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难题,需要防范化解改革进程中各方面的社会风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代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改革及防范改革风险思想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为新时代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是我们当前改革进程中加强风险防控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新时代;深化改革; 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5-0012-07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social risks in all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The central leadership groups lea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many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reform and prevention of risk think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many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ffectively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social risks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guideline of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our work.
Key words:the new era;deepening the reform;social risks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时间更紧迫、问题更复杂、结构更宽泛等现实难题。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社会上各种潜在的风险逐渐增多,加上我国的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使得风险越来越大。马克思指出,矛盾是促进社会任何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风险,只要具有化解矛盾和防范风险的信心和方法,人类社会就会不断取得进步。“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风险面前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可能把风险防控好,要敢于担当和敢于承担责任,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①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要循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前进。”[1]14面对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他同时也郑重警告全党:“我们的改革必须在大方向上要保持头脑清醒。”[1]15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已迈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更复杂,改革触及的利益越多,导致改革越来越难,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矛盾,必须要有信心去攻坚克难,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各种风险错综复杂,国内国际复杂环境导致中国改革的局面更加严峻,为了防止因以前的体制不完善而带來的各种矛盾和风险,现在就必须建构科学规范、系统完善、高效可行的制度体系来共同应对,防范改革风险。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的一般要求,即要“增强信心、建立共识、共同规划、协同推进”[1]30的基本方针来保证改革有序、协调进行。
1.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针政策
习近平指出,改革没有信心不行,要把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贯彻下去,改革就像逆水而行,不进就会退却;为了取得改革的成果,必须具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面对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别无他法,只有深化改革。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问题倒逼改革,虽然改革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难度大,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个举世瞩目的成绩都是我国做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决策所取得的。在积累改革开放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虽然改革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有必要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使改革永不停止。
习近平要求改革必须达成共识,借助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上一致才能在行动上达成共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利益格局开始严重分化,从计划时期的平均主义到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从利益相对稳定到复杂多样性,从利益相互依赖到逐渐独立。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需求更加多变,矛盾更加突出,关系更加复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必然增加,正如习近平指出:“达成共识非常重要,思想不一致时要找到最大共同点。”[1]31这句话为达成改革共识提供了理论指导。虽然改革中有不同的利益表达诉求,但更多的是民生的共同呼声,民众渴望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追求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夯实社会诚信道德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改革共识是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共同的、高度认可的共识。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合理规划、科学决策,提高改革的效率。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决策,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一般都是决策失误引起的。当前中国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精打细算,在制定改革规划和战略目标的牵引下,重点是要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同时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中央综合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改革越深入,就应该更加重视整体规划,在改革方案、改革落实和改革效果等方面都要协同一致,且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得理想的结果并朝着改革的总目标奋力前进。”[2]109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多次指出:要想实现全会总目标,必须要处理好“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等问题,必须高举发展是第一动力的战略思想,努力处理好发展质量和效益之间的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力争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在转方式和补短板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总之,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全面”发展,强化风险防控,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2.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顺利,改革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纷繁复杂、风险丛生的改革发展大局,必须掌握其内在规律,抓住改革脉搏,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这几大关系,即解放思想的同时又要坚持实事求是,整体推进的同时又要重点突破,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但是步子也要稳健。”
首先是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程中,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它如果思想僵化,奉行教条主义且相信迷信,那它将毫无生机,将要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3]143今天改革来之不易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党的思想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改革道路上,习近平一再强调:“不适合时代的固定思维要坚决打破。”[1]152改革要打破因循守旧的模式,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作茧自缚、满足现状,而是要随着时代的音符让思想不断破旧迎新,推动改革持续深化。总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并始终把它作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这一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4]
