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意象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U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如何在高考中让自己的作文一枝独秀,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是许多面临高考的学子关心的问题。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可是从高考作文的实际得分来看,学生的作文成绩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作文,如同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单调平淡,乏善可陈。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学生阅读面的狭窄,但是我感觉关键还是学生因为想象力的缺乏难以找到其他的表达出口。毕竟高中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生活的感知也是大同小异,写作时选用的材料以及情感的表达形式也就难免趋同,出现“撞车”现象,最终导致作文千人一面,也不足为怪。
  对于学生作文存在的此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认为合理选用意象,是可以让作文快速摆脱平淡、翻出新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忌直白,尤其是记叙文和散文的情感表达更需委婉含蓄,近几年许多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表现浓浓的亲情、友情,最终赢得高分。细读这些文章你会发现,合理地选用“物”即借助“意象”来寄托或表达感情,可以为作文涂染上更多的个性化的色彩,使情感的表达更生动细腻别有一番韵味,给阅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的开头:“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苦。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文章要表现外婆的爱,抒写我对外婆的思念之情,可是文章起笔不写外婆,而是先从摘“陈山楂”写起,然后引出了外婆为自己炒陈山楂的回忆。“陈山楂”这一意象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如此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愈发温婉细腻充溢着真情实感,也便更有感人的力度了。
  再如山东省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作者就是选用了“稻草绳”这一意象来贯穿全篇,在生活的艰难中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完成学业,日夜操劳,母亲“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成为“我”永不褪色的记忆,陪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稻草绳”这一意象不仅是全篇行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它凝结着母亲深沉的爱,也诉说着一份自强不息,让“我”久久铭记。表现母爱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文笔细腻者,为什么这一篇能够进入阅卷老师的视野,最终获得满分作文的殊誉,我想这与作者巧妙选用的意象是分不开的,也许正是这一段小小的稻草绳勾起了阅卷老师内心最遥远最温暖的记忆,让他们重温了那份艰难中的母爱。
  这样看来,记叙文和散文的写作中合理地选用意象,可以使文章原本平常的情感表达焕发出一种别样的诗意的味道,就如同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画,淡淡的墨色中始终氤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如此又怎能不使阅读者怦然而心动?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
期刊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学生社会阅历少,观察事物较片面,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表现生活,用学生
期刊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我认为这几句质朴的歌词是语文课堂的生动写照,语文课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文以载道”,语文以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育人这一使命。
期刊
在苏教版必修一的课文《我的四季》中,作者在描写冬季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备课时候也并未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直到听学生朗读时候,才发现学生对其中“数点”的读法存在两种分歧,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动词,读成“shǔ diǎn”,而另一半的学生则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量词,需要
期刊
所谓作文形体美,是指文章以完美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框架,使审美对象在文章的自然和谐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就应试作文来说,形体包括题目、正文、结尾以及文章的结构、过渡、照应等。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将作文形体打造好了,才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因此,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绣好文章的形体,对于一篇决定人生命运的考场作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高考中,如何打造文章的形体呢?  精拟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课改以来教材虽然几经更换,但许多经典篇目并没变。如何把这些旧课文上出新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呢?以《锦瑟》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以前我教《锦瑟》往往会先确定一个主题,比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生的“作文”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写作文称为“写作”,写出的文章称为“作文”。并着重强调指出:写作从写话、习作入手,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写作呢?所谓写作是对学生进行表述训练的“动态过程”,是高中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期刊
我们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作用。  显然,语文课外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针对现在中学生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