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能够做到自然成文。历来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提高作文的得分率自然离不开练习。随笔是中学阶段作文最常见的练习方式,它以形式自由、取材广泛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当今高中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解放,渗透到作品中,每每棱角分明,或嘻笑怒骂,挥毫泼墨,或长啸悲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但就整个写作群体而言,情形不如人意,取材狭窄,思想贫瘠是学生随笔的通病。他们津津乐道于学业的艰辛,沉缅于莫名其妙的哀怨,为午后悄然飘落的小雨感动,街头闹剧,公交车上的故事,壮志难酬的自己,星期天故事。
通过半学期对学生随笔的批阅,我发现学生总是一直有意无意重复着初中时代的故事,而思想层面上无所深入,各种迹象表明这一趋势仍将持续,那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败,也是所有语文教师不愿见到的。
随笔是一种形式自由、取材随意的特殊练笔形式。但自由不等于盲目,随意不等于随便。很多学生不知随笔为何物,更不知如何“随”法,老师一再强调“随便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反而令他们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笔。这时候,我觉得教师应负起辅导的责任,帮助学生明确随笔的写作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我以为,中学生应该能够写好随笔。而且能写出相当有质量的随笔。如以下几种,教师只需稍加指导便能使学生走出兜圈子、无病呻吟的怪圈。
一、新闻报道、时事评述类
一些学生热衷于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今天的中学生正面临信息浪潮的洗礼,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信息营养。学生报道自己看到、听到的时事,对热点问题加以评述,教师在点评时,不必深究语句修辞,而应就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加以点评,因为一篇报道的成败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力度和思维角度,因此这类随笔最能训练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必定能在思维的深度力度方面上一个台阶,同时增长见识,为以后的写作活动积累丰富的素材,一举两得。
二、文学鉴赏类
新教材大纲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尽管教师每每呼吁学生要读点文学作品,但中学生文学根基薄弱,缺少积淀已是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不妨把文学鉴赏作为随笔的一种形式提交给学生,明确写作对象,比如诗词鉴赏、小说鉴赏、散文鉴赏、杂文鉴赏等等。这样的练习,我们已经尝试过,鉴赏的对象就是阅读书本上的一些名篇,我感觉效果很好。点评这类文章时不必字斟句酌推来敲去,而应怀着一种宽容自由的心态去看。我们的初衷只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要写出一篇象样的鉴赏,首先得找到一篇或几篇钟意的作品,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去阅读,而且是精读,因为目的明确,这时的读书效率极高。
三、小小说类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袖珍小说,是一种浓缩型的小说。之所以让学生写小小说,主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许多学生尽管经过初中三年的记叙文训练,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上依然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不管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粗糙和生硬。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很大程度上缺乏的就是生动传神的描写能力、捕捉细节的能力、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等等。改变这一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光靠教师的理论指导或宣读学生范文无济于事,因为理论令人生畏,而所谓范文,它不能代表写作的方向也不适宜作为摹仿的对象。而小小说篇幅短小,又集中浓缩了小说的基本特性,在语言的提炼和描写方式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参照对象。
四、成语典故类
成语典故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浓缩,微言大义,是我们挖掘难尽的巨大文化宝藏。教师在进行这类训练前可适当做些准备工作,可以先就一个成语进行讲解,指出它的出处、本义、今义以及用法。或者在讲述古文的时候,带出文中的成语。相信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大大提高。这样做:一是能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既提高了自身修养又能在将来的写作中有所发挥,二是引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古典文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弱项,尽管每册总有几篇古文,但学生一看到那些生涩的语句已心生恐惧,哪里还有心情“鉴赏”。将随笔练习适当的和古文学习联系起来,我觉得是有益无害的。
诚然,教师确定训练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不管采用何种训练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只要能够锻炼思维,就不必拘泥于训练的形式和方式。
以上种种训练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要见多,就要从生活启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跬步以至千里。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可以要求他们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趣闻轶事,只要是觉得印象深刻的。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读观察日记,或口头作文,讲自己记录的“新闻大观”。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郊外观察自然景物,到街头看众生相,到市场去搞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等等。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又可以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这些景物是学生亲眼所见,这些事情是他们的亲身经历,顺手拈来,何愁无话可说呢?