其次是把握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效应,必须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整体”的含义并不是发展过程中的“平均”,而是要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协调”的含义是指发展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在抓住重要领域的同时也要抓住突出短板,才能达到协调发展和科学地“整体推进”。习近平强调:“改革的各个要素及其不同层次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合理规划,在推进社会全方面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协调配合,防止改革出现顾此失彼,从而丧失改革的整体效果。”[1]4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整体推进不是四处发力,平均发展,而是抓重点、补短板;重点突破则是把改革中的“四梁八柱”要醒目描绘出来,注重轻重缓急,从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抓起。
再次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关系。改革开放到今年整整走过了40年的历程,有些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成为过去时,其实不然。虽然从改革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各地情况差异迥然,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随着时代变更会有不同,所以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没有成为过去时,反而是永远在路上的进行时。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是宏观决策,为阶段性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谋划,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同时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可以允许改革大胆进行尝试,从而让阶段性改革继续向前,突破发展。”[1]35所以,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统一起来,让底层探索和上层决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最后是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指出:“我们的改革政策是,要胆大,要稳重,走一步,看一步。”[5]113现在改革走过这么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习近平还是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胆子与步子的关系:“胆子要大,即使道路再坎坷也不能退缩,改革没有回头路,要敢于去碰硬不怕失败,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大方向不能错,必须要走得稳,尤其不要出现颠覆性错误。”[1]51所以,胆子和步子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相互依存的,既要在改革中保持敢闯敢干的勇气,又要统筹谋划、科学决策,保持稳定,把两者相结合,才不会在改革过程中犯方向性错误,又能保持“敢闯”的干劲。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改革风险的理论阐述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新时代目标”的征途中,成功抵御各种风险,破解面临的各种难题,形成了许多防范化解风险的新观点新理论,这对于预防和化解新时期综合改革中一系列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改革进程中必定有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改革,一定会打破现有的格局和制度,凡事都存在风险,改革也一样,也存在风险。”[1]39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帕累托改进式”的“增量改革”慢慢退减。改革越向纵深发展,就越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在新时代改革风险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复杂化、严峻化、多样化趋势。任何改革一定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风险,但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改革、延缓改革,则会丧失发展良机,甚至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新的矛盾。在改革过程中,面对新的风险和矛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是掩耳盗铃或无视它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正如德国社会学者貝克所言,是一场“压缩饼干”式的发展,风险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积累最终集中显露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不停地告诫我们:“面对突发重大风险我们必须扛得住,否则国家会面临重大安全威胁,小康社会则成了镜中花水中月。”[6]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这一时期是党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重要时期,各种矛盾和风险也会不断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下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但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同时要惠及民生,促进人民幸福,更要防范风险。在这些要求中,防范风险是最基本保障,是前提条件,如果风险不能防范,任其累积增加,我们的改革将会受阻,增长也会被打断,结构调整将会滞缓,民生幸福也会削弱。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断告诫我们:“在加速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许多风险叠加且交错,挑战依然严峻复杂。”[2]72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防范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强调。如他在2004年到河南考察时就发展问题曾明确指出,发展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但要早做谋划;在浙江调研时,他说:“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前景喜人,但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全面把握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把问题想得多一点,要通盘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对这些风险想好万分对待之策。”[7]并且总书记就我国经济领域的风险尤其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防范股市、金融和市场等风险,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为了强化发展中的风险意识,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面对突发事件和风险我们必须扛得住、过得去”,并指出,“当前各种风险是相互交错叠加在一起。”“我们要有防控风险和预警风险的能力,要有实时研判、分析风险的能力,对各种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6]
改革必定会有风险,尤其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改革要抓住机会,具有敢闯、敢试精神,才有可能除旧布新,胆小怕事的做法将会使改革失去机会。正是在继承邓小平正确改革观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辩证的稳定思维与理性科学的风险意识,从全局出发,以更加积极、主动、清醒、前瞻的眼光去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风险,就风险防控、风险监测、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2.如何防范改革进程中的风险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面对改革进程中的风险,我们要积极主动应对,又要小心谨慎,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习近平指出:“针对风险要有提前研判的能力,要有提高实时监测的能力,做到对风险的科学化、精细化防控工作。”[6]
首先,切实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贝克为代表的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家们认为,现代风险“诞生在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它对自身的威胁毫不知情也视而不见,这种威胁日积月累并最终让现代社会的根基得到破坏。”[8]随着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新旧矛盾累积增加,一些隐藏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人们轻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突然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由于人们对它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而变得恐慌甚至无力应对,或麻痹不仁、任其发展,导致“风险越来越被公众所不知,风险就会更多的被制造出来”[9]185。
