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能够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扩充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导向性原则
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拓展的主题应有清晰、明确的导向。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方能充分发挥拓展的价值。
1. 导向从文本思想内容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文本的思想内容包罗万有,精彩纷呈。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到写作的背景、从丰富细腻的情感到引人深思的故事……或可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或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文本思想内容出发,可发掘无穷的拓展空间。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都是喻意深刻的励志文,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流沙河的诗作《理想》是其中的一课。在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理解了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要自我牺牲、要耐得住寂寞。我是这样设计课文拓展的:诗中对理想的描述有很多,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等等,请通过实例印证这些描述,并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司马迁、周恩来、邓亚萍、乔布斯……同学们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交流了收集到的事例成功背后的故事,体会到拥有理想的意义,明白追求理想的艰辛与快乐。通过拓展,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表示了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懈的决心。
2. 导向从文本写作方法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语文教材有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的遣词造句、精彩的语段表达、周密的布局谋篇、独到的表现手法等,无不是语文从写作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好材料,老师应引导学生或品味赏析、或习得模仿。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借鉴这一特色,我确定“人物描写要突出个性”为拓展的主题:我让同学们根据文中的描写,判断课文插图中的五个人分别是谁,然后总结写人物个性特点的基本方法,接着出示几个公众人物(赵本山、姚明、奥巴马)让学生抓特点对他们进行描述,最后读出以同学们写作对象的练笔,让同学们猜猜写的是谁。这样既有文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借鉴,又结合了现实生活,同学们边学边用,在趣味中完成了写出人物个性的拓展练习。
3. 导向从文本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文本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介质。北京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说过:“一切语文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抓住语文这一特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是‘使学生更聪明’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课最大的人文价值所在。” 教师可借助文本的拓展,引导学生遵从思维规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思考,扩大思维的空间、优化思维的品质、激发思维的灵感。例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同学们通过文本语言的分析,掌握了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据,从原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发,大胆想象,续写文章的结尾。有的学生创作了皇帝气急败坏,严罚大臣、抓拿骗子的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皇帝死要面子,装作若无其事,大摆宴席庆功的场面;有的学生想象老百姓们终于醒悟过来,不甘被这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愚弄,揭竿而起……同学们的思想非常活跃,绘声绘声地描述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发散性思维的拓展训练。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拓展中同样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造就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才为根本宗旨。为实现这一宗旨,教师在拓展中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真挚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拓展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平等交流
拓展活动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边互动交流中完成的。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互动交流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使拓展给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营养,使语文学习多姿多彩。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开展 “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的讨论,有学生用虚荣、势利、冷酷来形容这对夫妇,但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有厚道的一面(他们没有对败家的花花公子于勒赶尽杀绝,而是把他送到美洲,给他一条生路)、有本分的一面(他们并没有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有可怜的一面(他们仅仅是为了生活得体面些,生怕自己女儿因贫穷而被嫌弃)。学生们自由地发言意见,讨论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故事里的人都是受害者,带给他们不幸的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激起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他们相互启发、逐层深入、最终直达本质,让课堂拓展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
2. 丰富形式
《新课标》指出:“报刊、电影、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通过练笔、摘抄、质疑探寻、课本剧、绘画、唱歌、朗读等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拓展主题是“联想与想象”。我引导学生对夜空进行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画了一张家乡的夜空图,并写道:“我想到了故乡的夜空,空气如此清新,星星如此明亮,和城市的夜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学生唱了《水手》一曲,说道:“歌词从‘星星—光明—温暖—力量—顽强’这种环环相扣的联想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是一个打开写作思路的好途径。”
3. 张扬个性
语文拓展活动,是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智能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教授提出人具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等八种智能。它们以组合的形式,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尽管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性,只要给予鼓励、机会和环境,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可以得到相当高的发展。班上有一个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有一次在课文《春》的拓展中,他画了一张关于春天的图画,我由此发现他有画画的爱好。于是我鼓励他给所画的图配上一点文字:“好马配好鞍,如果给这幅画配上一句关于春天的诗一定会很棒!”没想到这个学生小声说道:“老师,我能自己写诗。”于是他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春风春草盼春来,风和日丽万花开。冬去春来农人兴,千家万户乐开怀。”我很庆幸,拓展活动让我发现了他的特长;学生很幸运,拓展活动让他找到了自信。
三、坚持生成性原则
1. 在“体验——感悟”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实现有效拓展
体验是一种主体亲历活动,是主体对自身或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并产生相应情感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于漪认为,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往往能使学生自觉投入,走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应珍惜学生情感的生成体验,将它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契机。例如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对于母亲因“我”一句轻薄的话进行了严厉的责罚,而后又用自己的舌头为“我”舔病眼这一情节,作为拓展内容,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体会,结果学生大有感触,因为他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在谈完自己的经历后,大家都表现出了对文中严厉而慈爱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敬意。可见,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转化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拓展强化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和孝心,使学生自身的人性素养得以生成。
2. 在“质疑——探究”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实现有效拓展
拓展是发展和得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拓展中,教师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主体意识,重视拓展过程中的生成,最终使学生真正从拓展中受益,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拓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具有专业化发展的自觉精神,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总结,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引导型的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坚持导向性原则
