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教育也就有责任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教育想象实质的认识,也启迪我们注意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危机意识、师生关系、教育氛围的创设方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教育实践;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德国学者,尤其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对此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并提出了诸如觉醒、危机、教训、呼吁、碰撞、冒险、挫折等一系列非连续性教育范畴,并最终形成体系。他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的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的发展是连续的,是由一个可识别的时期走向另一个可识别的时期的连续的成长过程。直到本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在教育领域中导入“觉醒”概念以后,人们才幡然醒悟:人的生成过程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具有非连续性。
传统的教育是以人的连续性发展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种连续性发展观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把教育视为单纯连续的过程,仅仅重视教育连续性的一面。具体来说,就是仅仅重视利用系统的教育内容,按照人的连续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学生施与系统的、连贯的影响,使之逐步地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是必要的,但是却远远不够。因为既然人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那么教育就有责任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是指:并不追求教育的设计连续性,它对学生施与的是一种非连贯、非系统的影响,其结果是促进学生发生非连续性的发展。例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爆炸法”,即用迅速强烈的影响和心理上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人的不良习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非连续性教育方法。
2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黑格尔曾经说过“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人的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也是这样。由此便决定了完整的教育过程必须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统一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则忽视了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对此作出系统论述后,非连续性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突显出来。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教育现象实质的认识,也启迪我们注意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2.1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既然危机是每个人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那么,随时随地树立起一种危机意识就十分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意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有意无意中总是倾向于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于是在学校里学生眼中的世界宁静而祥和,但现实中的世态并非如此,两者的不相契合使学生从学校毕业与社会的磨合期漫长而痛苦。挫折教育是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它属于危机教育的一部分,但危机教育不限于此。我们可以有意地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种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氛围既包括物质氛围,也包括精神氛围。遭遇在教育中的意义非常重大,遭遇作为教育过程中必然的东西,无法回避,只能正视。教育作为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也无法避免这种无法预料、不可事先计划的遭遇。但“一种认真对待自己使命的教育必须能引导成长着的一代人与精神世界的人物进行这种决定性的遭遇,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此为方向。”因此,我们虽然不能预料某个特定的遭遇,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设一种遭遇的“良好氛围”,以期使遭遇发生后,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因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处理,教材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等问题就愈显重要。当然,我们不能创设所有的遭遇情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质,使他们有能力随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2.3平等而真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广义上讲属于教育氛围的范畴,而且也是我们平常讨论较多的问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主导主体”争论意义不大,关键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非连续性教育的“唤醒”、号召等形式,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平等的、交心式的态度。教师只是唤起学生的内心潜在的自尊自爱,使其“直观”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师只有用一种“教育之爱”去浇灌师生之间的情感之花,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这种平等的“唤醒”比那种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有效得多。教师如果真正能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学生,教育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总之,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虽然不是产生于中国,但是它作为一种产生于哲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了解了这种教育思想后,我们不能再忽视它,而应该将其放在和连续性教育同等的位置上,发挥出人的非理性特点的有效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教育实践;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德国学者,尤其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对此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并提出了诸如觉醒、危机、教训、呼吁、碰撞、冒险、挫折等一系列非连续性教育范畴,并最终形成体系。他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1关于非连续性教育的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的发展是连续的,是由一个可识别的时期走向另一个可识别的时期的连续的成长过程。直到本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在教育领域中导入“觉醒”概念以后,人们才幡然醒悟:人的生成过程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具有非连续性。
传统的教育是以人的连续性发展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种连续性发展观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把教育视为单纯连续的过程,仅仅重视教育连续性的一面。具体来说,就是仅仅重视利用系统的教育内容,按照人的连续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学生施与系统的、连贯的影响,使之逐步地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是必要的,但是却远远不够。因为既然人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那么教育就有责任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是指:并不追求教育的设计连续性,它对学生施与的是一种非连贯、非系统的影响,其结果是促进学生发生非连续性的发展。例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爆炸法”,即用迅速强烈的影响和心理上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人的不良习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非连续性教育方法。
2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黑格尔曾经说过“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人的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也是这样。由此便决定了完整的教育过程必须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统一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则忽视了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对此作出系统论述后,非连续性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突显出来。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教育现象实质的认识,也启迪我们注意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2.1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既然危机是每个人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那么,随时随地树立起一种危机意识就十分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意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有意无意中总是倾向于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于是在学校里学生眼中的世界宁静而祥和,但现实中的世态并非如此,两者的不相契合使学生从学校毕业与社会的磨合期漫长而痛苦。挫折教育是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它属于危机教育的一部分,但危机教育不限于此。我们可以有意地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种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氛围既包括物质氛围,也包括精神氛围。遭遇在教育中的意义非常重大,遭遇作为教育过程中必然的东西,无法回避,只能正视。教育作为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也无法避免这种无法预料、不可事先计划的遭遇。但“一种认真对待自己使命的教育必须能引导成长着的一代人与精神世界的人物进行这种决定性的遭遇,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此为方向。”因此,我们虽然不能预料某个特定的遭遇,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设一种遭遇的“良好氛围”,以期使遭遇发生后,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因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处理,教材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等问题就愈显重要。当然,我们不能创设所有的遭遇情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质,使他们有能力随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2.3平等而真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广义上讲属于教育氛围的范畴,而且也是我们平常讨论较多的问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主导主体”争论意义不大,关键是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非连续性教育的“唤醒”、号召等形式,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平等的、交心式的态度。教师只是唤起学生的内心潜在的自尊自爱,使其“直观”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师只有用一种“教育之爱”去浇灌师生之间的情感之花,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这种平等的“唤醒”比那种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有效得多。教师如果真正能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学生,教育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总之,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虽然不是产生于中国,但是它作为一种产生于哲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了解了这种教育思想后,我们不能再忽视它,而应该将其放在和连续性教育同等的位置上,发挥出人的非理性特点的有效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