面对现代社会的风险累增,为了减少其破坏性,需要公众提高防范风险意识。贝克指出:“风险意识的核心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我们在今天积极努力,是为了减轻或预防将来出现的问题和危机。”[9]35至于风险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性,做到防范于未然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防范风险。风险无法避免,如何预防风险的产生?前提是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这种风险意识可以唤醒民众反思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可以让民众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可以让民众能大胆正视现实,不会限于悲观恐惧之中;让民众既要利益共享又要共担风险,而不是对风险“有组织地不负责任”。这就是风险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积极应对改革风险,除了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外,还应增强民众抵抗风险的承受能力,因为改革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风险,面对改革的攻坚克难以及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必须要有承受这种阵痛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在风险面前放弃改革的决心,甚至动摇产生反对改革的念头。
其次,要提高重大风险决策评估分析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对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建立社会安全评估机制。”[1]152这句话体现了领导人对实施重大政策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风险,并要迅速做出反应,从源头上抵制各种风险。贝克曾说:“与所有早期时代相比,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灾害的外在分配是可能的。换句话说,风险来源于决策,且随着工业化而诞生,也是政治行为的反映。”[10]为达到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风险,对重大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做到把专家知识民主化与公共参与相结合。
制定改革这一伟大的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和决策部门,并受到社会主流思维模式和大众精英的影响,以及资源的有用性及其成本收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改革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决策者因其某种选择而带来的可能性损害有关。为了消除这些风险,除了相信科学专家们的知识外,也要让公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针对改革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根据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我们的决策,使它更合乎实际,贴近民意。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上进行广泛磋商,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2]297
最后,制定相关改革政策保障体系。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人才支持和成本投入,为了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障体系,为改革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改革成功与否和人才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习近平提出:“要打造一支敢于擔当,想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队伍,激励他们去勇于挑重担。”[11]当前的改革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更要一批改革的领导者勇于担当、务实肯干,既有攻坚克难永不放弃的精神,也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去推动改革的实施和设计。改革是一项没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是摸着石头进行探索的伟大创举,所以要建立改革“容错”机制。2013年,上海市发布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允许实施改革创新,而且不带任何私利,即便未能取得如期成绩,也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和在绩效考核中不作负面评价。改革错综复杂,牵涉面广,又是前人没走过的路,毫无经验可循,加上信息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失误。所以,为了鼓励改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邓小平在改革之初为了鼓励干部大胆进行改革,曾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经验就会一天比一天丰富。”[5]372当下,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利害关系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逻辑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了鼓励当代干部放下思想负担,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保护那些敢于担当,作风正派、有进取心的干部”,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了避免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震荡,必须尽可能完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最终成果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了体现这句话的终极目标,改革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人民盼望什么,关心什么作为改革的原动力。”[2]10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主要方面。人民生活保障的改善可以分解社会风险,是社会风险的“减压器”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为了解决此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的理念强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12]在这一制度的支撑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如期实现,到时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习近平总书记防范化解新时代改革风险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13]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在党的领导下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障碍,化解重大矛盾,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克服各个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对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中断改革的进程,必须创新科学方法有效应对,及时化解改革中的风险。
1.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矛盾的转变,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为应对新时代的风险,改革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异, 妥善处理社会内部主要矛盾,尽最大可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幸福,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定风险因素。
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黎民安,则天下治。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曾指出:“我们要始终信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向群众讲明白存在的问题,这样一切问题都好解决。”[3]152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没有群众的参加改革是不能实现的,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下,改革才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美好生活的认同感,解决老百姓最期盼的问题。习近平曾指出:“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因為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才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14]只有依靠人民大众,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响应人民大众在新时代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直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想群众之想、忧群众之忧,积极破解当前社会难题,一定能推动新时代的改革,迈向新的辉煌。
