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论
美国思想家萧恩(D.A.Schon,1983)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如何做到反思性教学,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以错误分析为例,实践反思性教学的应用。错误分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张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揭示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错误的重要性表现在: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推测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及其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向研究者揭示了语言习得的过程;错误对于学习者本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对假设的不断尝试和修正的结果(S.P.Corder,1981)。错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人们改变了对于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戴炜栋,束定芳,1994)。
二、错误分析作为反思手段的教学应用
1.错误成因分析及其教学意义
(1)母语(汉语)知识干扰。语言学家发现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过多依赖母语知识,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初学德语的学生常犯的错误:
错误:Heute wir haben Unterricht.
原因:在汉语中可将状语和主语都置于谓语。
错误:Gefallen Sie dem deutschen Film?
原因:忽视动词gefallen的配价,完全根据汉语的结构组织句子。
(2)第一外语(英语)知识干扰。德语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都是其语言学习进程中继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习之后被当作第二外语来接受的,所以学生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都会对德语学习产生干扰。如:
错误:Ich muss gehen in die Schule.
原因:忽视德语框型结构,根据英语情态动词和不定时动词位置组织句子结构。
(3)目的语(德语)知识前后干扰。这一类错误是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知识和经验类推出了偏离规则的错误语言形式,也被称作语内干扰。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因为学生对已掌握的德语知识使用过度概括的学习策略而导致的语言错误:
错误:Wir fahren gleich nach Bahnhof.
原因:泛化了nach的用法。
错误:Das M■dchen hat den Ball wiederholt.
原因:简化了wiederholen作为可分动词的用法。
从上述语言学成因分析可以看出,在重视教学反思的外语课上,学生的错误就是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错误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评定学生目的语的掌握水平,分析学生目前时段学习遇到的困难,判断教学安排中哪些部分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巩固练习,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刘慧兰,1997)。
2.对待错误的态度与纠错策略
如何纠正错误取决于对待错误的态度,现代观点因关注语言表达的流利度而主张对待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束定芳,1996)。即使面对的是错误百出的初学者,教师也不必过分紧张学生的错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会使用过渡性语言,而错误正是过渡性语言的显著特征。过于频繁的纠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有几点笔者认为对于基础阶段德语教学过程中的纠错是有共性意义的:注意即时纠错、过后纠错相区分,直接纠错、间接纠错相结合;注意利用阅读使学生积累正确表达,以减少错误干扰;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结论
不论是德语学习也好还是其他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以促进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实证错误分析则正是通过分析学习者所出现的语言错误来揭示学习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信息,它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分析错误成因、推断学习者学习策略、预见其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在教学中采取主动,找到恰当的纠错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05).
[3]刘慧兰. 初学德语学生的错误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3).
[4]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美国思想家萧恩(D.A.Schon,1983)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如何做到反思性教学,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以错误分析为例,实践反思性教学的应用。错误分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张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揭示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错误的重要性表现在: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推测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及其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向研究者揭示了语言习得的过程;错误对于学习者本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对假设的不断尝试和修正的结果(S.P.Corder,1981)。错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人们改变了对于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戴炜栋,束定芳,1994)。
二、错误分析作为反思手段的教学应用
1.错误成因分析及其教学意义
(1)母语(汉语)知识干扰。语言学家发现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在初学阶段,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过多依赖母语知识,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初学德语的学生常犯的错误:
错误:Heute wir haben Unterricht.
原因:在汉语中可将状语和主语都置于谓语。
错误:Gefallen Sie dem deutschen Film?
原因:忽视动词gefallen的配价,完全根据汉语的结构组织句子。
(2)第一外语(英语)知识干扰。德语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都是其语言学习进程中继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习之后被当作第二外语来接受的,所以学生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都会对德语学习产生干扰。如:
错误:Ich muss gehen in die Schule.
原因:忽视德语框型结构,根据英语情态动词和不定时动词位置组织句子结构。
(3)目的语(德语)知识前后干扰。这一类错误是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知识和经验类推出了偏离规则的错误语言形式,也被称作语内干扰。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因为学生对已掌握的德语知识使用过度概括的学习策略而导致的语言错误:
错误:Wir fahren gleich nach Bahnhof.
原因:泛化了nach的用法。
错误:Das M■dchen hat den Ball wiederholt.
原因:简化了wiederholen作为可分动词的用法。
从上述语言学成因分析可以看出,在重视教学反思的外语课上,学生的错误就是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错误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评定学生目的语的掌握水平,分析学生目前时段学习遇到的困难,判断教学安排中哪些部分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巩固练习,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刘慧兰,1997)。
2.对待错误的态度与纠错策略
如何纠正错误取决于对待错误的态度,现代观点因关注语言表达的流利度而主张对待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束定芳,1996)。即使面对的是错误百出的初学者,教师也不必过分紧张学生的错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会使用过渡性语言,而错误正是过渡性语言的显著特征。过于频繁的纠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也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有几点笔者认为对于基础阶段德语教学过程中的纠错是有共性意义的:注意即时纠错、过后纠错相区分,直接纠错、间接纠错相结合;注意利用阅读使学生积累正确表达,以减少错误干扰;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结论
不论是德语学习也好还是其他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以促进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实证错误分析则正是通过分析学习者所出现的语言错误来揭示学习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信息,它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分析错误成因、推断学习者学习策略、预见其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在教学中采取主动,找到恰当的纠错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05).
[3]刘慧兰. 初学德语学生的错误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3).
[4]Schon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