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领悟诗歌的相关知识,逐步提升他们赏析诗歌的能力,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诗歌赏析 想象 思维
诗歌赏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并净化其内心世界,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学生一道放飞思维。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出来的,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人在集体生活中,依照劳动的节奏,因袭着劳动的呼声便产生了诗歌,劳动的呼声和着高低间歇的节奏便形成了诗歌的韵律。原始音乐、舞蹈、诗歌是三位一体的产物,都源于劳动。
二、诗歌的情感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他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同志的这个定义,在国内影响很大。
1 通過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叙事诗,往往在事情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寄寓作者的爱憎。如《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高尚品质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抒发了古代人民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抒情诗,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说理诗,即使用诗来讲道理,也要借助形象。刘征的寓言诗《山泉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山泉在入海途中由于贪取财物、追求打扮、迷恋美女和舒适的生活而最终变黑发霉终至干涸的过程,告诉人们:要到达目的地,一定要牢记既定的宗旨,排除一切偏离宗旨的欲念,矢志不渝地奋斗到底。
诗言志。谈诗词,就要先阅文辞而后沉浸于诗词特有的意境气氛之中,那情趣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有的像鲜花一样,香溢四方;有的像潮水一般,汹涌澎湃;有的像清泉,明澈清凉;有的像天地,高远辽阔,每首诗歌都有独特的情味。能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各具特色的情趣,是讲好一首诗歌的关键。
2 启发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例如骆宾王的《鹅》,语言形象,文字浅显易懂,如果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让学生读懂这首诗并不难,但如果要他们真正领略诗中的意境,却并不容易。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曲项”“鸣叫”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教学时要使鹅那种怡然、清闲、优雅的姿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可采用诗配画的表现形式进行赏析。“千山”“万径”“飞鸟”“人踪”是何等壮阔的背景,“孤舟”“独钓”置于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的心境又如何呢?他真的是在垂钓吗?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真正思索些什么呢?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入这样的层面,那种赏析就更上了一个台阶。
想象是诗人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感觉等融合,调动、联系起来,渗入作者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诗歌更需要想象,因为诗歌的内容凝炼,感情丰富,篇幅短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
3 语言精炼。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诗歌应该是字字珠玑,应该必求以一语之寡而状世间万态之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写色彩鲜亮的静态,又写草木萌发的动态,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大地复苏的江南春色。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都有力地概括了诗的主旨,至今仍广为流传。
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许多优秀的诗词,特别是古诗词,都是意味隽永,形神兼备的无形画。对此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飞细雨不须归。”诗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鹭,红艳欲滴的桃花,碧绿流动的春天,往来翕动的游鱼,斜风细雨中忘我垂钓的鱼翁——构成一幅红白相间、青绿相映、动静相和、物我相称的秀丽、惬意的图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美术素养,借助线条、色彩,把诗词——语言的抽象符号,通过图画直观表现出来,绘成有形有色、有山有水、有情有趣、情景交融、妙趣横生的画像。此外古诗词中的佳词丽句,更是匠心独运,画意浓浓。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意盎然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雪景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牧歌图等等更是神来之笔,诗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诗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诗人如光灿群星,诗作似浩瀚海洋,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教师可借助古诗的教学,诱导学生从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
[2]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诗歌赏析 想象 思维
诗歌赏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并净化其内心世界,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学生一道放飞思维。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出来的,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人在集体生活中,依照劳动的节奏,因袭着劳动的呼声便产生了诗歌,劳动的呼声和着高低间歇的节奏便形成了诗歌的韵律。原始音乐、舞蹈、诗歌是三位一体的产物,都源于劳动。
二、诗歌的情感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他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同志的这个定义,在国内影响很大。
1 通過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叙事诗,往往在事情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寄寓作者的爱憎。如《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高尚品质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抒发了古代人民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抒情诗,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说理诗,即使用诗来讲道理,也要借助形象。刘征的寓言诗《山泉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山泉在入海途中由于贪取财物、追求打扮、迷恋美女和舒适的生活而最终变黑发霉终至干涸的过程,告诉人们:要到达目的地,一定要牢记既定的宗旨,排除一切偏离宗旨的欲念,矢志不渝地奋斗到底。
诗言志。谈诗词,就要先阅文辞而后沉浸于诗词特有的意境气氛之中,那情趣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有的像鲜花一样,香溢四方;有的像潮水一般,汹涌澎湃;有的像清泉,明澈清凉;有的像天地,高远辽阔,每首诗歌都有独特的情味。能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各具特色的情趣,是讲好一首诗歌的关键。
2 启发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例如骆宾王的《鹅》,语言形象,文字浅显易懂,如果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让学生读懂这首诗并不难,但如果要他们真正领略诗中的意境,却并不容易。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曲项”“鸣叫”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教学时要使鹅那种怡然、清闲、优雅的姿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可采用诗配画的表现形式进行赏析。“千山”“万径”“飞鸟”“人踪”是何等壮阔的背景,“孤舟”“独钓”置于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的心境又如何呢?他真的是在垂钓吗?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真正思索些什么呢?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入这样的层面,那种赏析就更上了一个台阶。
想象是诗人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感觉等融合,调动、联系起来,渗入作者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诗歌更需要想象,因为诗歌的内容凝炼,感情丰富,篇幅短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
3 语言精炼。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诗歌应该是字字珠玑,应该必求以一语之寡而状世间万态之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写色彩鲜亮的静态,又写草木萌发的动态,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大地复苏的江南春色。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都有力地概括了诗的主旨,至今仍广为流传。
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许多优秀的诗词,特别是古诗词,都是意味隽永,形神兼备的无形画。对此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飞细雨不须归。”诗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鹭,红艳欲滴的桃花,碧绿流动的春天,往来翕动的游鱼,斜风细雨中忘我垂钓的鱼翁——构成一幅红白相间、青绿相映、动静相和、物我相称的秀丽、惬意的图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美术素养,借助线条、色彩,把诗词——语言的抽象符号,通过图画直观表现出来,绘成有形有色、有山有水、有情有趣、情景交融、妙趣横生的画像。此外古诗词中的佳词丽句,更是匠心独运,画意浓浓。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意盎然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雪景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牧歌图等等更是神来之笔,诗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诗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诗人如光灿群星,诗作似浩瀚海洋,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教师可借助古诗的教学,诱导学生从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
[2]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