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春”之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五四”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清新朴素,委婉细腻,构思缜密,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抒情色彩,给人以特别强烈的美感。《春》,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弹奏出一曲清丽婉转的春之歌,读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里面,徜徉在野花盛开中。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比喻,拟人的运用,抒发作者的感情
  1.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擺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技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的活力”。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比喻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去呼应。
  2.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于了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二 、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朱自清善于用平易朴素、生动形象的口语,经过精心的提炼加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去。《春》一文中不运用了许多形象化的口语。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写小草的生长,不用“长”,也不用“冒”,而用一个“钻”字,形象地再现了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写小草生长的范围,不说“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大片大片的绿草”,而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天百花盛开,不说春风吹过“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儿,”而加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通俗化、拟人化的口语,这些语言都是作者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可谓于平淡中显神奇。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偷偷地”,“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等。叠字是汉语口语的一个特点。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除此之外,在《春》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精妙妥贴的比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独创性。
  三、 严谨精致的结构美
  凝炼,严谨,和谐,构成了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短短800多字的篇幅,包容了春天的各种景象而又显得博而不杂,层次清楚,中心突出,且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且有和谐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特点。这篇散文,首先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连用,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迫切心情。接着,作者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六幅春景图。先总写春天的景色,“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分别描述最能表现春天的各种景物: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从各个侧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春天清新明媚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继而又由景到人,写人们在大自然的感召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城里面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鼓励人们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抓住时机,努力奋斗,山水、花草、风雨、人这六幅画面,字面上很少言春,却又无处不在写春,作者以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为内在线索,将景与景,景与人贯串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幅幅和谐美丽而又多彩多情的画面。
  这和前文盼春、绘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使文章浑然一体,形成紧凑完整的整体美,且言尽而意无穷,增添了作品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四、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在《春》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一开始就用饱蘸感情之笔抒写对春天的盼望,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接着又将诗情倾注于笔端,精心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最后,用一连串美妙的比喻纵情对春天予以赞美,纵观全文,一个“情”字贯串始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和抒情氛围。
  由于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个人抒情的色彩,因而景物显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如: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作者笔下,花草含情,风雨有意。作者之所以能将春景描绘得这么美好生动,新颖逼真,除了得力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造诣外,还是因为作者爱得深切,情自肺腑出,只有作者对生活,对春天怀有满腔的爱,对春天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他才会仔细地观察,品味春天的一棵草、一朵花、一缕风、一阵雨,才会对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细致入微的艺术感受,才会赋予春花春雨以独特的神韵和情致,使作品具有真挚动人,诗意横生的艺术表现力。
其他文献
【课前回放】9月27日,星期五上午,我在五(2)班有两节课,分别是第二节的品社和第三节的音乐。这天品社课上的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份账单,然后导入课文:  黄金是有价的,珍珠是有价的,做生意是有价的,干劳务是有价的……今天,有一个孩子要跟妈妈算这样一笔账,你们来看看——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张帐单,你有什么想法?儿子想到的是什么?妈妈想到的又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有大智慧的先人告诉人们只有相互团结,合作互助,顺应自然,才能渡过难关。于是,真的,聪明的人们通过努力,携手共建了家园,过上了富足且有余的生活,生存变得越来越容易。渐渐的人们开始变得各自为政,许多行为只受一己私利的支配,战争不断,争执不断。一面是对地球无度的索取,另一面又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结果是灾难不断。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但是,为
借着学校思维导学的东风,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一系列不成熟的探索,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 “小切口 大问题”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古板,不愿意用多媒体,不用学生照本宣科,只有唯一的方法:1、学生课本批注;2、上课前黑板抄原文3、课上学生讨论、继续批注。4、黑板讨论后批注原文5、其他同学落实;6、学生讲解点评7、教师点拨。实际上,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区分不了的事儿,这也成了老师们教学中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按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学生混淆的主要原因是概念的编码不清晰。建议视具体情况,根据文中的方法提示学生,使学生明确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征、几个联系和关键的区分点。  【关键词】信息编码区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是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农村小学的人本管理理念与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革。要使每一位教师长久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教师富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农村小学、学校领导集体乃至校长个体,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人性的科学的人本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中,校长是“钢琴手”,要弹得和谐,彼此共鸣。如果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担任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学会关爱,学会倾听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爱学生是教育学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打造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把课堂主体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所以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积极情感,维持英语课堂所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把趣味活动引入英语课堂,使英语课真正地"动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让提问引发学生上科学课时的思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感悟。  【关键词】提问精炼目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激发思维,让学生的思学生维在课堂上绽放,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
内容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案例描述  片段一:激情导入  (播放音乐《爱的奉献》)师: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后进生。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和长期的,教育者必须本着理解的原则,正确认识 ,研究他们,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采用多种形式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为转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