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建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解决社会矛盾和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写进了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促进新时代社会和谐,应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讲,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灵敏有效的社会风险排查预警机制,使得社会各类矛盾在潜伏时期通过灵敏的预警排查机制能及时察觉并采取妥善措施;其次不断完善新时期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扩大基层公民表达民意的渠道,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应广泛采纳、听取各界民众意见;再次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处理应急机制,将处理社会矛盾应急机制纳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中并作为一种常态,使社会矛盾纠纷处理处于“有序”范围内;最后是建立群众利益保障平衡机制,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要体现在实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获益而另一部分人受害,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坚决惩处。
2.持续创新社会风险治理模式
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可以依据该国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存在多重风险,这些风险处理恰当与否,将极大地考验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社会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处理社会风险应是构建综合治理模式,改变以往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尽量避免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国家对社会风险治理必须从“个人魅力管理手段和权威转向以‘提高效率+广泛参与’的风险治理模式,以及和民众充分沟通和互动,打造阳光透明的政府形象,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强有力的补充手段”[15]。所以,面对改革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必须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培育复杂多样的治理主体,充分发挥当前大数据技术平台作用,提升国家治理风险的有效性。
国家治理社会风险的当务之急是要进行社会创新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反映了我国现实社会国情,也是对新时代社会安全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敏锐地发现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新时代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兼顾基层治理互补协调,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由以往的一元向现在的多元转变,由传统的独唱型向新时代的合唱型转变;二是在法治前提下,倡导社会诚信和树立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新的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规划好整个社会治理;三是坚持标本兼治,从以前的注重结果转到现在的从源头治理,注意把事物处理结果向从事后处置转到向事前、事中处置,形成源头治理为主要方向,并注意把应急处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社会治理新机制。
构建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是加强国家治理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走的弯路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都是由于没有探索到完善的现代化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与组织制度的好坏有密切关系,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反之则相反。所以制度问题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它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颜色是否会改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问题。”[3]333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快制度体系的完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效益。这是目前加强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也为加快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外部的保障。 3.推动社会全面改革,有效缓解社会风险
新时期,随着改革的推进所带来的风险将会逐步增多,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面对新的风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社会整体来协调推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让社会其它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当前积极扩大就业、稳定市场的前提下,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在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分解经济压力下行的风险,把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与社会其他问题分隔开来,防止双向传导,尽快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为缓解社会风险,防止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相互传导并相互影响,政府必须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日益增加,我们要做好保基本、守底线、保民生的最基本责任。”[16]经济下行对民众社会正常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诸如造成就业困难、失业增多、收入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也许会引发政局不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打持久战,动更多的奶酪,在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敢于刀刃向内,敢于革自我的命,这样人民才有盼头”。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覆盖面也相对狭窄的情况下,必须依托更多的社会政策来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完善和落实援助措施,为缓解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压力去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加快改革创新,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从而让社会公众增强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和承受力。
有效缓解社会风险,必须把社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源及其对其使用的格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考量指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要素。当前,经济指标的实现难度不大,但其他四大指标还有一定的困难。要达到该目标,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产阶级的比例占有过半的数量,其他社会成员要有一個相对畅通的流动渠道,要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给社会最普通阶层人员,有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的渠道等。我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带来现代社会急剧转型,必须搭建非常合理有效的社会结构,才有可能缩小贫富差距,避免社会风险凸显和矛盾的激化。优化社会结构,有效缓解社会风险,首先要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这些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涉及到;其次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多方参与,实施社会行为规范化,从而化解社会风险,最终形成这样的社会主体:能够对权力实行制约,对资本实行自由驾驭,同时在社会秩序失序时能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16(1):9.
[7]习近平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讲话[N]解放日报,2015-05-29(1).
