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首先应立足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综合能力上。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中年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高年段)。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习作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本位,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课堂引导和课后实践。观察事物前,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观察的对象和要得到的结果,并做好周密的计划,把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才会分清主次,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关事物上,从而获得清晰、深刻的印象。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以及性质和联系。在教会学生观察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要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培养其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二、学会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教师应教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既注意面(总体)点(细节)的结合,又要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并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观察事物。要知道,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同一事物,获得的印象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三、认真做好观察的记录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文字或绘图或制表或摄影等方式做好记录,从而激发出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记录手段的多样化——运用手机、相机等智能工具记录能有效激发学生记录生活的兴趣。
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应拘泥于课堂,而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通过对此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明显增强。在《校园的早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有雾的早晨,树木呆立着不动,花草甜睡着,小鸟儿还没从梦中醒来,一切都安静极了。
这时候,整个校园都弥漫在晨雾里,像神话里天空缥缈的云。操场四周种植的一排排、一棵棵松树,犹如一个个站岗放哨的士兵,茁壮而挺拔。白茫茫的晨雾在流动,在减退。这时在晨雾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人。一个,两个……成群结队,伴着欢快的笑声,走进了校园。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洒满了校园。同学们捧着书本,或者低头漫步,再者用稚气的声音背诵课文,许多人的读书声飞出了校园。望着被树木环抱的校园,望着同学们勤奋的样子,老师们若有所思地笑了。
上课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科学的花朵上采集着知识的花粉。
啊,校园的早晨,这里是一天的开始,这里是人生的起步。理想的种子要播种,人生的意义要认识……
从上面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能够很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思考写出了自己、同学、教师都较为欣赏的作文时,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观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观察和思考就无形地成为学生的内部需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發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习作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相应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课堂引导和课后实践。观察事物前,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观察的对象和要得到的结果,并做好周密的计划,把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才会分清主次,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关事物上,从而获得清晰、深刻的印象。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以及性质和联系。在教会学生观察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要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培养其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二、学会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教师应教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既注意面(总体)点(细节)的结合,又要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并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观察事物。要知道,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同一事物,获得的印象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三、认真做好观察的记录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文字或绘图或制表或摄影等方式做好记录,从而激发出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记录手段的多样化——运用手机、相机等智能工具记录能有效激发学生记录生活的兴趣。
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应拘泥于课堂,而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通过对此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明显增强。在《校园的早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有雾的早晨,树木呆立着不动,花草甜睡着,小鸟儿还没从梦中醒来,一切都安静极了。
这时候,整个校园都弥漫在晨雾里,像神话里天空缥缈的云。操场四周种植的一排排、一棵棵松树,犹如一个个站岗放哨的士兵,茁壮而挺拔。白茫茫的晨雾在流动,在减退。这时在晨雾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人。一个,两个……成群结队,伴着欢快的笑声,走进了校园。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洒满了校园。同学们捧着书本,或者低头漫步,再者用稚气的声音背诵课文,许多人的读书声飞出了校园。望着被树木环抱的校园,望着同学们勤奋的样子,老师们若有所思地笑了。
上课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科学的花朵上采集着知识的花粉。
啊,校园的早晨,这里是一天的开始,这里是人生的起步。理想的种子要播种,人生的意义要认识……
从上面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能够很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思考写出了自己、同学、教师都较为欣赏的作文时,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观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观察和思考就无形地成为学生的内部需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發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习作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相应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