随笔是一种写作活动,是练笔,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消除写作恐惧。我们应努力使学生明白随笔不是作文而是创作,不是强迫而是自由,是自我实现,一言敝之,随笔不是负担。学生害怕写作主要是因为无东西可写,这时教师应负起指导的责任,帮助他们明确写作对象,学会观察,学会选材,但不必在具体写法上多费唇舌,过细的理论只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兴趣浓了,其余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说了这么多,练了这么多关键就是一个“写”字,我想如何真正让学生能喜欢上写随笔,能够真正能写好作文,还在于随时随地注意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就具备了写作好文章的前提条件。
但就整个写作群体而言,情形不如人意,取材狭窄,思想贫瘠是学生随笔的通病。他们津津乐道于学业的艰辛,沉缅于莫名其妙的哀怨,为午后悄然飘落的小雨感动,街头闹剧,公交车上的故事,壮志难酬的自己,星期天故事。
通过半学期对学生随笔的批阅,我发现学生总是一直有意无意重复着初中时代的故事,而思想层面上无所深入,各种迹象表明这一趋势仍将持续,那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败,也是所有语文教师不愿见到的。
随笔是一种形式自由、取材随意的特殊练笔形式。但自由不等于盲目,随意不等于随便。很多学生不知随笔为何物,更不知如何“随”法,老师一再强调“随便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反而令他们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笔。这时候,我觉得教师应负起辅导的责任,帮助学生明确随笔的写作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我以为,中学生应该能够写好随笔。而且能写出相当有质量的随笔。如以下几种,教师只需稍加指导便能使学生走出兜圈子、无病呻吟的怪圈。
一、新闻报道、时事评述类
一些学生热衷于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今天的中学生正面临信息浪潮的洗礼,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信息营养。学生报道自己看到、听到的时事,对热点问题加以评述,教师在点评时,不必深究语句修辞,而应就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加以点评,因为一篇报道的成败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力度和思维角度,因此这类随笔最能训练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必定能在思维的深度力度方面上一个台阶,同时增长见识,为以后的写作活动积累丰富的素材,一举两得。
二、文学鉴赏类
新教材大纲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尽管教师每每呼吁学生要读点文学作品,但中学生文学根基薄弱,缺少积淀已是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不妨把文学鉴赏作为随笔的一种形式提交给学生,明确写作对象,比如诗词鉴赏、小说鉴赏、散文鉴赏、杂文鉴赏等等。这样的练习,我们已经尝试过,鉴赏的对象就是阅读书本上的一些名篇,我感觉效果很好。点评这类文章时不必字斟句酌推来敲去,而应怀着一种宽容自由的心态去看。我们的初衷只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要写出一篇象样的鉴赏,首先得找到一篇或几篇钟意的作品,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去阅读,而且是精读,因为目的明确,这时的读书效率极高。
三、小小说类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袖珍小说,是一种浓缩型的小说。之所以让学生写小小说,主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许多学生尽管经过初中三年的记叙文训练,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上依然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不管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粗糙和生硬。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很大程度上缺乏的就是生动传神的描写能力、捕捉细节的能力、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等等。改变这一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光靠教师的理论指导或宣读学生范文无济于事,因为理论令人生畏,而所谓范文,它不能代表写作的方向也不适宜作为摹仿的对象。而小小说篇幅短小,又集中浓缩了小说的基本特性,在语言的提炼和描写方式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参照对象。
四、成语典故类
成语典故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浓缩,微言大义,是我们挖掘难尽的巨大文化宝藏。教师在进行这类训练前可适当做些准备工作,可以先就一个成语进行讲解,指出它的出处、本义、今义以及用法。或者在讲述古文的时候,带出文中的成语。相信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大大提高。这样做:一是能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既提高了自身修养又能在将来的写作中有所发挥,二是引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古典文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弱项,尽管每册总有几篇古文,但学生一看到那些生涩的语句已心生恐惧,哪里还有心情“鉴赏”。将随笔练习适当的和古文学习联系起来,我觉得是有益无害的。
诚然,教师确定训练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不管采用何种训练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只要能够锻炼思维,就不必拘泥于训练的形式和方式。
以上种种训练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要见多,就要从生活启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跬步以至千里。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可以要求他们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趣闻轶事,只要是觉得印象深刻的。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读观察日记,或口头作文,讲自己记录的“新闻大观”。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郊外观察自然景物,到街头看众生相,到市场去搞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等等。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又可以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这些景物是学生亲眼所见,这些事情是他们的亲身经历,顺手拈来,何愁无话可说呢?
随笔是一种写作活动,是练笔,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消除写作恐惧。我们应努力使学生明白随笔不是作文而是创作,不是强迫而是自由,是自我实现,一言敝之,随笔不是负担。学生害怕写作主要是因为无东西可写,这时教师应负起指导的责任,帮助他们明确写作对象,学会观察,学会选材,但不必在具体写法上多费唇舌,过细的理论只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兴趣浓了,其余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说了这么多,练了这么多关键就是一个“写”字,我想如何真正让学生能喜欢上写随笔,能够真正能写好作文,还在于随时随地注意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就具备了写作好文章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