[8]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 赵文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
[9]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9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N]. 人民日报: 2015-05-06(1).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
[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54
[15]刘秦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研究[J]. 学术研究,2017(8):23-28
[16]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04-28(1)
(责任编辑:钟昭会)
关键词:新时代;深化改革; 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5-0012-07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social risks in all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The central leadership groups lea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many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reform and prevention of risk think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many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ffectively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social risks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guideline of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our work.
Key words:the new era;deepening the reform;social risks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时间更紧迫、问题更复杂、结构更宽泛等现实难题。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社会上各种潜在的风险逐渐增多,加上我国的外部环境复杂多样,使得风险越来越大。马克思指出,矛盾是促进社会任何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风险,只要具有化解矛盾和防范风险的信心和方法,人类社会就会不断取得进步。“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风险面前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可能把风险防控好,要敢于担当和敢于承担责任,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①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要循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前进。”[1]14面对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他同时也郑重警告全党:“我们的改革必须在大方向上要保持头脑清醒。”[1]15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已迈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更复杂,改革触及的利益越多,导致改革越来越难,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矛盾,必须要有信心去攻坚克难,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各种风险错综复杂,国内国际复杂环境导致中国改革的局面更加严峻,为了防止因以前的体制不完善而带來的各种矛盾和风险,现在就必须建构科学规范、系统完善、高效可行的制度体系来共同应对,防范改革风险。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的一般要求,即要“增强信心、建立共识、共同规划、协同推进”[1]30的基本方针来保证改革有序、协调进行。
1.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针政策
习近平指出,改革没有信心不行,要把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贯彻下去,改革就像逆水而行,不进就会退却;为了取得改革的成果,必须具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面对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别无他法,只有深化改革。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问题倒逼改革,虽然改革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难度大,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个举世瞩目的成绩都是我国做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决策所取得的。在积累改革开放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虽然改革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有必要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使改革永不停止。
习近平要求改革必须达成共识,借助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上一致才能在行动上达成共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利益格局开始严重分化,从计划时期的平均主义到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从利益相对稳定到复杂多样性,从利益相互依赖到逐渐独立。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需求更加多变,矛盾更加突出,关系更加复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必然增加,正如习近平指出:“达成共识非常重要,思想不一致时要找到最大共同点。”[1]31这句话为达成改革共识提供了理论指导。虽然改革中有不同的利益表达诉求,但更多的是民生的共同呼声,民众渴望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追求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夯实社会诚信道德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改革共识是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共同的、高度认可的共识。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合理规划、科学决策,提高改革的效率。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决策,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一般都是决策失误引起的。当前中国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精打细算,在制定改革规划和战略目标的牵引下,重点是要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同时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中央综合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改革越深入,就应该更加重视整体规划,在改革方案、改革落实和改革效果等方面都要协同一致,且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得理想的结果并朝着改革的总目标奋力前进。”[2]109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多次指出:要想实现全会总目标,必须要处理好“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等问题,必须高举发展是第一动力的战略思想,努力处理好发展质量和效益之间的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力争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在转方式和补短板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总之,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全面”发展,强化风险防控,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2.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顺利,改革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纷繁复杂、风险丛生的改革发展大局,必须掌握其内在规律,抓住改革脉搏,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这几大关系,即解放思想的同时又要坚持实事求是,整体推进的同时又要重点突破,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但是步子也要稳健。”
首先是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程中,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它如果思想僵化,奉行教条主义且相信迷信,那它将毫无生机,将要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3]143今天改革来之不易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党的思想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改革道路上,习近平一再强调:“不适合时代的固定思维要坚决打破。”[1]152改革要打破因循守旧的模式,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作茧自缚、满足现状,而是要随着时代的音符让思想不断破旧迎新,推动改革持续深化。总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并始终把它作为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这一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4]
