反思   一、初中地理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1
摘 要: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孩子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们都有畏难心理。教师要鼓励孩子多看书,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培养孩子乐说、善写能力。  关键词:写话教学;走进生活;写话欲望;鼓励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由于农村低年级孩子生活阅历肤浅,认知水平低下,即使理会图意也不知如何
摘 要: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因此,小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养成   行为习惯主要是指在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指导下,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须努为就轻而易举地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的活动模式。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说的就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是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新课程标准中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由此不难看出,在教育上,比起讲授知识来,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诚然,在许多情况下,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以应付各式各样的测试,但是,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知识的掌握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
摘 要: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影响小学阶段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提升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以让他们对中国的汉字产生感情。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一时就能见效果的,要从源头抓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教学措施  大家都知道,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效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也在不断地推进,而社会的责任感则是素质教育里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体系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社会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社会的责任感,培育学生的责任心。   关键词:责任;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策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什么人”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包含地理、历史等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德树人,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探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
摘 要:自教育部发布中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条例以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要求就一直在被反复讨论。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授课经验不再是评价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应用信息化手段参与教学的水平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探讨如何在信息化大潮中提升九年级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条例;教学辅助;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