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拓展的主题应有清晰、明确的导向。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方能充分发挥拓展的价值。
1. 导向从文本思想内容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文本的思想内容包罗万有,精彩纷呈。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到写作的背景、从丰富细腻的情感到引人深思的故事……或可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或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文本思想内容出发,可发掘无穷的拓展空间。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都是喻意深刻的励志文,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流沙河的诗作《理想》是其中的一课。在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理解了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要自我牺牲、要耐得住寂寞。我是这样设计课文拓展的:诗中对理想的描述有很多,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等等,请通过实例印证这些描述,并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司马迁、周恩来、邓亚萍、乔布斯……同学们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交流了收集到的事例成功背后的故事,体会到拥有理想的意义,明白追求理想的艰辛与快乐。通过拓展,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并表示了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懈的决心。
2. 导向从文本写作方法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语文教材有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的遣词造句、精彩的语段表达、周密的布局谋篇、独到的表现手法等,无不是语文从写作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好材料,老师应引导学生或品味赏析、或习得模仿。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借鉴这一特色,我确定“人物描写要突出个性”为拓展的主题:我让同学们根据文中的描写,判断课文插图中的五个人分别是谁,然后总结写人物个性特点的基本方法,接着出示几个公众人物(赵本山、姚明、奥巴马)让学生抓特点对他们进行描述,最后读出以同学们写作对象的练笔,让同学们猜猜写的是谁。这样既有文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借鉴,又结合了现实生活,同学们边学边用,在趣味中完成了写出人物个性的拓展练习。
3. 导向从文本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实现有效拓展
文本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介质。北京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说过:“一切语文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抓住语文这一特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是‘使学生更聪明’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课最大的人文价值所在。” 教师可借助文本的拓展,引导学生遵从思维规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思考,扩大思维的空间、优化思维的品质、激发思维的灵感。例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同学们通过文本语言的分析,掌握了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据,从原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发,大胆想象,续写文章的结尾。有的学生创作了皇帝气急败坏,严罚大臣、抓拿骗子的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皇帝死要面子,装作若无其事,大摆宴席庆功的场面;有的学生想象老百姓们终于醒悟过来,不甘被这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愚弄,揭竿而起……同学们的思想非常活跃,绘声绘声地描述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发散性思维的拓展训练。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拓展中同样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造就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才为根本宗旨。为实现这一宗旨,教师在拓展中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真挚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拓展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平等交流
拓展活动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边互动交流中完成的。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互动交流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使拓展给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营养,使语文学习多姿多彩。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开展 “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的讨论,有学生用虚荣、势利、冷酷来形容这对夫妇,但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有厚道的一面(他们没有对败家的花花公子于勒赶尽杀绝,而是把他送到美洲,给他一条生路)、有本分的一面(他们并没有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有可怜的一面(他们仅仅是为了生活得体面些,生怕自己女儿因贫穷而被嫌弃)。学生们自由地发言意见,讨论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故事里的人都是受害者,带给他们不幸的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激起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他们相互启发、逐层深入、最终直达本质,让课堂拓展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
2. 丰富形式
《新课标》指出:“报刊、电影、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通过练笔、摘抄、质疑探寻、课本剧、绘画、唱歌、朗读等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拓展主题是“联想与想象”。我引导学生对夜空进行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画了一张家乡的夜空图,并写道:“我想到了故乡的夜空,空气如此清新,星星如此明亮,和城市的夜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学生唱了《水手》一曲,说道:“歌词从‘星星—光明—温暖—力量—顽强’这种环环相扣的联想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是一个打开写作思路的好途径。”
3. 张扬个性
语文拓展活动,是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智能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教授提出人具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等八种智能。它们以组合的形式,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尽管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性,只要给予鼓励、机会和环境,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可以得到相当高的发展。班上有一个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有一次在课文《春》的拓展中,他画了一张关于春天的图画,我由此发现他有画画的爱好。于是我鼓励他给所画的图配上一点文字:“好马配好鞍,如果给这幅画配上一句关于春天的诗一定会很棒!”没想到这个学生小声说道:“老师,我能自己写诗。”于是他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春风春草盼春来,风和日丽万花开。冬去春来农人兴,千家万户乐开怀。”我很庆幸,拓展活动让我发现了他的特长;学生很幸运,拓展活动让他找到了自信。
三、坚持生成性原则
1. 在“体验——感悟”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实现有效拓展
体验是一种主体亲历活动,是主体对自身或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并产生相应情感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于漪认为,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因此,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往往能使学生自觉投入,走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应珍惜学生情感的生成体验,将它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契机。例如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对于母亲因“我”一句轻薄的话进行了严厉的责罚,而后又用自己的舌头为“我”舔病眼这一情节,作为拓展内容,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体会,结果学生大有感触,因为他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在谈完自己的经历后,大家都表现出了对文中严厉而慈爱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敬意。可见,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转化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拓展强化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和孝心,使学生自身的人性素养得以生成。
2. 在“质疑——探究”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实现有效拓展
拓展是发展和得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拓展中,教师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主体意识,重视拓展过程中的生成,最终使学生真正从拓展中受益,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拓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具有专业化发展的自觉精神,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总结,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引导型的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