其次是把握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效应,必须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整体”的含义并不是发展过程中的“平均”,而是要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协调”的含义是指发展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在抓住重要领域的同时也要抓住突出短板,才能达到协调发展和科学地“整体推进”。习近平强调:“改革的各个要素及其不同层次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合理规划,在推进社会全方面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协调配合,防止改革出现顾此失彼,从而丧失改革的整体效果。”[1]4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整体推进不是四处发力,平均发展,而是抓重点、补短板;重点突破则是把改革中的“四梁八柱”要醒目描绘出来,注重轻重缓急,从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抓起。
再次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关系。改革开放到今年整整走过了40年的历程,有些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成为过去时,其实不然。虽然从改革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各地情况差异迥然,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随着时代变更会有不同,所以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没有成为过去时,反而是永远在路上的进行时。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顶层设计是宏观决策,为阶段性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谋划,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同时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可以允许改革大胆进行尝试,从而让阶段性改革继续向前,突破发展。”[1]35所以,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统一起来,让底层探索和上层决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最后是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指出:“我们的改革政策是,要胆大,要稳重,走一步,看一步。”[5]113现在改革走过这么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习近平还是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胆子与步子的关系:“胆子要大,即使道路再坎坷也不能退缩,改革没有回头路,要敢于去碰硬不怕失败,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大方向不能错,必须要走得稳,尤其不要出现颠覆性错误。”[1]51所以,胆子和步子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相互依存的,既要在改革中保持敢闯敢干的勇气,又要统筹谋划、科学决策,保持稳定,把两者相结合,才不会在改革过程中犯方向性错误,又能保持“敢闯”的干劲。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改革风险的理论阐述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新时代目标”的征途中,成功抵御各种风险,破解面临的各种难题,形成了许多防范化解风险的新观点新理论,这对于预防和化解新时期综合改革中一系列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改革进程中必定有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改革,一定会打破现有的格局和制度,凡事都存在风险,改革也一样,也存在风险。”[1]39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帕累托改进式”的“增量改革”慢慢退减。改革越向纵深发展,就越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在新时代改革风险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复杂化、严峻化、多样化趋势。任何改革一定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风险,但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改革、延缓改革,则会丧失发展良机,甚至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新的矛盾。在改革过程中,面对新的风险和矛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是掩耳盗铃或无视它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正如德国社会学者貝克所言,是一场“压缩饼干”式的发展,风险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积累最终集中显露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不停地告诫我们:“面对突发重大风险我们必须扛得住,否则国家会面临重大安全威胁,小康社会则成了镜中花水中月。”[6]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这一时期是党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重要时期,各种矛盾和风险也会不断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下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但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同时要惠及民生,促进人民幸福,更要防范风险。在这些要求中,防范风险是最基本保障,是前提条件,如果风险不能防范,任其累积增加,我们的改革将会受阻,增长也会被打断,结构调整将会滞缓,民生幸福也会削弱。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断告诫我们:“在加速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许多风险叠加且交错,挑战依然严峻复杂。”[2]72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防范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强调。如他在2004年到河南考察时就发展问题曾明确指出,发展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但要早做谋划;在浙江调研时,他说:“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前景喜人,但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全面把握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把问题想得多一点,要通盘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对这些风险想好万分对待之策。”[7]并且总书记就我国经济领域的风险尤其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防范股市、金融和市场等风险,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为了强化发展中的风险意识,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面对突发事件和风险我们必须扛得住、过得去”,并指出,“当前各种风险是相互交错叠加在一起。”“我们要有防控风险和预警风险的能力,要有实时研判、分析风险的能力,对各种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6]
改革必定会有风险,尤其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改革要抓住机会,具有敢闯、敢试精神,才有可能除旧布新,胆小怕事的做法将会使改革失去机会。正是在继承邓小平正确改革观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辩证的稳定思维与理性科学的风险意识,从全局出发,以更加积极、主动、清醒、前瞻的眼光去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风险,就风险防控、风险监测、风险预测、风险评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2.如何防范改革进程中的风险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面对改革进程中的风险,我们要积极主动应对,又要小心谨慎,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习近平指出:“针对风险要有提前研判的能力,要有提高实时监测的能力,做到对风险的科学化、精细化防控工作。”[6]
首先,切实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贝克为代表的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家们认为,现代风险“诞生在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它对自身的威胁毫不知情也视而不见,这种威胁日积月累并最终让现代社会的根基得到破坏。”[8]随着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新旧矛盾累积增加,一些隐藏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人们轻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突然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由于人们对它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而变得恐慌甚至无力应对,或麻痹不仁、任其发展,导致“风险越来越被公众所不知,风险就会更多的被制造出来”[9]185。
