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小学教师一直探讨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心得:设计课前导语,精讲多练读出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促使学生学会朗读等等。现以此文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小学阅读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能力 精讲多练 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79-01
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传统的做法。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变以前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呆板阅读为灵活阅读;苦读为悦读。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五、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
万丈高楼离不开一块块的砖,就如文章一定有精美的词句。小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像看小说,只顾及故事情节的精彩,而应从字里行间寻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去细细体会,才能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会朗读。
朗读的内涵很丰富。如读“我爬得上去吗?”“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时,要揣摩人物内心的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理解出我缺乏自信的心理,语速慢,读出疑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读出对对方勇气的称赞,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也”重点突出,读重、读长些,因而,朗读要根据文章的感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大有进步。
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以上做法不失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之妙法。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且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
【关键词】阅读能力 精讲多练 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79-01
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传统的做法。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变以前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呆板阅读为灵活阅读;苦读为悦读。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五、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
万丈高楼离不开一块块的砖,就如文章一定有精美的词句。小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像看小说,只顾及故事情节的精彩,而应从字里行间寻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去细细体会,才能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会朗读。
朗读的内涵很丰富。如读“我爬得上去吗?”“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时,要揣摩人物内心的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理解出我缺乏自信的心理,语速慢,读出疑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读出对对方勇气的称赞,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也”重点突出,读重、读长些,因而,朗读要根据文章的感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大有进步。
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以上做法不失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之妙法。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而且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