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有机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领会数学的丰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那么如何能有效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本将结合专家的理论及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展开让孩子们在充满正能量的数学课堂中品尝到“真味”数学的探究。
一、生活味数学
生活中充满数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让学生记录一周天气预报情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询问他们从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发现最高温度和以前学的自然数一样,最低温度有“0”度,也有-2度等,很容易地知道-2度等比“0”度温度低,很自然地得出零下2度和零上2度是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然后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种量,这样学生就知道什么是负数。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生活文化,寻找教材和生活情况的切入点,对现行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能使数学内容富有生活味。
二、有韵味数学
数学是一种理智的美。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的美,使教学有韵味。
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轻柔曼妙的音乐声中欣赏自然现象中的圆、工艺品和建筑物上的圆、运动现象中的圆等,然后让学生欣赏最美的平面图形——圆。当然,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数学美,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创造美:“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最后,学生展示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图形之多,出乎意料;图形之美,赏心悦目。
教学“加法结合律”,可先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分别进行计算。一种方法是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都不变,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加法的结合律”。但显而易见,运算定律的叙述文字冗长,记忆起来麻烦。如果这三个数字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a+b)+c=a+(b+c)来表示。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简洁美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美的素材,既使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更加浓厚。
三、人情味数学
数学的内涵不仅表现为知识自身,还源于它的历史。我经常带着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这样一来,祖冲之、高斯等数学大师成了学生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哥德巴赫猜想等的神奇吸引学生去探究数学的奥秘。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介绍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虽然病情重,但仍在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把“数”和“点”联系起来呢?不经意间,他看见了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正拉着丝往下垂。不一会儿,蜘蛛又反方向顺这丝爬回来,又往左右开始拉丝。蜘蛛的一系列动作使笛卡尔眼前一亮:是不是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在蜘蛛的启示下,他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这样的故事将数学背景放置在学生所熟知的情景中,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乐趣。
四、科研味数学
数学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应该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开展“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理数据,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已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基本方法,比如要画120°的角,学生一般都能动手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大家在不使用量角器的基础上是否也能画出120°的角?”学生带着问题动一动、量一量,就发现两种画法得到相同结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主动探索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又探究出新的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如此教学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转化积极主动去探究。因此,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实践作用,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操作,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动与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闫湾小学)
一、生活味数学
生活中充满数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让学生记录一周天气预报情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询问他们从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发现最高温度和以前学的自然数一样,最低温度有“0”度,也有-2度等,很容易地知道-2度等比“0”度温度低,很自然地得出零下2度和零上2度是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然后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种量,这样学生就知道什么是负数。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生活文化,寻找教材和生活情况的切入点,对现行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能使数学内容富有生活味。
二、有韵味数学
数学是一种理智的美。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的美,使教学有韵味。
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轻柔曼妙的音乐声中欣赏自然现象中的圆、工艺品和建筑物上的圆、运动现象中的圆等,然后让学生欣赏最美的平面图形——圆。当然,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数学美,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创造美:“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最后,学生展示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图形之多,出乎意料;图形之美,赏心悦目。
教学“加法结合律”,可先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分别进行计算。一种方法是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和都不变,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加法的结合律”。但显而易见,运算定律的叙述文字冗长,记忆起来麻烦。如果这三个数字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a+b)+c=a+(b+c)来表示。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简洁美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美的素材,既使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更加浓厚。
三、人情味数学
数学的内涵不仅表现为知识自身,还源于它的历史。我经常带着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这样一来,祖冲之、高斯等数学大师成了学生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哥德巴赫猜想等的神奇吸引学生去探究数学的奥秘。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介绍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虽然病情重,但仍在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把“数”和“点”联系起来呢?不经意间,他看见了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正拉着丝往下垂。不一会儿,蜘蛛又反方向顺这丝爬回来,又往左右开始拉丝。蜘蛛的一系列动作使笛卡尔眼前一亮:是不是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在蜘蛛的启示下,他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这样的故事将数学背景放置在学生所熟知的情景中,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乐趣。
四、科研味数学
数学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应该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开展“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整理数据,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已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基本方法,比如要画120°的角,学生一般都能动手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求:“大家在不使用量角器的基础上是否也能画出120°的角?”学生带着问题动一动、量一量,就发现两种画法得到相同结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主动探索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再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又探究出新的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如此教学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转化积极主动去探究。因此,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实践作用,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操作,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动与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闫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