面对现代社会的风险累增,为了减少其破坏性,需要公众提高防范风险意识。贝克指出:“风险意识的核心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我们在今天积极努力,是为了减轻或预防将来出现的问题和危机。”[9]35至于风险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性,做到防范于未然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防范风险。风险无法避免,如何预防风险的产生?前提是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这种风险意识可以唤醒民众反思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可以让民众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可以让民众能大胆正视现实,不会限于悲观恐惧之中;让民众既要利益共享又要共担风险,而不是对风险“有组织地不负责任”。这就是风险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积极应对改革风险,除了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外,还应增强民众抵抗风险的承受能力,因为改革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风险,面对改革的攻坚克难以及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必须要有承受这种阵痛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在风险面前放弃改革的决心,甚至动摇产生反对改革的念头。
其次,要提高重大风险决策评估分析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对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建立社会安全评估机制。”[1]152这句话体现了领导人对实施重大政策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风险,并要迅速做出反应,从源头上抵制各种风险。贝克曾说:“与所有早期时代相比,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灾害的外在分配是可能的。换句话说,风险来源于决策,且随着工业化而诞生,也是政治行为的反映。”[10]为达到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风险,对重大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做到把专家知识民主化与公共参与相结合。
制定改革这一伟大的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和决策部门,并受到社会主流思维模式和大众精英的影响,以及资源的有用性及其成本收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改革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决策者因其某种选择而带来的可能性损害有关。为了消除这些风险,除了相信科学专家们的知识外,也要让公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针对改革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根据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我们的决策,使它更合乎实际,贴近民意。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上进行广泛磋商,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2]297
最后,制定相关改革政策保障体系。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人才支持和成本投入,为了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障体系,为改革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改革成功与否和人才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习近平提出:“要打造一支敢于擔当,想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队伍,激励他们去勇于挑重担。”[11]当前的改革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更要一批改革的领导者勇于担当、务实肯干,既有攻坚克难永不放弃的精神,也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去推动改革的实施和设计。改革是一项没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是摸着石头进行探索的伟大创举,所以要建立改革“容错”机制。2013年,上海市发布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允许实施改革创新,而且不带任何私利,即便未能取得如期成绩,也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和在绩效考核中不作负面评价。改革错综复杂,牵涉面广,又是前人没走过的路,毫无经验可循,加上信息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失误。所以,为了鼓励改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邓小平在改革之初为了鼓励干部大胆进行改革,曾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经验就会一天比一天丰富。”[5]372当下,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利害关系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逻辑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了鼓励当代干部放下思想负担,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保护那些敢于担当,作风正派、有进取心的干部”,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了避免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震荡,必须尽可能完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最终成果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了体现这句话的终极目标,改革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人民盼望什么,关心什么作为改革的原动力。”[2]10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主要方面。人民生活保障的改善可以分解社会风险,是社会风险的“减压器”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为了解决此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的理念强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12]在这一制度的支撑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如期实现,到时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习近平总书记防范化解新时代改革风险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13]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在党的领导下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障碍,化解重大矛盾,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克服各个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对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中断改革的进程,必须创新科学方法有效应对,及时化解改革中的风险。
1.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矛盾的转变,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为应对新时代的风险,改革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异, 妥善处理社会内部主要矛盾,尽最大可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幸福,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定风险因素。
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黎民安,则天下治。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曾指出:“我们要始终信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向群众讲明白存在的问题,这样一切问题都好解决。”[3]152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没有群众的参加改革是不能实现的,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下,改革才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美好生活的认同感,解决老百姓最期盼的问题。习近平曾指出:“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因為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才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14]只有依靠人民大众,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响应人民大众在新时代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直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想群众之想、忧群众之忧,积极破解当前社会难题,一定能推动新时代的改革,迈向新的辉煌。
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建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解决社会矛盾和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正式写进了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促进新时代社会和谐,应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讲,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灵敏有效的社会风险排查预警机制,使得社会各类矛盾在潜伏时期通过灵敏的预警排查机制能及时察觉并采取妥善措施;其次不断完善新时期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扩大基层公民表达民意的渠道,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应广泛采纳、听取各界民众意见;再次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处理应急机制,将处理社会矛盾应急机制纳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中并作为一种常态,使社会矛盾纠纷处理处于“有序”范围内;最后是建立群众利益保障平衡机制,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要体现在实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获益而另一部分人受害,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坚决惩处。
2.持续创新社会风险治理模式
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可以依据该国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存在多重风险,这些风险处理恰当与否,将极大地考验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社会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处理社会风险应是构建综合治理模式,改变以往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尽量避免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国家对社会风险治理必须从“个人魅力管理手段和权威转向以‘提高效率+广泛参与’的风险治理模式,以及和民众充分沟通和互动,打造阳光透明的政府形象,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强有力的补充手段”[15]。所以,面对改革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必须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培育复杂多样的治理主体,充分发挥当前大数据技术平台作用,提升国家治理风险的有效性。
国家治理社会风险的当务之急是要进行社会创新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反映了我国现实社会国情,也是对新时代社会安全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敏锐地发现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新时代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兼顾基层治理互补协调,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由以往的一元向现在的多元转变,由传统的独唱型向新时代的合唱型转变;二是在法治前提下,倡导社会诚信和树立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新的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规划好整个社会治理;三是坚持标本兼治,从以前的注重结果转到现在的从源头治理,注意把事物处理结果向从事后处置转到向事前、事中处置,形成源头治理为主要方向,并注意把应急处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社会治理新机制。
构建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是加强国家治理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走的弯路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都是由于没有探索到完善的现代化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与组织制度的好坏有密切关系,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反之则相反。所以制度问题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它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颜色是否会改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问题。”[3]333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快制度体系的完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效益。这是目前加强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也为加快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外部的保障。 3.推动社会全面改革,有效缓解社会风险
新时期,随着改革的推进所带来的风险将会逐步增多,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面对新的风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社会整体来协调推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让社会其它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当前积极扩大就业、稳定市场的前提下,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在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分解经济压力下行的风险,把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与社会其他问题分隔开来,防止双向传导,尽快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为缓解社会风险,防止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相互传导并相互影响,政府必须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日益增加,我们要做好保基本、守底线、保民生的最基本责任。”[16]经济下行对民众社会正常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诸如造成就业困难、失业增多、收入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也许会引发政局不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打持久战,动更多的奶酪,在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敢于刀刃向内,敢于革自我的命,这样人民才有盼头”。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覆盖面也相对狭窄的情况下,必须依托更多的社会政策来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完善和落实援助措施,为缓解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压力去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加快改革创新,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从而让社会公众增强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和承受力。
有效缓解社会风险,必须把社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源及其对其使用的格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考量指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要素。当前,经济指标的实现难度不大,但其他四大指标还有一定的困难。要达到该目标,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产阶级的比例占有过半的数量,其他社会成员要有一個相对畅通的流动渠道,要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给社会最普通阶层人员,有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的渠道等。我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带来现代社会急剧转型,必须搭建非常合理有效的社会结构,才有可能缩小贫富差距,避免社会风险凸显和矛盾的激化。优化社会结构,有效缓解社会风险,首先要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这些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涉及到;其次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多方参与,实施社会行为规范化,从而化解社会风险,最终形成这样的社会主体:能够对权力实行制约,对资本实行自由驾驭,同时在社会秩序失序时能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16(1):9.
[7]习近平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讲话[N]解放日报,2015-05-29(1).
[8]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 赵文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
[9]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9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N]. 人民日报: 2015-05-06(1).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
[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54
[15]刘秦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研究[J]. 学术研究,2017(8):23-28
[16]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04-28(1)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